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日新 延邊廣播電視臺全媒體新聞采編中心
記者在與受訪者交流時要避免摻雜個人情感色彩,注重說話技巧,這樣能夠使受訪者敢于說真話,并在人性化的環(huán)境中感受到被關愛、尊重,幫助新聞工作者充分了解事件情況,順利開展新聞報道。
在新聞采訪工作中,記住要首先了解報道的真實情況,簡潔地表達自己的觀點,這樣才能更好地與受訪者實現(xiàn)有效溝通。在新聞采訪中,記者需要有極強的語言表達能力,并能夠抓住訪談的重點,開展有效溝通,如果記者在訪談中抓不住主題,則會讓受訪者感到不知所言,記者要不斷提升自己的語言表達能力,在采訪時,讓受訪者能夠感受到記者的友善,同時要對受訪者予以人文關懷。記者要對受訪者的感受感同身受,比如在采訪災難現(xiàn)場時,要切實感受到受訪者的悲傷與苦難,同時,切實關心受訪者的健康與身體狀況,讓受訪者感受到人文關懷,以及真誠和善意,記者也要注意人文關懷的分寸,為受訪者營造良好的氛圍,順利開展采訪工作。在采訪過程中,有些受害者會由于記者的態(tài)度與心態(tài)而拒絕接受采訪,或者在采訪過程中不配合,受訪者有的時候是被動接受采訪,因此不愿意主動地展開問題討論,甚至會胡編亂造事實,這樣會導致新聞缺乏真實性、客觀性,不利于很好地開展工作,同時,也是對記者的極大考驗,記者要避免對受訪者隨意評價,也不能將自己的不愉快釋放給受訪者,更不能冷眼旁觀,這對于開展采訪工作非常不利,也無法讓受訪者很好地進入角色。記者要讓受訪者更加愉快地接受訪談,給予其人文關懷,營造輕松的采訪氛圍,受訪者會積極配合記者完成采訪活動,主動支持采訪工作,充分感受到記者的人文關懷,保證采訪活動順利進行。記者要讓受訪者感受到自己的善意情緒,注意自己的語氣、表情及語言表達,引導受訪者積極進入角色,并能夠接受記者的訪談,增強采訪效率,方便記者了解事實真實情況。
記者要關注受訪者的微表情,觀察其一言一行,記者要具備較強的觀察力,并具備深厚的語言功底,這樣才能與受訪者找到共同切入點,記者要通過語言營造愉快的氛圍,讓受訪者能夠愉悅、樂觀的配合采訪,而在此時,記者提出的問題要循序漸進,并隨時關注受訪者的受訪狀態(tài)及感情流露,這樣可以方便記者更好地找到共同話題,提升采訪效率,便于開展采訪。受訪者有可能是第一次面對鏡頭,因此大腦可能會處于空白狀態(tài),他們更在意自己的表現(xiàn),帶有緊張情緒,記者要體現(xiàn)出足夠的親和力,以愉快的口吻開始訪談,這樣受訪者能夠感受到輕松與舒服,同時也會感受到人文關懷,從而逐漸能夠緩解緊張情緒,融入采訪氛圍中,有利于記者后續(xù)的采訪與報道。新聞記者要掌握訪談技巧,依據(jù)不同性格與不同階層的人物尋找恰當?shù)那腥朦c進行采訪,讓受訪者感受到記者的善意,并將注意力投入到訪談中,這樣能夠幫助記者更好地了解事件情況,有利于受訪者說出自己的真實想法,使新聞能夠更加貼近民生,并能充分了解各個階層對相同事件的不同見解。
有時,記者會報道一些惡性事件或殺人案件,而在采訪中,有可能會涉及犯罪嫌疑人的重要信息。在這樣的情況下,受訪者有可能會遭到犯罪嫌疑人的報復,嫌疑人在實施犯罪后,非常害怕新聞中有與自己犯罪事實相關的情況,如果他們看到受訪者為破案提供線索,那么可能會使受訪者遭受到潛在的危險,犯罪嫌疑人有可能會存在報復心理,并實施加害行為,對于構建和諧社會非常不利,因此在報道中,記者要做好保護措施,保護受訪人人身安全與詳細信息,可以采用化名或打馬賽克等方式隱藏受訪者重要信息。記者在撰寫新聞稿件時,要避免用詞刻薄或抱有偏見,要為當事人實施人文保護,同時要堅持人文保護的心態(tài),以公正、公平的角度看待新聞事件,充分體現(xiàn)人文保護理念,有的當事人不愿意將自己的隱私暴露于公眾視野,因此記者要對他們的姓名進行保密,避免泄露其真實地址與姓名。在撰寫稿件時,部分記者為了提升新聞感染力,會擴大細節(jié)描寫,暴露當事人的隱私,這會導致當事人受到更大的創(chuàng)傷,違背人文關懷原則。記者在撰寫新聞稿件時,要避免對受訪當事人造成二次傷害,注重保護其隱私,給予當事人充分的人文保護。
綜上所述,在新聞報道中,記者要堅持人性化理念,為受訪者營造充滿人文關懷的氛圍,加強人性化設計,同時,要在各個環(huán)節(jié)中堅持滲透人性化理念,對受訪者感同身受,并建立積極的溝通模式,以公正、公平的角度看待新聞事件,充分體現(xiàn)人文保護理念,以受訪者角度考慮問題,讓受訪者更加主動地融入訪談中,便于獲取有價值的新聞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