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情緒失控
吳晶晶一大早就開始在廚房里準備早餐。與此同時,她聽到哥哥起床穿衣的聲音,也聽到妹妹嚷嚷著“媽媽,我要喝奶奶”的聲音。于是,吳晶晶把火關小,把奶沖好,小跑著送到二寶的小床前。
結果,她一回頭正好看到哥哥穿了件短袖就溜達出來了?!疤鞗隽?,去換件長袖?!表樋诙谕?,吳晶晶趕緊回到廚房,但菜還是有點兒糊鍋了。餐桌邊,哥哥說什么也不肯動筷子:“我不吃,有怪味兒?!眳蔷Ьдf:“你不吃飽,怎么會有精神呢?這一上午還要上課。聽話,就是有點兒糊,也能吃的?!钡绺邕€是不滿地搖著頭:“我不吃,我不餓?!?/p>
吳晶晶這時再也憋不住火了,“啪”的一聲把筷子甩在桌子上:“你挑三揀四的,想干什么?讓你換衣服,你不換!讓你吃飯,你也不吃!你要造反?。 ?/p>
吳晶晶本來并不是這樣的,自從有了二寶,她明顯壓力更大,也更容易失控了,一心想做個超人媽媽,卻把自己逼成了神經病。
病因在哪里
就像每個炫富的人背后都有一顆“貧窮”的心,每個完美媽媽的背后都有一顆害怕自己失敗的“恐懼”之心。
在吳晶晶眼里,哥哥拖延、沒主見、沒有自己的興趣愛好,還不愛收拾,遇事完全不思考,她教育兒子的時候,更是會因為他的持續(xù)跑神和一問三不答而秒爆。這樣的孩子真的“不夠好”,這樣的表現(xiàn),似乎也恰恰印證著媽媽的“不夠好”。
吳晶晶已經喪失了“自我覺察”的能力,將所有的不如意,都歸咎為孩子的不夠好、不聽話。比如看到兒子房間不整齊,并不考慮7歲孩子的實際能力,不理解孩子眼里的“整齊”和媽媽標準中的“整齊”存在差異,而是以發(fā)脾氣、責罵的方式,宣泄自己對“不整齊”的不滿。
可以看得出來,每個完美媽媽最糟糕的病因就是將孩子“去兒童化”,孩子不再是孩子,而是媽媽的“完美證明”。
學會愛而不控
從媽媽超人到神經病式的“秒爆”,其實是很多二胎媽媽都經歷過的困境。畢竟,做兩個孩子的媽媽實屬不易。并且,在當今社會環(huán)境下,我們對“育兒”的概念已經不再是幾十年前的“養(yǎng)活”,而是“精英式成才”了。
面對如此精細化、結果導向化的“教養(yǎng)”,媽媽特別容易陷入嚴控管理式教育的陷阱,畢竟這樣的方式才是效率最高又立竿見影的;但這種方式會讓孩子的自發(fā)性、創(chuàng)造性和持久性成長動力被嚴重破壞。
如何做才能“等得及”孩子長大?我們需要在愛和控制之間畫一條保護彼此的界限。
第一,讓孩子永遠有說“NO”的機會。這意味著孩子有機會信任父母,有機會探索自我,感到安全和尊重。試想,哥哥就算因為穿短袖感冒了,似乎也不是什么不可挽回的大事,反而讓孩子親身體驗該如何選擇衣物來保護自己。
第二,做60分的媽媽足矣。沒有媽媽是完美的,也沒有孩子是完美的,何必為一個幻想而焦慮折磨呢。世界上最好的媽媽就是“懶媽媽”、“笨媽媽”、有勇氣只做60分的媽媽。我們給孩子留出的空間有多大,孩子成長的潛力就有多大。
侯文君
四川電視臺《享學》欄目特約心理專家;青少年性健康教育基地專家委員、副主任;《中國教育報》《現(xiàn)代教育報》等特聘心理專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