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劍云
青少年時期,糾結;三十而立,焦慮;老年,孤獨……人生路似乎走得有點累。不過,美國心理協(xié)會發(fā)表的一項研究為一直奔波的人們帶來了希望。
瑞士伯爾尼大學的研究人員分析了近200篇之前發(fā)表的研究論文的數據,涉及16.5萬個樣本,年齡從4~94歲,他們發(fā)現(xiàn),人們的自我價值感會增強內心的力量,60歲的時候,大多數人都處于他們人生中最幸福的階段;直到70歲的時候,人們的信心才開始一點點地下滑;90歲時,人們的自尊會劇烈下降。
中青年時勤積累提升自尊
自我價值感、信心、自尊,這三者密切相關。國家首批心理治療師、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毛朝灼認為,自尊是建立在自信的基礎上,而自信來源于人們不斷嘗試之后獲得經驗、能力,受到自己的肯定、他人的認同,就會提升自尊、自我價值感。
不同的年齡階段,人們遇到的問題是不一樣的,包括自身的身體機能狀況、心理狀態(tài)、工作能力等。中青年時期,是個積累經驗的過程,不斷地向外探索、不斷地嘗試,提升自己各方面的能力。這包括身體健康的條件、工作能力、人際交往能力等。比如,日常多關心自身的健康,加強鍛煉;工作中,努力達到管理階層;在家庭關系中,與配偶、子女關系穩(wěn)定、融洽。
老年時期,則是將中青年時期積累的經驗、領悟到的道理進行整合的階段。經驗、能力積累得多,老年時,更容易獲得自尊、自我價值感。
老年提升自尊有益身體健康
美國康卡迪亞大學的研究表明,對于老人來說,即使已經步入暮年,但保持和提高自己的自信也很重要。他們發(fā)現(xiàn),如果一個人的自尊心水平下降了,那么應激激素皮質醇就會增加,反之亦然。對于那些有壓力或抑郁病史的參與者來說,這種聯(lián)系尤為強烈。
研究團隊找來了147名60歲及以上的成年人,對他們的皮質醇水平、自尊、壓力以及過去四年的抑郁癥狀進行了測量。結果表明,保持甚至提高自尊有助于預防健康問題。研究人員解釋稱,這是因為自尊心與心理健康和身體健康都有關聯(lián),提高自尊是一種理想的、有助于預防日后健康問題的方式。
“最重要的是認識自己、了解自己,對自己的身心狀態(tài)、角色定位有清楚的認識。而如果人們在每個階段不能夠對自己的角色進行適當轉變,自尊心就容易受挫?!泵普f。
兩個常見“傷自尊”場景應對法
1. 老人常常因為言語上的刺激而覺得自尊心受傷,比如,孩子說“你別管了,你不懂的”。
毛朝灼認為,在人際關系,包括家庭關系當中的任何一方都要經營好這段關系。晚輩要尊重長輩,對長輩講話要客氣、態(tài)度要好;老人要引導孩子、教育孩子,告訴孩子長幼有序,而這是陪伴孩子從童年、少年、青年、中年都應該不斷做的一件事,也是一種“積累”。
2. 在接受新事物上,老人會更慢一些,就拿看智能電視、智能手機來說,“玩不轉”時,老人家會覺得自尊心受傷,問孩子有時也覺得“沒面子”。
首先,老年人面對自己目前的實際情況——體力下降、反應速度慢、學習能力下降,要從心態(tài)上去接受,用俗語說就是“服老”,這樣比較容易心安理得,也就比較不容易“傷自尊”;其次,虛心地向周圍的人學習,比如說“這個電視,以前我沒接觸過,你教我一下”,年輕人也比較容易與老人相處。
另外,講到年輕時候的積累,如果年輕的時候有不斷嘗試的經驗,或者不覺得是“面子問題”而愿意開口尋找?guī)椭?,其實并不是“傷自尊”的事兒?/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