YIMI
旅途漫漫。
飛機還好說,短途的話,可能昏昏欲睡會更合適;若是長途飛行,吃上幾頓飛機餐,再看看座椅后面的電影,長睡一番,也熬得過去。
唯獨火車出行,高鐵也罷,綠皮車更不要說,似乎總是帶一本書最為貼切。
有過若干次獨自旅游的經(jīng)歷。也有若干本旅行固定會帶的書籍。坐著列車窗前,車窗外飛馳而過的村莊、樹木、莊稼、偶爾的人或牲口,還有天邊大塊大塊的云朵。
伴隨列車輕微的顫動,和鐵軌發(fā)出的咣咣聲,讀的書,不論是哪一本,都顯得格外有味道。
讀得累了,倚在窗前,看看風景,或是小睡片刻,也都是極好的體驗。
然而選擇讀物也是有一定原則的:
一,薄。至少不能太厚,既讀不完,又很重,反而變成背包里的累贅。
二,有趣。漫長旅途,總不能選一本乏味的昏睡讀物??梢噪S時隨手拿來一讀。但也不能有趣到非得一氣讀完的程度??梢噪S時隨手扔在一旁。以此為標準,所有的推理偵破小說都不合格。
三,有深度。既要有趣,可以令人會心一笑,但也要有值得細細品味的句子,可以掩卷沉思。
四,稍稍沉重。放飛自我的旅行,過于娛樂的小說卻并不適合。試想一下,稍微沉重的閱讀體驗,在書中嘆一口氣,抬起頭來,卻是明媚的陽光,輕松的心境,卻也更反襯出旅途的輕松自在。
因此,結合上述原則,想要列舉幾本適合旅途中的讀物,還真的有點難度呢。不過好在這么多年過去,多少也整理出幾本來。
第一本伴我旅途的小說是《廊橋遺夢》。非常輕薄的一個小冊子。故事內(nèi)容大家應該早已耳熟能詳。第一次帶它旅行,是我二十出頭的年紀,而今,近二十年過去了,其中的人物形象依然鮮活,文字依然細膩感人。
另一本薄且有趣的,是比利時作家諾冬的《午后四點》。雖然讀過多遍,但是我很難用簡短的語言概括。只能說是對非常奇異的生活態(tài)度的展示。
去年夏天去云南,帶了德國作家本哈德的《朗讀者》。大理到麗江的火車上,晃晃悠悠地又讀了一遍。也是一部比較嚴肅的作品,雖然同名電影獲得了奧斯卡獎項,但是書中那種意味深長的口吻和深入骨髓的痛苦真的無法被還原。尤其是對男主夢境的那一段描寫,令人感同身受。
帶過一次,但是幾乎一頁沒看的,《了不起的蓋茨比》。同名電影自然是看過,但是小李子的表演千篇一律,同樣的笑,同樣的撇嘴,同樣的憤怒,同樣的瘋狂,在不同的電影我已經(jīng)看過太多次。難怪總也不能獲得小金人。
其實還蠻適合在火車上讀的一類讀物,是美食書籍,都是可以憑借一段文字就讓人遐想無限的。準備,材料,器具,工序,色澤,香味,口感,每一個步驟,都可以在心中補寫成一篇文章。
比較喜歡的是中國臺灣作家王宣一的《國宴與家宴》,作者回憶了母親在世時,為家庭成員和宴請賓客所烹飪的一道道菜肴。從燉牛肉這樣的大菜,到手工冰淇淋這樣的甜點,包括市場選擇食材的學問,不僅飽含母愛的味道,也充滿對逝去時光的懷念,是當時生活的呈現(xiàn),也是一個年代的過往。
《名家談吃》,很薄的一本合集。也是我最早擁有的一本正經(jīng)談“吃”的書。從張愛玲到汪曾祺,到黃宗英,到畢淑敏,等等若干文人對“吃”的記敘。有大餐,更多的,則是作家對家鄉(xiāng)美食或是家常便飯的懷念。從南到北,遍及祖國各地。最有趣的,當屬詩人舒婷對“春卷”的描述。
中國臺灣美食家焦桐的《臺灣味道》,隨時可以展卷而讀。品味每一種醬油,或是每一家豬血湯,姜母鴨的細微差別,是讀書的極大樂趣。
錢老先生的《圍城》,不用贅述,里面精妙的比喻,就足夠慢慢琢磨一個漫長的車程了。
余華的《在細雨中呼喊》,是本人非常喜歡的意識流作品。交錯的時間與空間,在小說結尾戛然而止,匯聚一點,不禁驚嘆。
一個月后,要啟程去敦煌,已經(jīng)在打算要帶的書,應該會是野夫的《鄉(xiāng)關何處》或是《1980年代的愛情》。那樣痛苦悲壯的文字,應該很適合大漠荒原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