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陽醫(yī)學院附屬中心醫(yī)院心血管內科 (遼寧 沈陽 110024)
內容提要: 目的:分析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ê喎Q,冠心?。┖喜⑿牧λソ呋颊吖跔顒用}支架術后的臨床效果。方法:選擇2017年1月~2018年3月在本院就診的72例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患者作為本次的研究對象,術前3d給予患者腸溶阿司匹+氯吡格雷術前準備,手術時患者取半臥位,選擇搏動良好的橈動脈行介入治療,介入術后行經皮冠狀動脈支架植入術,術后給予氯吡格雷+阿司匹林治療。采用超聲心動圖監(jiān)測,比較治療前后的心功能相關指標。行6min步行試驗,評估患者的運動耐力。依據紐約心臟病協會(NYHA)分級標準對患者治療前后的心功能進行分級。結果:治療后,患者各項心功能指標較治療前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前,患者的平均6min步行距離為(165.3±48.8)m,治療后,患者的平均6min步行距離為(232.6±69.4)m,較治療前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依據紐約心臟病協會(NYHA)分級標準:Ⅰ級25例(34.7%),Ⅱ級26例(36.1%),Ⅲ級21例(29.2%),Ⅳ級0例(0.0%),較治療前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使用冠狀動脈支架術治療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患者,能明顯改善患者的心功能,療效確切。
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ê喎Q,冠心?。楣跔顒用}發(fā)生狹窄和閉塞,心肌缺血缺氧,心室發(fā)生病理性重構,可誘發(fā)多種疾病,影響患者心功能,如未得到及時有效的診斷和治療,可出現心力衰竭等嚴重病癥,甚至導致猝死[1]。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的患者血流動力學紊亂,對患者生存質量產生嚴重不良影響。近年來,我國心力衰竭的發(fā)生率和病死率呈現上升趨勢,臨床上對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患者廣泛使用冠狀動脈支架術治療[2]。本院自采用冠狀動脈支架術治療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患者以來,取得滿意效果,現將本院治療的臨床資料總結如下。
選擇2017年1月~2018年3月在本院就診的72例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患者作為本次的研究對象,所有患者符合冠心病的診斷標準[3],其中男性41例,女性31例,年齡47~65歲,平均(55.8±3.6)歲,造影顯示單支病變血管者22例,兩支病變血管者29例,三支病變血管者21例,依據紐約心臟病協會(NYHA)分級標準[4]:Ⅰ級10例,Ⅱ級22例,Ⅲ級33例,Ⅳ級7例,本研究排除心力衰竭系統內科治療不能平臥者,合并腫瘤及重大消耗性疾病者,肝腎功能不全者。
術前3d給予患者腸溶阿司匹林0.1~0.3g口服,1次/d,氯吡格雷300mg負荷量,然后以75mg,1次/d,手術時患者取半臥位,選擇搏動良好的橈動脈行介入治療,介入術后行經皮冠狀動脈支架植入術,術后給予氯吡格雷75mg/d,阿司匹林0.1g/d,氯吡格雷持續(xù)用藥12個月,阿司匹林長期使用。
采用超聲心動圖監(jiān)測,比較治療前后的心功能相關指標:左心室收縮末容積、左心室舒張末容積、左室射血分數、心胸比和心率。行6min步行試驗,評估患者的運動耐力。依據紐約心臟病協會(NYHA)分級標準對患者治療前后的心功能進行分級。
采用SPSS 22.0進行統計分析,率比較用χ2檢驗,計量資料用±s表示,進行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患者術前左心室收縮末容積(127.3±29.5)mL、左心室舒張末容積(204.2±33.1)mL、左室射血分數(0.35±0.06)%、心胸比0.58、心率88.7次/min;患者術后左心室收縮末容積(91.3±19.2)mL、左心室舒張末容積(176.0±29.4)mL、左室射血分數(0.44±0.06)%、心胸比0.49、心率70.6次/min。各項心功能指標較治療前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治療前,患者的平均6min步行距離為(165.3±48.8)m,治療后,患者的平均6min步行距離為(232.6±69.4)m,較治療前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依據紐約心臟病協會(NYHA)分級標準:Ⅰ級25例(34.7%),Ⅱ級26例(36.1%),Ⅲ級21例(29.2%),Ⅳ級0例(0),較治療前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冠心病患者一般表現為冠狀動脈內斑塊形成、管壁彈性減弱,或冠狀動脈周邊堵塞,患者心肌缺血缺氧,心力衰竭是冠心病常見并發(fā)癥,冠心病導致的心衰劇烈刺激心室肌細胞,使得心臟負荷增加,導致心室充盈、心室射血功能嚴重受損,患者預后較差[5]。早期對此類患者多采用內科藥物保守治療,雖能從一定程度上改善患者的癥狀,但效果不理想。研究表明,如果病變血管的供血區(qū)域大部分心肌仍然存活,那么通過血管重建恢復血流就可以改善患者的心功能[6]。擴張、導通狹窄、堵塞的冠狀動脈,改善患者心肌的缺血缺氧狀態(tài),減輕心臟負荷是目前臨床治療的主要目標[7]。
1977年,德國的Guentzig醫(yī)生完成了首例經皮冠狀動脈成形術,為心臟病患者帶來了新的生機,經皮冠狀動脈介入術是血運重建的有效治療手段之一,該手術為微創(chuàng)療法,利用冠狀動脈支架術,將堵塞、狹窄的冠狀動脈導通,冠狀動脈血運重建后可明顯改善患者的心肌缺血狀態(tài),改善心肌功能,改善因病減輕的室壁運動,心輸出量和左心室射血分數升高,由于創(chuàng)傷小,利于患者術后恢復,減輕患者痛苦。
本院使用冠狀動脈支架術治療的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患者,患者術后左心室收縮末容積和左心室舒張末容積減少、左室射血分數增加、心胸比和心率均明顯下降。治療后,患者的6min步行試驗,步行距離較治療前明顯延長,患者耐力增加,心功能分級顯示,治療后無Ⅳ級患者,心功能改善明顯。值得注意的是,術中應選擇適宜的支架,支架完全覆蓋病變部位,術后進行充分抗凝、抗血小板治療,防止術后發(fā)生急性冠狀動脈閉塞和再狹窄,本研究所有病例均未出現此類并發(fā)癥。
綜上所述,使用冠狀動脈支架術治療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患者,能明顯改善患者的心功能,療效確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