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東琴
【中圖分類號】R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3783(2020)01-03--01
全腦血管造影術(Cerebral Angiography)通常采用股動脈或肱動脈插管法,將含碘顯影劑注入頸動脈或椎動脈內,然后在動脈期、毛細血管期和靜脈期分別攝片?,F(xiàn)代全腦血管造影是與數(shù)字減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技術相結合的。DSA技術利用數(shù)字化成像方式,應用電子計算機程序將組織圖像轉變成數(shù)字信號輸入并儲存,然后經動脈或靜脈注入造影劑,將所獲得第二次圖像也輸入計算機,然后進行減影處理,使充盈造影劑的血管圖像保留下來,而骨骼、腦組織等影像均被減影除去,保留下的血管圖像經過再處理后轉送到監(jiān)視器上,得到清晰的血管影像。數(shù)字減影全腦血管造影是腦血管性疾病診斷的金標準。
一、術后觀察重點
1.意識及生命體征
術后密切觀察意識、瞳孔、血壓、心率、呼吸、脈氧飽和度的變化,給予多功能心電監(jiān)護。在腦血管造影術后24內應每30-60分鐘巡視一次,病情平穩(wěn)后可酌情延長時間。如出現(xiàn)脈搏慢而有力,呼吸深慢應警惕有顱內出血,一旦出現(xiàn)應及時報告醫(yī)生,并做相應處理。
2.術后并發(fā)癥的觀察
(1)穿剌處皮下血腫 。是血管內穿刺插管最常見的并發(fā)癥。術后為防止股動脈穿刺處出血,穿刺處需要加壓包扎,術側肢體制動,保持髖關節(jié)伸直,以維持壓迫張力。單純加壓包扎者,穿刺處需用1kg鹽袋/沙袋壓迫穿刺處局部6h,患者在6h內肢體完全制動,絕對臥床24h。對凝血功能較差的患者要根據(jù)具體情況延長壓迫時間。使用封堵器封堵穿刺處者,可酌情縮短沙袋壓迫和制動時間。術后24h內應每30-60分鐘巡視一次,病情平穩(wěn)后可酌情延長巡視間隔時間,護理觀察的重點是穿刺點局部皮下有無淤血、血腫?;颊叽┐讨w過早活動、壓迫時間不夠、沙袋移位、應用肝素過多、患者凝血機制不良等均可導致穿刺部位血腫的發(fā)生。術后可監(jiān)測血常規(guī)、出凝血時間等,以利于消除或減少并發(fā)癥的發(fā)生。如果出現(xiàn)穿刺部位血腫,可以延長加壓包扎時間,局部濕熱敷,也可采用50%硫酸鎂熱敷或紅外線局部照射,促進血腫吸收,如無效應行血腫清除術。
(2)下肢動靜脈血栓形成 。由于下肢制動、包扎過緊、患者本身的凝血機制障礙、血液黏度高及血流緩慢等易導致下肢動靜脈血栓形成,表現(xiàn)為下肢麻木、發(fā)紺、明顯腫脹、無脈、皮溫低等。術后應密切觀察術側肢體末梢血運情況、有無水腫等。觀察穿刺肢體的皮溫、膚色、足背動脈搏動情況及肢體感覺的變化。彈力加壓包扎的松緊度要適宜(DSA術后彈力繃帶包扎一般以能放人1—2指為宜),既要達到止血的目的,又要避免血栓的形成。如出現(xiàn)搏動減弱或消失,皮膚發(fā)紺,皮溫降低,肢體發(fā)麻等,可能是包扎過緊或栓塞所致,應及時處理,放松繃帶并通知醫(yī)生,以防造成肢體壞死。
(3)穿刺部位假性動脈瘤 。一般發(fā)生在術后24-48h,患者自覺穿刺部位疼痛,穿刺部位出現(xiàn)進行性增大的腫塊、搏動感、震顫以及血管雜音,可出現(xiàn)血管破裂、壓迫周圍神經、皮下組織壞死等情況。假性動脈瘤多由非動脈前壁穿刺或壓迫手法不當所致,若發(fā)現(xiàn)不及時或處理不當,瘤體會不斷擴大,壓迫周圍軟組織及神經血管,引起疼痛及股神經損傷,甚至破裂導致大出血。故假性動脈瘤一經確診,應積極治療。預防的關鍵是準確的股動脈穿刺和正確的壓迫止血方法。
(4)尿潴留 ?;颊咝腥X血管造影術后需絕對臥床休息、術側肢體制動24h,被迫采取臥位排尿,加上患者術后情緒焦慮、穿刺點疼痛等這些因素可導致術后尿潴留的發(fā)生。
多與術前訓練不足和基礎疾病等有關,經誘導排尿無效,多需給予導尿。行全腦血管造影術患者術前通過床上排尿訓練,可明顯降低術后尿潴留的發(fā)生率[1]。
(5)造影劑過敏反應 。目前臨床腦血管造影多使用非離子型造影劑,如碘普羅胺、碘海醇等。這類造影劑的毒副作用小,但也有使用此類對比劑后發(fā)生過敏樣反應的文獻報道,其過敏反應主要表現(xiàn)為顏面潮紅、多汗、陣發(fā)性皮膚瘙癢、惡心、頭痛、呼吸困難、心悸、低血壓、支氣管痙攣、喉頭水腫、肺水腫、癲癇發(fā)作,甚至休克死亡。因此術前要詳細詢問病史,尤其是過敏病史,且術前常規(guī)做碘過敏試驗。對可能出現(xiàn)副反應的患者,應積極采取有效預防措施。造影前肌注鹽酸異丙嗪50mg,術中注入地塞米松10mg,造影中盡可能地減少造影劑用量和減慢注射速度,可以預防嚴重過敏反應的發(fā)生。
二、術后健康教育
1.術后指導患者多飲水,有利于造影劑排出,減少對于腎臟損害。注意營養(yǎng),飲食上合理搭配增加機體抵抗力,可以多食高蛋白、高維生素、低鹽、低脂飲食;多吃蔬菜、水果;避免辛辣食物;禁忌吸煙、喝酒;食物中可加些香蕉、麻油等潤腸食物,每天按摩腹部增加腸蠕動的次數(shù),保持大便的通暢。
2.給予固定下肢裝置固定術側下肢,防止患者不自主下肢屈伸,臥床2 4 小時,以免發(fā)生穿刺處血腫。
3.指導患者采用腹式呼吸、看書、聽音樂等方式進行身心放松,減輕疼痛。多休息,保證充足的睡眠。
4.保持良好的心態(tài),盡量避免情緒激動以及過度的勞累、緊張、焦慮等。
全腦血管造影術相對較高的并發(fā)癥發(fā)病率應該引起患者與醫(yī)護人員的重視[2]。對患者進行全腦血管造影術后嚴密的觀察,做好相應的健康教育知識,能有效降低并發(fā)癥的發(fā)病率,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
參考文獻:
金惠仙.全程護理干預在腦血管造影術后患者中的應用效果[J].中華現(xiàn)代護理雜志,2016,22(9):1246—1249
蘭杰,魏風,楊松,等. 選擇性腦血管造影術中導管斷裂2例報告[J]. 微創(chuàng)醫(yī)學,2016,11(6):947-9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