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靜 浙江經貿職業(yè)技術學院
隨著互聯(lián)網+教育的發(fā)展,高職院校的教學模式不斷改革,以促教學進一步提升?!督逃哭k公廳關于印發(fā)<2019 年教育信息化和網絡安全工作要點>的通知》指出,積極推進“互聯(lián)網+教育”,堅持高質量發(fā)展,以教育信息化支撐和引領教育現(xiàn)代化。線上教學模式的出現(xiàn),為線下教學模式在空間和形式上提供了新的方向,因此將線上教學模式注入于傳統(tǒng)教學,運用多樣性的信息化教學手段,采用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不失為一種教學改革上的有效探索,也有助于提升教學效果。
線上教學模式是教師利用互聯(lián)網運用信息化手段將教學資源構設于教學平臺之上,學生利用網絡平臺對教學資源進行學習的一種模式。線下教學模式則主要為教師在實體課堂上通過多媒體等設備教授知識點或是引領學生進行技能的學習。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則是將二者進行有機整合,相輔相成。線上教學對線下教學在時間和空間上進行延伸,在教學手段上進行多樣化,而并非單純地將二者疊加而已。
線下教學模式延續(xù)多年,有其獨有的優(yōu)點與特色。在線下課堂中,教師可以全局掌控課程的進程,學生的狀態(tài),以及課程效果的反饋。線下課堂中的師生互動,眼神、手勢、肢體,包括情感的交流是絕大多是線上課程無法比擬的。然而,傳統(tǒng)的高職線下課堂中,教師是課堂的主導者,往往是“老師講授知識與技能,學生聽講然后做練習”這類模式。學生雖是課堂的主體,往往更趨向于跟隨者的角色。時常出現(xiàn)的現(xiàn)象是,教師講得費勁,學生聽課卻不認真或不感興趣,上課聽不懂,下課忘得快等問題,導致反復講,反復練,降低了課堂的效率也損耗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線上教學模式近年來發(fā)展迅猛,隨著信息化課程建設的多樣性發(fā)展,各類在線課程以及精品課程被高職院校廣泛應用。這代學生作為伴隨著互聯(lián)網長大的網絡“原住民”,不僅能夠很快地適應網絡信息化的各類課程操作,對于各式各類的新穎教學手段也是非常樂意接受。然而,這并不代表線上教學模式能夠完全取代線下教學模式。線上教學模式的課程開展于相對虛擬的各類網絡平臺,對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要求教高,同時對于開展線上教學的教師以及基礎設備也相應要求更高。
1.高職院校網絡信息化設備基礎
目前有較多高職院校教學實驗樓內的多媒體網絡設備,為教師與學生在課程上使用網絡多媒體平臺進行實驗實訓提供了可行性。此外,大多院校已實現(xiàn)了校園、教學樓,包括生活區(qū)無線網絡覆蓋,這為學生在不同空間內通過互聯(lián)網進行學習提供了必備的條件。
2.學生與教師信息化基礎
作為網絡時代的“原住民”,絕大多數(shù)高職院校學生擁有可以進行網絡平臺學習的智能手機,可下載各類學習軟件,并對網絡平臺操作熟練,可進行在線學習。而教師層面,通過各類網絡信息化教學培訓,絕大多數(shù)教師能熟練操作教學平臺,并利用EV 等軟件制作相應的微課或短視頻材料。
1.線上學習模式接受度
作為網絡的“原住民”,大多數(shù)學生對互聯(lián)網的各種應用甚為熟悉。這其中有一部分學生在原先的高中階段接受過一部分專業(yè)知識技能的訓練,具有較好的技能實操能力,在網絡或多媒體平臺的實際操作上相對更具優(yōu)勢。通過網絡平臺或移動APP 上的多種模式進行知識的學習,學生們興趣度較高。
2.學習能力
高職院校的學生有相當一部分自主學習能力較弱。高職院校的學生學習基礎較為薄弱,對學習興致不高,在學習能力與自控力上有所欠缺。往往依賴于教師對于學習任務的安排,如老師布置任務即勉強完成,甚至應付完成,而沒有內驅力去進行進一步學習。同時,傳統(tǒng)教學模式中的常為教師講授,學生操作。但一講到理論知識點部分,學生便難以專注,或是提不起興致聽講而睡覺,抑或被手機轉移注意力。學生因基礎弱,學習習慣教差,因而對學習不感興趣,或產生為難情緒。
隨著教育部信息化教學的進一步推動,越來越多的教師已通過自學或是參加各類線上線下的培訓提升了自身的信息化教學水平。大多數(shù)教師可以運用各類在線平臺或移動設備端進行課程教學。教師們能在備課階段利用各類軟件進行課程錄制和微課制作來豐富課程資源,實現(xiàn)課程效果的提升,使學生對課程更感興趣,并且將知識掌握得更扎實。
目前各高職院校均建有各類精品在線開放課程,包括繼續(xù)建設與開發(fā)新的課程資料。在進行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時,首先可以采用本校已建設完善的課程作為線上教學的有效支撐手段,而仍在建設目前資料并未完善的課程也可通過在線平臺上其他院校獲取相應支持。各院校在建設本校課程資源庫的同時,可以發(fā)揮課程團隊優(yōu)勢,由同一門課程的任課教師組成課程團隊,共同建設課程資源庫。不僅能夠有效的降低教師線上課程資源建設的工作量,也有利于課程資源建設的多角度和層次多樣性。
而在教學平臺選擇上,更事宜選取幾類適合各大類課程的平臺,由專業(yè)團隊負責平臺的維護工作。而任課教師則需要熟悉及熟練使用這類平臺。各院校也可舉辦講座、課程對教師進行分批信息化培訓,使教師能夠熟練應用幾大平臺開展線上和線下的混合式教學。同時,相對幾類平臺的固定也便于學生開展線上學習。如各任課教師均使用不同平臺開展線上教學,也會相應增加學生切換不同平臺學習的適應度,或而產生不適應情緒。
1.課前
采用線上與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教師可更適時和便捷地向所在課程學生傳達課前任務和材料。教師采用線下教學模式開展教學時,課前通常需要通過課代表來布置下一次課的課前任務,例如:預習下一章節(jié)內容,閱讀相關制定材料,以及查閱相關材料等等。而采用線上線下混合模式后,教師可通過相應的教學平臺將任務或其他材料在制定時間上傳到平臺,學生便可在自行登錄平臺查閱并完成。學生可在平臺完成課前任務,例如上傳語音作業(yè)材料,預習查找信息的收集整理等等。同時,學生可將課前產生的疑問或完成內容上傳上平臺的相應板塊,教師便可通過平臺對學生的課前情況進行了解并予以反饋。通過線上平臺,可以相應地減少課前作業(yè)反饋對課堂時間的占用,更高效的利用課堂時間。
2.課中
在課堂中,教師可以利用線上教學平臺實現(xiàn)在線簽到,可大幅度減少因點名而損耗的時間。在線下課堂的導入熱身部分,由于線上教學平臺已將引入內容材料發(fā)給學生預習,此部分可減少相應時間,而是由教師對課前任務予以講解與點評。進入課堂內容主體部分,可同時利用在線平臺可實現(xiàn)隨機點名,抽簽點名等各式點名方式,增加學生的課堂參與度。此外一部分在線平臺可實現(xiàn)APP 對課堂多媒體的投影,可便于將教師的教學資料適時導出在課堂多媒體上。在課堂的主體部分,即課中部分,混合式教學的更適宜將重心轉移至線下教學,便于實現(xiàn)線下教學中師生互動和課堂實體活動中。知識教授的部分可上傳于平臺便于學生開展自主學習,學生基礎不同,學習進度有差異,線上平臺的微課等材料便于學生自行把握學習進度,安排時間進行學習,而不會出現(xiàn)因基礎能力的薄弱而出現(xiàn)跟不上,聽不懂的問題。
而線下教學模式更適于開展實操現(xiàn)場類課程。高職院校有相當一部分課程需要教師在線下實體環(huán)境中進行實時指導。僅僅通過線上教學往往無法達到教學效果。而此類實操性技能,學生也更希望教師能在現(xiàn)場給于及時的指導和幫助,此類的教學效果是線上課程無法達到的。
3.課后
在傳統(tǒng)的線下教學模式中,教師往往無法及時地對學生的課后情況予以及時的了解。而正是通過線上教學模式的注入,使得在課堂結束之后,學生與教師之間架起了一座互動的橋梁。教師可以通過線上平臺布置課后任務。學生可以通過手機或電腦完成課后作業(yè),也可以通過課程平臺向教師發(fā)出幫助的請求。教師可以通過在指定時間的查看留言板或在線批改作業(yè)的方式,及時地了解到此堂課學生的學習效果,以及仍存在的不足。
線上教學模式即是對課堂從時間上和空間上進行延伸,使一節(jié)課的長度不再停留于原來固有的時間內,師生可以在課程平臺繼續(xù)交流和學習。而平臺上由教師之前上傳的微課或課程資源,也利于學生在課后進行多次鞏固和復習,學生不會學完就忘,課后也便于對課堂的重難點進行再次學習。教師也可減少對講授過的知識點進行反復強調的環(huán)節(jié)。
混合式教學模式對應的是復合式課程評價方式。傳統(tǒng)線下教學的評價方式通常是分為平時和期末成績。而混合式教學模式則對評價內容的廣度進行了延伸。學生在線上平臺完成的討論、搶答、課堂互動、在線練習和測驗均由任課教師在系統(tǒng)設置分數(shù)權重后計入平時成績中。教學模式上的混合也實現(xiàn)了評價方式的多元化,實現(xiàn)持續(xù)性評價的初衷。
通過運用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能有效地提升高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自主學習能力,也對傳統(tǒng)教學從時間和空間上進行了擴展。然而,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對教師的工作提出更高的要求:熟練掌握教學平臺的操作技能,在課前將課程內容任務進行錄制,并將課程資料錄入并上傳到平臺,及時地處理學生在相應平臺上提出的問題及反饋信息等。由于線上教學模式的注入,對于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各院校可建立激勵機制對教師的線上資源建設予以肯定,以促進教師對于混合式教學改革的積極性。
互聯(lián)網+時代對高等職業(yè)教育的發(fā)展提出了新的要求,也促使其在課程教學上邁入一個新的階段。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的提出,是一種新的方向,新的探索,有利于促進教學改革的進一步發(fā)展,更好地提升教學效果,提高教學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