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振鋒
自2019年11月至今年1月,一個新鮮出爐的所謂“香港學界辯論聯(lián)會”,以“學界辯論”名義,舉辦“第一屆全港中學學界辯論比賽”。比賽接受陳方安生擔任董事的基金會支持,邀請“泛暴派”立法會議員作評委。辯論議題更是“辣眼睛”,不僅有“政治歌曲出現(xiàn)對政治抗爭運動利多于弊”“香港人應爭取香港‘獨立”以及“解散警隊利多于弊”等高度政治化且立場偏頗、觀點激進、傾向鮮明的煽動性“辯題”;還有諸如“中學不應阻止師生戀”“中學生發(fā)生合法性行為不應被視為錯誤”等價值觀嚴重扭曲、毒害少年、貽禍社會的題目。
在大學或中小學舉辦辯論賽,的確是培養(yǎng)學生獨立思考能力、思辨精神和批判性思維的好方式。在辯題的設置上,當然也要受到憲法和法律對公民言論權利的保護。但一個顯而易見的常識就是,公民行使自己的權利,不得妨礙甚至侵害其他公民合法的權利和自由,也不能破壞公共安全和社會秩序。而實踐中,即便是在法律的范圍內(nèi),很多時候言論也不是完全無拘無束的,還要受到道德、倫理甚至一個社會“政治正確”的約束。以美國為例,在社會高度撕裂的情況下,性別、種族和宗教等成為“政治正確”甚至“社會禁忌”,哪怕是不違反法律,公共人物也往往是慎之又慎。一句話不合適,雖然不至于受到法律制裁,但可能會丟掉工作,甚至招致“全民共討”。
尤其是對于心智尚不成熟的中小學生,各國教育界更是無不“小心翼翼”。對于中小學教育,無論是專業(yè)討論、言論表達,還是學術自由,除了受制于一個社會的法律法規(guī),以及社會規(guī)范、道德倫理等約束,還必須以“適合青少年或者兒童心智”的方式進行,必須適應他們的接受能力,必須符合聯(lián)合國公約確定的“兒童利益最大化”原則。因此,將性、政治、宗教、民族等議題引入中小學,本身就充滿高度爭議。將高度爭議的政治議題甚至極為偏頗和極端的政治立場引入到中小學,對心智尚不成熟的中小學生進行“洗腦”,這種為了一己政治私利而不擇手段的做法,應該受到嚴肅譴責。而將不利于青少年成長的性話題引入進來,更是一種不負責和不道德的行為。
即便是在完全開放的社會辯論中,真正的專業(yè)論辯和表達權利雖然應該得到充分尊重,但也不是完全沒有任何限制的。煽動地域歧視、職業(yè)歧視的言論,操縱公共情緒、撕裂社會團結的言論,挑起社會對立、制造仇恨對抗的言論,都應該受到限制。如果這些言論引起了煽動社會仇恨、導致社會動亂的實際后果,還應受到法律的懲罰。在雪崩的時候,沒有一片雪花是無辜的。對于高度分化而復雜的現(xiàn)代社會而言,維持社會團結難,挑起矛盾沖突易。太多國家和地區(qū)的發(fā)展成果,就是這樣毀于一旦的。
還要特別注意的是,在不同國家和地區(qū),基于不同的歷史傳統(tǒng)和法律框架,對于社會論辯或言論表達的限制也不一樣。在美國,你不能很自然地叫一位陌生男士“帥哥”,這在很大程度上是不尊重的體現(xiàn),可能構成基于“生理特征”的歧視,甚至性別或種族歧視;但在中國,一般來講,你可以叫得“嘎嘣脆”。同樣,在以“契約”建國、地方政府系基于契約“加入”到聯(lián)邦或中央政府的某些西方國家,地方政府在很大程度上保留有“退出權”,因此有時可以允許公開辯論地方獨立的問題;但在有著3000年大一統(tǒng)歷史的中國,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qū)基本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澳門特別行政區(qū)基本法已經(jīng)明確規(guī)定了每一個公民維護國家統(tǒng)一的義務,不利于國家統(tǒng)一的言論顯然是錯誤的,甚至是違法的。在維護國家統(tǒng)一問題上,中國自有其傳統(tǒng)、法律和標準,不受其他國家“尺子”的衡量。
這個于“修例風波”發(fā)生后籌組的所謂“辯論賽”,從發(fā)起人和支持者即可見其真面目之一斑?;I委會成員楊展匡曾參與2014年的違法“占中”活動;提供支持的“公民實踐培育基金”主席則為“反對派”成員余若薇。他們有這樣極端而激進的“辣眼睛”操作,也不足為奇。正是認識到這場所謂辯論賽的本質(zhì),目前已有20多所學校退賽。這也給我們一種啟示,除了香港特區(qū)政府及相關公共部門必須負起維護國家統(tǒng)一的憲制責任、依法予以處置外,香港社會各界能否在維護國家統(tǒng)一、一國兩制,維護香港社會問題和發(fā)展繁榮方面,多一些正向操作和努力呢?比如,香港各界能否舉辦一些有利于維護國家統(tǒng)一、弘揚主流價值觀的類似活動?這才應是香港主流社會認真思考、積極參與的“公共課”。▲
(作者是中國社會科學院法學研究所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