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爾濱市香坊區(qū)教師進修學校 馬 榮
書都不想讀,還能教好書?因為真正的教育,絕對不只是知識,不只是教材和教參,學生的成長,更不能只靠教學,只靠課堂和課本,他們需要更豐富的營養(yǎng),教師也需要更豐富的素養(yǎng)。教師的素養(yǎng)從何而來?這個問題或許過于宏大,但閱讀,一定是最重要的“發(fā)源地”,最核心的“發(fā)動機”。
——題記
捧讀謝云的著作《閱讀照亮教育》,就像在解讀他的閱讀史,眼前仿佛浮現(xiàn)出這些經(jīng)典作品在他的生命中漸次閃爍而過的畫面,仿佛親眼目睹了謝云的精神成長,令我心生與有榮焉的慨嘆。我和他的距離因為這些共同讀過的書,而拉近了許多,好像我們是來往多年的摯友。謝云的教育思考不僅在課堂上,在學校里,而是時常超出人們所熟知的教育現(xiàn)場,拓寬到課堂之外的廣闊天地。如謝云在序言——“向著一本本書走去”中寫到的:我所理解的教育閱讀,不只是讀教育書,甚至也不只是讀紙質書。對教師而言,首先應讀懂教育這本大書,其次應當讀懂教學這本活書,然后應當讀懂生命這本天書。生命的天書我尚且讀不懂,但我卻在這本書里讀懂了,閱讀,不止照亮了教育。
“自己得先有光明,就像要做播種人,自己得先有種子。光明從何而來?自身的修煉。自身如何修煉?大量的閱讀。不只是紙質書本,也包括大地山川,花鳥蟲魚,世相百態(tài),人間風情。套用古人的說法,就是既要‘讀萬卷書’,也要‘行萬里路’。一個有著豐富閱讀體驗的教師,一個有著豐富閱歷識見的教師,或許更能勝任教育者的工作,更般配‘教書人’這一稱呼?!敝x云老師如是說,基于此,本書分為“悟讀,思考著的教育”“品讀,書齋里的教育”“行讀,道路上的教育”“賞讀,光影中的教育”及“憶讀,塵世間的教育”五個部分。其中的每一篇文章,或一本書的體悟,或獨處時的遐想,或旅途中的片段偶得,或觀影時的感受,無一不關乎閱讀,無一不關乎教育,無一不關乎對于閱讀與教育的思索。讀罷此書,就這“五讀”我亦有些許思考。
悟讀,即在閱讀中要有所感悟。有所頓悟,在這一部分的篇目中不僅是單純的讀書筆記和讀后感,更多的是他對教育這本大書的審視和思考。正如謝云在《努力營造局部的春天》一文中所寫:“盡管相對于群體,個體是單薄的,個人的力量也是有限的。但是,我們并不能因為單薄就無所作為,并不能因為有限就沉默無聲。我說過這樣的話:‘一個人的聲音是微弱的,但是眾多的聲音匯在一起,卻可以成為時代的最強音。一個人的力量是單薄的,但是眾多的力量匯聚在一起,卻可以改變一個時代?!遍喿x就是這么美好!往往會在你迷茫的時候給你繼續(xù)前行的力量,所以也就會沒來由的喜歡,因為喜歡,你就不會只有批判;因為喜歡,你就不會只有埋怨;因為喜歡,你就不會只有旁觀。不論是自上而下,還是自下而上的教育改革,都會困難重重,舉步維艱,但我們不能因為難,就放棄改變。
品讀,即閱讀要慢慢地細細地品味。謝云老師因為對前蘇聯(lián)文學作品的品讀,所以有了對俄羅斯的牽掛和惦念,一定要到俄羅斯去看雪;因為對書籍的熱愛,所以有了他擺在書架上的“后宮佳麗三千”。在《閱讀:通往“心世界”》一篇中他這樣寫到:閱讀的過程,正如心靈的旅行。穿越重重的心事暗紗,旅途的終點,就是自己,那個出發(fā)時我們感覺未知,到達時略有所知的自己。遇見自己,成為自己,因為“外面沒有別人,只有自己”。是啊,我讀《蘇東坡傳》,我明白了“悲觀的人,先被自己打敗,然后再被生活打??;樂觀的人,先戰(zhàn)勝自己,然后才戰(zhàn)勝生活”;讀《人間詞話》,我相信“遙遠的終點線上有個夢想在等候”;讀《靜悄悄的革命》,我懂得了潤澤的教室需要老師“用心靈塑造心靈,用幸福栽培幸?!?;讀《給教師的建議》,我漸漸明白了“如何讓孩子的內心柔軟著陸”;讀《陶行知文集》,我立下了“我的暖,哪怕只有一丁點兒”的誓言;讀《不跪著教書》,我明白了“別讓自己的腦袋成為別人思想的跑馬場”……
行讀,是我琢磨研讀時間最長的一部分。什么是行讀?是在行走中的閱讀嗎?我在《教師,在行走中成長》一篇中找到了答案。“行走”表面看是身體的行動,實際上是心靈的修行。一個教師,倘能不斷行走,感受不同地方的風土人情,不同狀態(tài)的學校面貌、課堂風景,必定有助于對教育的理解和體認?!白x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行走之于教師,之于每個人的心靈成長和精神完善,都有不可替代的意義。對于行讀更深的理解,還源于2017年8月8日我在九寨溝游賞的經(jīng)歷。我們是九寨溝地震前的最后一批游客,最后游覽的景點是地震中破壞最嚴重的諾日朗瀑布,82版電視劇《西游記》的取景地,誰也不會想到在我拍下照片后的幾個小時后,美景就不復存在了。這是我人生第一次經(jīng)歷地震,第一次體悟到人在自然面前是如此的渺小且無能為力。白天還沉醉在九寨溝童話般的世界里,到了晚上意外就突然而至,猝不及防。一次次的余震,徹夜無眠,期盼天亮,等待撤離。當安全返回成都時,回想起當時的情形,依然心有余悸。這次“特殊”的旅程,讓我更深刻地理解了“意外和明天永遠不知道哪個會先到來”,一定要珍惜當下,珍惜身邊的每一個人,珍惜自己做的每一件事,珍惜自己所擁有的一切,讓生活更有意義,讓生命更有價值,這是我對生命的理解,亦是謝云所說的讀懂生命。
賞讀,即在影像時代,影像閱讀已經(jīng)成為一種重要方式。作者在文章中通過對影視作品的評析,闡發(fā)了對諸多教育問題及人類存在的根本問題的深刻思考。在我看來,閱讀的終點不是身外廣闊的世界,而是駐扎在身體里的那顆心。賞讀經(jīng)典影視作品可以反思自己,充實自己,升華自己,完善自己,并一直夢想著完美自己。從淺嘗輒止到逐漸深入,自己也一定會在這一趟趟的心靈之旅中慢慢呈現(xiàn)出立體、完整、真實的面貌來。尤其是賞讀經(jīng)典的教育類影視作品,會讓人的心從生硬變得柔軟。一顆柔軟的心,在與學生的交流中,會有比較細膩的感觸,會有比較遼闊的視野,會有比較堅韌的耐心,會有比較寬闊的襟懷,會有比較長遠的期待。
憶讀,即回憶過往中思悟。書籍里有光,恩師、前輩和同行身上有光,世界上的各個角落里有光,所以謝云用心品讀著,用心采集著,采集到自己的生命里,并把他們傳遞到更稚嫩的生命里,以期有朝一日這些嫩綠的小樹苗可以開花結果,郁郁蔥蔥,慢慢地長成參天大樹。在一次次憶讀中,我們能更清楚地看見一個又一個自己,在憶讀中,生命也得到一次又一次的洗禮!讀別人,實際上也在讀自己。在憶讀中審視自己,剖析自己,堅定地尋找自己,讓自己和學生的靈魂向善,或許,對于我的生命,這就足夠了。
閱讀,何止照亮了教育,更是點亮了心燈!
在現(xiàn)實的教育生活里,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某些教師心地柔軟,在教育過程中卻缺乏機敏的智慧,經(jīng)常被學生氣得掉眼淚;而某些教師相當聰明,能力也強,但對于學生,態(tài)度過于強硬,甚至非常功利;還有部分教師,只把教書當作謀生的職業(yè),當一天和尚撞一天鐘,既漫不經(jīng)心,又吊兒郎當,根本談不上情感的投入、素養(yǎng)的修煉。在沉悶、逼仄的教育現(xiàn)實里,教育體制的嚴苛、拘囿,教育生活的繁瑣、庸常,作為普通教師,想要擁有幸福的感覺,實在很難。但是,人的生命如此短暫,教育生涯卻那么漫長。怎么允許我們熬著日子等待放學,等待放假,等待退休,將短暫的生命虛度?正如謝云老師說:“教育的力量在于教師,而教師的力量,首先在于他們深度的內心覺醒,來自他們內心覺醒后,所迸發(fā)出的‘無法抑制的教育欲望’和豐富、持續(xù)的創(chuàng)造激情?!倍獙崿F(xiàn)真正的內心覺醒,閱讀是必經(jīng)之路,專業(yè)寫作是必由出路。
閱讀是吸,寫作是呼。一本本好書讀下去,一篇篇美文寫出來,更重要的是,一個個幸福的教師站起來。因此只有“讀寫”才能影響教師的行走方式,改變教師的教育面目。正如如謝云所言,很多時候,你無意間讀到的一本書,甚至一句話,抑或一段教學經(jīng)歷,課堂上的一個教學片段,都可能成為生命中的“伏筆”,成為命運之神預設的一條神秘而美妙的“線索”。日常的教育生活都是由這些無數(shù)的碎片組成,這些碎片形成了破碎的,未經(jīng)省察的經(jīng)驗,使教育教學在比較低的層面上不斷重復。而通過專業(yè)寫作,能夠有效地對經(jīng)驗進行反思,從碎片中提取有意義的內容并加以理解,形成我們的經(jīng)驗融入教育生活,使之成為專業(yè)成長的一部分,使我們的教育實踐更加富有洞察力。如此,這些碎片經(jīng)過拼合成為了美麗的圖景,就像散落的珍珠串成美麗的項鏈。在閱讀的同時,我也嘗試著“教育體悟寫作”。每讀完一本書都會結合著教育現(xiàn)狀寫讀書札記,讀《一個人的朝圣》我寫了《心靈的救贖》;讀《無聲告白》,我寫了《找到真正的自己》;讀《生命冊》,我寫了《失重》;讀《島》,我寫了《尋找燦爛》;讀《巨人的隕落》,我寫了《沒有人是旁觀者》;讀《論語別裁》,我寫了《閱讀,在生命中突圍》……讀與寫相輔相成、和諧共生。面對日益艱難的教育,日益復雜的現(xiàn)場,我們更需要對自我的清醒認識,真正地回到自己,成為自己,幸福自己!有人說,幸福是種感覺,與外界無關,與內心相連。教師的內心,不是良心的呼喚,而是自身認同與自身完善的吶喊。唯有專業(yè)的教育讀寫,投身其中,傾心教學,即便是繁瑣艱辛,也會樂此不疲。因為,教育的最佳內涵,就是體驗到內心深層次的愉悅,這種愉悅,就是教師職業(yè)的幸福感。
我相信,常常置身于一方書的天地,常常沐浴著書的靈光,我們的心靈就會走出狹隘,驅散浮躁,疏離物欲世界,常懷悲憫之情;專業(yè)的教育讀寫,讓我們的教育會越來越精彩,我們的人格會越來越完善;我們的生命會更加高貴而豐盈。
閱讀,何止照亮了教育,更成就了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