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鵑 盧靈 蔡景燦
摘要在加快建設海洋強國的背景下,我國海洋基礎教育的意義日益凸顯。圍繞人海和諧這一主題,現(xiàn)階段我國海洋基礎教育的內容應包括海洋自然科學、海洋社會科學、海洋人文藝術三大板塊,重點關注海洋科學教育、環(huán)保教育、國防教育、經(jīng)濟教育、文化教育,是由政府政策引導、學校積極實施、社會合力推進、家庭共同參與而形成的四位一體的系統(tǒng)工程。海洋基礎教育應采取圈層遞進的實施策略,即以學科滲透為基本路徑,以專門課程為重要方式,以研學實踐為教學拓展,以數(shù)字資源為有效補充。
關鍵詞 海洋教育;海洋基礎教育;海洋課程體系;海洋教育聯(lián)盟;海洋研學實踐
中圖分類號G63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2384(2020)12-0045-03
21世紀是海洋世紀,我國雖然是海洋大國,但重陸輕海的觀念由來已久。雖然20世紀八九十年代以來,我國開始有意識地發(fā)展海洋基礎教育,一些地區(qū)和學校進行了有益的探索,但從總體上看,海洋基礎教育尚未普及,區(qū)域發(fā)展亦不平衡。
將海洋教育納入基礎教育中,能夠最廣泛而有效地普及海洋知識,提升公民的海洋素養(yǎng),為我國海洋事業(yè)的持續(xù)發(fā)展奠定基礎。本文重點探討海洋基礎教育的內涵和重點,提出進一步實施海洋基礎教育的具體策略。
海洋基礎教育是面向全體學生提供有關海洋的最基本的知識、技能、經(jīng)驗和準則的海洋素養(yǎng)培養(yǎng)活動。海洋基礎教育跨越學科分野,具有相對獨立性。
海洋基礎教育的內容包羅萬象,圍繞人海關系,可分為海洋自然科學、海洋社會科學、海洋人文藝術三大板塊。海洋自然科學從海洋的自然屬性出發(fā),涉及地理、物理、化學、生物等基礎學科;海洋社會科學側重于人類如何認識海洋、利用海洋、經(jīng)略海洋,涵蓋海洋國土、海洋經(jīng)濟、海洋歷史等方面的內容;海洋人文藝術是人類基于對海洋的認識而進行的創(chuàng)造活動,如海洋民俗文化、海洋文學作品、海洋藝術創(chuàng)作等。三大板塊有機聯(lián)系,統(tǒng)一于人海和諧的核心主題。
海洋基礎教育涉及的知識面廣、專業(yè)性強、學科交叉程度高,在實施過程中需要突出重點、有的放矢。圍繞人海和諧這一主題,海洋基礎教育應以自然科學的精神探究事物,以社會科學的方法揭示本質,以人文藝術的手段升華主題。借鑒其他國家、地區(qū)的實踐經(jīng)驗,我們認為,現(xiàn)階段我國海洋基礎教育的重點應包括以下五個方面(詳見表1)。
海洋基礎教育是由政府政策引導、學校積極實施、社會合力推進、家庭共同參與而形成的四位一體的系統(tǒng)工程。
海洋基礎教育涉及多個政府部門,這些部門能否形成合力,直接影響到海洋基礎教育的效果。這就要求政府部門在思想上高度重視,準確把握海洋基礎教育在整個海洋教育體系乃至國家海洋事業(yè)中的基礎地位和作用;在行動上統(tǒng)籌規(guī)劃、精心描繪全國海洋基礎教育藍圖,科學制定、盡早出臺海洋基礎教育的相關政策。
在具體落實中,應以學校教育為主導,社會教育、家庭教育配合參與??紤]到海洋教育的專業(yè)性和實踐性較強,所以,需要海洋專業(yè)人士通過多種形式參與指導。同時,家庭的配合和參與不僅有助于學生鞏固所學,而且有利于在更大范圍內普及海洋教育、提升公民的海洋意識。
圍繞上述基本范式,我們提出圈層遞進的實施路徑。其中,學科滲透是基礎,是普及海洋教育的基本路徑;專門課程是特色,是深化海洋基礎教育的重要方式;研學實踐是拓展,是利用社會資源的有效手段;數(shù)字資源是補充,是縮小區(qū)域差距的現(xiàn)實選擇。四個方面由內及外,層層遞進。
1. 以學科滲透為基本路徑,增加海洋教學內容的比重
我國在2009年提出海洋知識“進學校、進教材、進課堂”的要求,并逐步增加涉海內容在中小學各學科課程與教材中的比重。2017年,教育部在統(tǒng)編的義務教育階段語文、歷史、道德與法治教材中,也特別強調海洋意識教育。如初中歷史教材專門講述了臺灣及其附屬島嶼釣魚島、南海諸島等作為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的歷史淵源;初中語文教材收錄了課文《一著驚海天—目擊我國航母艦載戰(zhàn)斗機首架次成功著艦》。此后,多家出版社將原高中地理選修課教材《海洋地理》中的重要內容作為必修部分,編入各版地理新教材中,如人教版的《拓展藍色經(jīng)濟空間,維護海洋權益》、湘教版的《海洋與人類》、魯教版的《海洋權益與海洋發(fā)展戰(zhàn)略》、中圖版的《國家海洋權益與海洋發(fā)展戰(zhàn)略》等。
以新教材為載體,不少學校加強了海洋教育教研工作,學科之間相互交流,加深了師生對涉海內容的理解,并嘗試構建海洋知識體系。我們建議,有條件的學校每學期至少開設一堂海洋主題課。以福建省泉州第五中學為例,該校多次開展初高中先行課堂試驗,由歷史、地理、道德與法治等多學科教師圍繞“海洋”“海絲”主題,共同設計課程,同堂開設跨學科、無邊界學習課,以打通海洋通識教育的“任督二脈”。
2. 以專門課程為重要方式,打造精品海洋課程體系
開設海洋教育地方課程、校本課程是深入開展海洋基礎教育的重要方式。當前,我國開設海洋教育專門課程的學校主要分布在沿海、海島地區(qū),這些學校依托臨海優(yōu)勢,編制本土教材,以增進學生對家鄉(xiāng)海情的認知等。如福建省泉州第五中學通過編制出版校本教材《泉州海洋》[1]并開設相關課程,對泉州的海洋文化、環(huán)境、經(jīng)濟、保護、未來進行剖析。[2]山東青島市依托豐富的海洋科教資源,編制了我國首套海洋教育地方課程教材《藍色的家園—海洋教育篇》,部分學校還開發(fā)了校本教材。除了深入挖掘地方海洋元素進行課程開發(fā)外,學校也可以采用原國家海洋局編制的《我們的海洋》中小學海洋意識教育系列教材對學生進行專項教育。
海洋教育專門課程的實施需要課時、師資等保障。課時可以是固定的,如浙江舟山沈家門小學開設的“海納”校本課程即安排在每周五下午,通過長短課交錯的形式展開;課時也可以是彈性的,如山東青島市規(guī)定,每學期海洋教育的學時不得少于9課時。在師資方面,可通過教師進修和培訓,培養(yǎng)專業(yè)化的海洋教育師資隊伍;還可利用社會資源,通過外聘(兼職)教師等方式,實現(xiàn)海洋教育課程、師資、教學資源的同步建設。
3. 以研學實踐為教學拓展,整合社會海洋教育資源
海洋研學實踐以學生為主體,以海洋類教育基地為依托,鼓勵學生提出問題,通過實踐獲取知識、解決問題。目前,我國已有的海洋類教育基地主要集中在沿海地區(qū)。通過海洋研學實踐,我們可以大大激發(fā)學生對海洋的求知欲和探索熱忱。[3]
目前,全國已成立了若干個海洋教育聯(lián)盟組織。如2018年,由哈爾濱工程大學牽頭,涉海高校、科研院所、文博場館、教育基地等共同成立了全國海洋文化教育聯(lián)盟。一些沿海城市也紛紛成立了區(qū)域性的海洋教育聯(lián)盟組織。同時,部分涉海機構(如國家海洋博物館)主動對接學校,建立館校共建聯(lián)盟。此外,各個研學實踐基地亦積極作為,如福建泉州市中小學生社會實踐基地組織中小學校和涉海機構,共同編制了海洋研學實踐教材《海絲海韻》。中小學??梢苑e極對接各類涉海機構,尋求加入海洋教育聯(lián)盟組織,與其建立長效合作機制,同時廣泛動員學生、家長參與其中,共同推進海洋基礎教育實踐。
4. 以數(shù)字資源為有效補充,促進海洋教育平衡發(fā)展
因為我國大部分地區(qū)不臨海、海洋教育資源相對稀缺,所以海洋基礎教育區(qū)域發(fā)展不平衡的問題較為突出;“新冠疫情”出現(xiàn)后,海洋研學實踐乃至海洋課程教育也成為奢侈品。在此情況下,充分利用數(shù)字資源可以有效補充海洋基礎教育資源的不足。中小學可自行建立或依托海洋教育聯(lián)盟組織建立海洋教育網(wǎng)絡平臺和資源中心,精選并共享海洋教育數(shù)字資源。
同時,我國主要的海洋博物場館都設有專門的網(wǎng)站,一些機構還可以提供虛擬博物館服務,學生可以通過訪問鏈接,進入三維數(shù)字化場景,結合視頻、音頻與文本導覽,感受海洋文化的博大精深。
參考文獻:
[1] 盧靈.泉州海洋[M].北京:人民日報出版社, 2017:274-276.
[2] 盧靈,朱云帆,陳禾谷.“一帶一路”倡議下的特色校本課程研究—以《泉州海洋》為例[J]. 中學地理教學參考, 2018(8):27-28.
[3] 賈月明,賈月亮,楊玲.海南省中小學海洋教育課程實施的現(xiàn)狀研究[J].教學與管理,2018(6):2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