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小琴,孫 昕,李鵬飛,劉興社,成智文,李 青
(1.西安建筑科技大學 陜西省環(huán)境工程重點實驗室,教育部西北水資源和環(huán)境生態(tài)重點實驗室,西安 710055; 2.咸陽陶瓷研究設計院有限公司,陜西 咸陽 712000)
隨著化石能源的日益枯竭和人們對環(huán)境保護的不斷重視,生物柴油作為新型的清潔能源,受到廣泛關注[1-2]。小球藻油脂含量較高,生長速度快,是一種理想的能源微藻[3-4]。高昂的生產(chǎn)成本是微藻產(chǎn)業(yè)化生產(chǎn)的一大阻礙,而提高油脂產(chǎn)量是有效的解決途徑之一[5]。有研究表明,脅迫生長可誘導微藻以中性脂質或多糖的形式積累能量[6],而紫外線脅迫被視為是一種良好的處理方式,其操作簡單、突變率高,尤其在高脂微藻的培育中具有污染少、輻射劑量改變靈活、誘導快速等優(yōu)點[7-8]。葉麗等[9]用紫外線輻射三角褐指藻,得到總脂含量高達36.66%的突變藻株;Liu等[10]利用紫外線輻射小球藻,突變藻株的油脂含量增加了21.97%。然而在紫外誘變育種中,優(yōu)良性狀藻株的篩選過程耗時長,篩選后的藻株存在不穩(wěn)定性,這對能源微藻的產(chǎn)業(yè)化生產(chǎn)造成一定的阻礙,如能省去復雜的篩選程序,利用紫外線直接對藻液進行輻射,既可提高微藻的油脂產(chǎn)量,又能縮短培育時間,將明顯發(fā)揮紫外誘變的優(yōu)勢,但目前大多研究仍停留在利用誘變篩選突變株這一層次上。本文創(chuàng)新利用紫外誘變的優(yōu)勢,避免了長時間的篩選過程,以期突破微藻產(chǎn)業(yè)化的瓶頸。
本文采用紫外線直接對小球藻藻液進行輻射,通過測定不同紫外輻射劑量下小球藻的生物量、葉綠素熒光參數(shù)、油脂含量以及脂肪酸組成及含量,確定最佳紫外輻射劑量,并利用熒光定量PCR檢測與油脂合成相關基因的表達情況,分析紫外輻射促進微藻產(chǎn)油的可能生化途徑,以期為高產(chǎn)油微藻的培育提供理論基礎,為微藻的產(chǎn)業(yè)化生產(chǎn)提供應用依據(jù)。
小球藻,購于中國科學院武漢水生生物研究所淡水藻種庫。BG11培養(yǎng)基,主要成分如下:(NH4)3C6H5O7,0.006 g/L;C6H7O8,0.006 g/L;EDTA-MgNa2,0.001 g/L;NaNO3,1.5 g/L;K2HPO4,0.039 g/L;MgSO4·7H2O,0.075 g/L;CaCl2·2H2O,0.036 g/L;Na2CO3,0.02 g/L;H3BO4,2.86 mg/L;MnCl2·4H2O,1.81 mg/L;ZnSO4·7H2O,0.222 mg/L;NaMoO4·2H2O,0.391 mg/L;CuSO4·5H2O,0.079 mg/L;Co(NO3)·6H2O,0.049 mg/L。
光照培養(yǎng)箱,SW-CJ-1D凈化工作臺,UVC-254型紫外輻照度計,UV2600型紫外可見分光光度計,真空冷凍干燥機,M系列IMAGING-PAM調(diào)制葉綠素熒光成像系統(tǒng),7890A/7000B型氣相色譜質譜聯(lián)用儀,CFX96TM實時定量PCR儀。
1.2.1 小球藻的培養(yǎng)
采用BG11培養(yǎng)基接種小球藻獲得小球藻藻液。
將裝有小球藻藻液的500 mL三角錐形瓶,用無菌膜封閉瓶口,置于恒溫光照培養(yǎng)箱中,在平均光照強度70.7 μmol/(m·s)、光照周期12L/12D、培養(yǎng)溫度(25±1)℃條件下,采用半連續(xù)培養(yǎng)模式培養(yǎng)。每天隨機調(diào)換錐形瓶的位置并搖動3~4次,定時取樣進行分析。
1.2.2 紫外輻射誘變
實驗用紫外燈管功率20 W,發(fā)射波長254 nm,實驗前將紫外燈打開照射30 min以穩(wěn)定光強并殺菌。取200 mL小球藻藻液于18 cm玻璃培養(yǎng)皿中,置于磁力攪拌器上,保證紫外線能均勻輻射藻液。通過改變紫外輻射時間設置5個輻射劑量梯度(0、20、40、60、80 mJ/cm2),每個梯度設2個平行樣。藻液經(jīng)紫外輻射后用錫紙包裹培養(yǎng)皿置于恒溫光照培養(yǎng)箱中避光培養(yǎng)24 h避免“光復活”[11],再轉移至500 mL三角錐形瓶中按1.2.1條件繼續(xù)進行培養(yǎng)。
本實驗中藻液與紫外燈的垂直距離為30 cm,通過紫外輻照度計測量培養(yǎng)皿圓心處和圓周4個切點處藻液表面處的紫外輻射強度,得到平均輻射強度(I)為0.27 mW/cm2,根據(jù)下式[12]計算輻射時間。
D=I×t
式中:D為輻射劑量,mJ/cm2;t為輻射時間,s。
1.2.3 生物量的測定
光密度法:取一定量的藻液于1 cm石英比色皿中,采用紫外可見分光光度計測定680 nm處的吸光度(OD)。
稱重法:將藻液在10 000 r/min、4℃下離心10 min,并用蒸餾水洗滌2~3次,除去原培養(yǎng)基中的代謝產(chǎn)物等雜質,再用冷凍干燥機獲得干燥藻粉,稱取藻粉質量。
1.2.4 葉綠素熒光參數(shù)的測定
采用調(diào)制葉綠素熒光成像系統(tǒng)測定小球藻的葉綠素熒光參數(shù)Fv/Fm、Y(Ⅱ),檢測前將藻液暗適應5 min。
1.2.5 油脂含量的測定
采用改進的Bligh-Dyer法[13]測定油脂含量。取10 mg凍干的藻粉,加入1.6 mL蒸餾水、4 mL甲醇、2 mL氯仿,用渦旋振蕩器將混合液混勻振蕩2 min,超聲破碎5 min,再加入2 mL氯仿繼續(xù)渦旋振蕩1 min,加入2 mL蒸餾水渦旋振蕩1 min,使最終的氯仿、甲醇、蒸餾水體積比為1∶1∶0.9,再次離心,靜置分層,取下層氯仿相,再向原管中加入氯仿繼續(xù)萃取1次,合并氯仿相并在氮氣下吹脫,得到小球藻油,稱重計算小球藻油脂含量。
1.2.6 熒光定量PCR的測定
本次測定的目的基因是accD、gapA、Me、Pk。gapA是GADPH(甘油醛-3-磷酸脫氫酶)的編碼基因,GADPH是Calvin循環(huán)的重要參與酶,與碳代謝有密切聯(lián)系。accD是ACCase(乙酰輔酶A羧化酶)的編碼基因,在自養(yǎng)條件下,其轉錄量與油脂積累量呈正相關[11]。Me是ME(蘋果酸酶)的編碼基因,ME可將蘋果酸催化為丙酮酸鹽,并產(chǎn)生NADPH(還原型輔酶Ⅱ),NADPH可以作為還原力和能量,對脂肪酸的生物合成過程是必要的。Pk是PK(丙酮酸激酶)的編碼基因,PK活性降低時,糖酵解途徑受阻,對油脂的積累產(chǎn)生一定的影響[13]。
具體測定按如下流程進行操作:①用Trizol法提取總RNA。②反轉錄。反轉錄體系見表1,添加試劑成分見表2。③引物設計。設計內(nèi)參基因18SRNA和目的基因的引物[14],如表3所示。④熒光定量PCR。按表4配制qPCR反應體系,將樣品放入CFX96TM實時定量PCR儀中檢測,設置檢測參數(shù)為95℃預變性5 min,95℃變性10 s,60℃退火30 s,循環(huán)54次。
表1 反轉錄體系
表2 添加試劑成分
表3 內(nèi)參基因和目的基因的引物序列
表4 qPCR反應體系
1.2.7 小球藻油脂肪酸組成分析
將抽提的小球藻油用NaOH-CH3OH溶液皂化,加入30%的二氧化碳乙醚絡合物甲醇溶液進行酯化,再加入2 mL正己烷振蕩5 min,靜置后取上層的正己烷液上機分析[15]。用氣相色譜質譜聯(lián)用儀測定脂肪酸的組成和含量。GC條件:DB-23石英毛細管色譜柱(60 m×0.25 mm×250 μm);進樣量1 μL;分流比50∶1;進樣口溫度210℃;氦氣流速1 mL/min;升溫程序為80℃保持5 min,以4℃/min的速度升到290℃,并在290℃條件下保持5 min。MS條件:電子能量70 eV;四極桿溫度150℃;離子源溫度250℃;溶劑延遲2 min。質譜圖利用NIST標準譜庫進行檢索,采用面積歸一化法定量。
圖1為不同紫外輻射劑量下小球藻藻液吸光度隨培養(yǎng)時間的變化情況。
圖1 不同紫外輻射劑量下小球藻藻液吸光度隨培養(yǎng)時間的變化
由圖1可見,經(jīng)過紫外輻射后,小球藻的生長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抑制,輻射劑量越大,抑制作用越強。20、40 mJ/cm2劑量對小球藻的抑制作用較弱,2 d后小球藻即可恢復生長,生長速度與對照組(紫外輻射劑量為0 mJ/cm2,下同)基本一致。60、80 mJ/cm2劑量對小球藻的抑制作用較強,需經(jīng)4 d恢復生長,生長速度慢于對照組。從22 d開始,小球藻的生長速度變慢,進入穩(wěn)定期,劑量為20、40 mJ/cm2的小球藻吸光度與對照組的基本相等,劑量為60、80 mJ/cm2的小球藻吸光度明顯低于對照組的。Liu等[10]用紫外誘變小球藻,突變藻株的生物量比原始藻株提高了7.6%。說明在適宜的紫外輻射條件下,微藻的生長并不會受到抑制。
2.2.1Fv/Fm
Fv/Fm反映植物潛在的最大光合作用能力。不同紫外輻射劑量下小球藻的Fv/Fm隨培養(yǎng)時間的變化情況見圖2。
圖2 不同紫外輻射劑量下小球藻Fv/Fm隨培養(yǎng)時間的變化
由圖2可見,紫外輻射劑量越大,小球藻的Fv/Fm值越低,說明紫外輻射使小球藻的光合作用能力降低,降低程度隨紫外輻射劑量增大而增強。不同紫外輻射劑量下的Fv/Fm在一定培養(yǎng)時間內(nèi)會恢復到相對穩(wěn)定值,劑量越大,恢復時間越長,最終的穩(wěn)定值越低。這可能是小球藻的光系統(tǒng)啟動了各種熱耗散形式的光保護途徑,受損的光系統(tǒng)逐漸修復,但修復能力隨紫外輻射劑量的增加而削弱。20、40 mJ/cm2劑量下的最高Fv/Fm值分別為0.593、0.588,與對照組的相當,表明其光合性能良好。而60、80 mJ/cm2劑量下的Fv/Fm值較對照組的低,說明其光合性能變差。
2.2.2Y(Ⅱ)
Y(Ⅱ)表征光系統(tǒng)的實際光能捕獲效率,是植物光合能力的重要衡量指標[16]。不同紫外輻射劑量下小球藻的Y(Ⅱ)隨培養(yǎng)時間的變化情況見圖3。
圖3 不同紫外輻射劑量下小球藻Y(Ⅱ)隨培養(yǎng)時間的變化
由圖3可見,在3~5 d,不同紫外輻射劑量下小球藻的Y(Ⅱ)不同程度地降低,劑量越大,Y(Ⅱ)值越低,說明光系統(tǒng)PSⅡ因紫外輻射而受到損傷,光能轉化效率降低,且PSⅡ的損傷程度隨紫外輻射劑量的增加而增大。PSⅡ的損傷可能表現(xiàn)在兩方面:一是光合器官受到損傷,光系統(tǒng)中的捕光色素蛋白復合體自身解體甚至失去捕光功能[17];二是紫外線導致PSⅡ核心復合體的反應中心D1蛋白甚至D2蛋白受損,為避免這種損傷,藻類會相應地提高D1蛋白的周轉速度以促進自我修復[18]。因此,在5~11 d,Y(Ⅱ)逐漸升高,不同劑量間的差異縮小。在11~23 d,Y(Ⅱ)基本達到穩(wěn)定,23 d開始,小球藻進入生長后期,光化學反應不如對數(shù)生長期活躍,Y(Ⅱ)逐漸降低。與Fv/Fm 的變化特性類似,劑量低于40 mJ/cm2下的Y(Ⅱ)最終穩(wěn)定在較高值,20、40 mJ/cm2劑量下的Y(Ⅱ)最高值分別為0.598、0.594,與對照組的相當,表明光系統(tǒng)的光能捕獲效率高;劑量高于40 mJ/cm2下的Y(Ⅱ)則相反。
對不同紫外輻射劑量下的小球藻培養(yǎng)28 d,測定其干重和產(chǎn)油情況,結果見圖4、圖5。
圖4 不同紫外輻射劑量下小球藻的干重與油脂含量
圖5 不同紫外輻射劑量下小球藻的油脂產(chǎn)量
由圖4可見,20、40 mJ/cm2劑量下小球藻的干重分別為530、515 mg/L,與對照組相差不大,其他劑量下的干重則小于對照組。20、40 mJ/cm2劑量下的油脂含量均有提升,其中40 mJ/cm2劑量下的油脂含量最高,為46%,比對照組提高了39.40%,之后隨著紫外輻射劑量的增大,小球藻的油脂含量下降。由圖5可見,與對照組相比,20~40 mJ/cm2劑量下的油脂產(chǎn)量均有提高,其中40 mJ/cm2劑量下油脂產(chǎn)量最高,達237 mg/L,比對照組提高了39.22%,之后隨著紫外輻射劑量的增大,小球藻的油脂產(chǎn)量下降。Sharma等[19]利用適宜的輻射劑量對小球藻進行紫外誘變,得到突變藻株的總脂含量幾乎加倍。這些研究結果說明適宜的紫外輻射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微藻的產(chǎn)油能力,可能是紫外線輻射導致小球藻內(nèi)與油脂代謝相關的基因或其調(diào)控序列發(fā)生突變,基因產(chǎn)物的活性發(fā)生變化,從而引起油脂含量的變化[20]。
圖6顯示了不同紫外輻射劑量下小球藻目的基因的相對表達情況(以對照組的基因表達量為標準)。
圖6 不同紫外輻射劑量下小球藻目的基因的相對表達量
由圖6可見:各輻射劑量下accD、gapA的相對表達量均提高,其中40 mJ/cm2劑量的提升幅度最大,分別提高了約2.5倍和5倍;除了80 mJ/cm2劑量下Me的相對表達量降低,40 mJ/cm2劑量下Me的相對表達量基本變化不大外,其他劑量下的Me相對表達量均提高,其中60 mJ/cm2劑量的提升幅度最大,提高了約1倍;除40 mJ/cm2劑量下Pk的相對表達量未降低外,其他劑量下Pk的相對表達量均有較大幅度的降低。理論而言,小球藻的油脂積累可能與ACCase有關,ACCase所催化的反應是脂肪酸合成的第一步,在脂肪酸的合成與代謝中發(fā)揮重要作用[21],accD表達量的提高會促進藻體內(nèi)脂肪酸的合成。Calvin循環(huán)為自養(yǎng)藻類提供合成油脂的碳源,相關酶的作用可能與油脂積累密切相關,GAPDH是Calvin循環(huán)的作用酶之一,gapA表達量的提高會促進更多碳源流向油脂合成。與Calvin循環(huán)密切相關的戊酮磷酸途徑,可產(chǎn)生大量NADPH,為油脂合成提供能量,所以Me表達量的提高可能使小球藻的油脂合成具備更多的能量,有研究表明Me與脂質積累量顯著相關,其表達情況會影響脂質的積累[22]。PK是將磷酸烯醇式丙酮酸轉化為丙酮酸的酶,丙酮酸的一部分進行發(fā)酵產(chǎn)生NAD+,一部分轉化為乙酰輔酶A,這兩種物質均與油脂合成密切相關,因此Pk表達量的提高可能會促進油脂合成。在40 mJ/cm2劑量下,accD和gapA的相對表達量呈較大幅度提高,Me和Pk的相對表達量基本不變,說明accD和gapA表達量的提高是促進油脂積累的主要驅動力。雖然80 mJ/cm2劑量下accD和gapA的表達量有所提升,但Me和Pk的表達量均下降,說明Me和Pk表達量的降低可能對油脂的積累產(chǎn)生一定的抑制。
表5 不同紫外輻射劑量下小球藻油的脂肪酸組成和含量
由表5可見,共檢測出10種主要脂肪酸,包括5種飽和脂肪酸(SFA)、2種單不飽和脂肪酸(MUFA)、3種多不飽和脂肪酸(PUFA)。小球藻油主要的脂肪酸為棕櫚酸(C16∶0)、棕櫚油酸(C16∶1)、油酸(C18∶1)、亞油酸(C18∶2)和亞麻酸(C18∶3)。其中,C16∶1和C18∶1變化較大,與對照組相比,20~60 mJ/cm2劑量下的C16∶1和C18∶1含量明顯增加,40 mJ/cm2劑量下的提升幅度最大,MUFA含量達到40.17%,比對照組提高了16.5%。而MUFA更有利于生物柴油的生產(chǎn),表明該劑量條件適合培育制備生物柴油的小球藻,在實際應用方面具有較高的價值。
綜合比較小球藻液紫外輻射后小球藻的生長、光合性能、油脂積累以及脂肪酸含量,確定40 mJ/cm2為最佳紫外輻射劑量。在40 mJ/cm2劑量下,小球藻的生長情況及光合性能較好,生物量與對照組(未進行紫外輻射)基本相等,葉綠素熒光參數(shù)降低幅度較小,且在很短的時間內(nèi)即可恢復,最終的Fv/Fm,Y(Ⅱ)與對照組的熒光參數(shù)值接近。另外,輻射劑量為40 mJ/cm2的小球藻產(chǎn)油性能最佳,相對于對照組,油脂含量和油脂產(chǎn)量分別提高了39.40%和39.22%;與油脂合成相關的accD和gapA基因的相對表達量分別提高了約2.5倍和5倍,Me和Pk基因的相對表達量基本不變。而且,紫外輻射劑量對小球藻油脂肪酸組成及含量有一定影響,輻射劑量為40 mJ/cm2的小球藻油脂肪酸組成中的MUFA含量有較大幅度的提升,含量達到40.17%,比對照組提高了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