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水淮河規(guī)劃設計研究有限公司 合肥 230601)
臨淮崗洪水控制工程是淮河干流最大的水利樞紐工程,是淮河防洪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工程位于淮河干流正陽關以上28km 處,集水面積42160km2,壩址以上河長約490km。臨淮崗工程利用壩址以上有利地形,在蒙洼、城西湖、南潤段、邱家湖等行蓄洪區(qū)先期啟用基礎上,進一步攔蓄洪水,削減洪峰,與上游水庫、中游行蓄洪區(qū)、淮北大堤以及茨淮新河、懷洪新河共同構(gòu)成淮河中游多層次綜合防洪體系,使淮北大堤保護區(qū)和沿淮重要工礦城市的防洪標準由50年一遇左右提高到100年一遇。
臨淮崗工程為Ι 等大(1)型工程,正常運用洪水標準為100年一遇,壩前設計洪水位為28.41m,滯洪庫容85.6 億m3;非常運用洪水標準為1000年一遇,壩前校核水位29.49m,相應庫容121.3 億m3。工程主要由主壩、南北副壩、淺孔閘、深孔閘、姜唐湖進洪閘、船閘以及上下游引河等組成。
淮河中游的防洪問題歷來是淮河規(guī)劃和治理的重點。1951年淮委提出《關于治淮方略的初步報告》,確定在淮河中游潤河集建洪水控制工程。1954年洪水超過設計標準,潤河集工程進湖閘被沖壞,城西湖大堤潰決,洪水失控,使淮北大堤兩處決口,增加淹沒面積約3200km2。1956年由淮委提出的《淮河流域規(guī)劃報告(初稿)》確定淮河中游防洪標準為500年一遇,建峽山口水庫。1958年水利部技術(shù)委員會對淮河中游控制方案進行研究和審查,確定淮河中游防洪標準為100年一遇,同意在淮河中游修建臨淮崗控制工程。同年,臨淮崗工程開工,在完成深孔閘、淺孔閘及部分土壩等工程后,于1962年停建。
1969年國務院治淮規(guī)劃小組提出“四五”期間完成淮河中游蓄洪控制工程,確?;幢贝蟮贪踩?。1971年國務院治淮規(guī)劃小組在《關于貫徹毛主席“一定要把淮河修好”批示的情況報告》中提出,把臨淮崗水庫工程改建為特大洪水控制工程。
1981年、1985年國務院治淮會議都要求研究論證臨淮崗工程,歷次治淮規(guī)劃中都將其列為重要建設項目。期間,淮河水利委員會組織對淮河中游防洪標準和防洪方案進行全面系統(tǒng)的分析論證,展開了深入細致的項目前期工作,對工程方案作了優(yōu)化比選。
經(jīng)過分析論證,提高淮干上中游防洪標準,必須整治河道,擴大上中游行洪通道,暢泄中小洪水,減少沿淮圩區(qū)和行蓄洪區(qū)的進洪次數(shù),必須新建蓄、泄洪工程,增加蓄洪、泄洪能力,提高淮北大堤及工礦城市圈堤的防洪標準。
近期來看,淮河中游防御100年一遇洪水靠挖河是不現(xiàn)實的。通過建臨淮崗控制工程和加高淮北大堤兩種工程方案進行對比,建臨淮崗工程的經(jīng)濟指標優(yōu)于加高淮北大堤。建臨淮崗控制工程,可有效控制與調(diào)度洪水,有利于正陽關以下沿淮兩岸的防洪安全和湖洼排水,有利于減輕洪澤湖的防洪負擔。同時,臨淮崗工程不同于一般的水庫工程,只有大洪水時才用以攔洪,使用機遇少,因而大多數(shù)年份,區(qū)內(nèi)群眾仍可照常生活和生產(chǎn),不需外遷。
1991年淮河發(fā)生中等洪水,由于暴雨組成惡劣,致使干流水位居高不下,洪災損失巨大。《關于進一步治理淮河和太湖的決定》再次提出,“九五”期間研究建設臨淮崗控制工程。
為落實國務院1991年《關于進一步治理淮河和太湖的決定》,淮河水利委員會于1995年9月編報《淮河中游臨淮崗洪水控制工程項目建議書》。1998年5月,國務院批復項目建議書。根據(jù)水利部和淮河水利委員會要求,在皖、豫兩省大力配合下,淮委規(guī)劃設計研究院于1998年編制完成《淮河中游臨淮崗洪水控制工程可行性研究報告》。2000年國務院批復可行性研究報告。
2000年9月,淮委臨淮崗洪水控制工程建設管理局成立,并立即組織初步設計報告編制工作?;次?guī)劃設計研究院與河南、安徽水利勘測設計院三家設計單位,統(tǒng)一設計思想,確定設計思路,加強相互之間的技術(shù)銜接與溝通,確保設計質(zhì)量,加快設計進度,于2001年編制完成初步設計報告。2001年5月水利部批復初步設計報告,工程總投資22.67億元。2001年12月2日臨淮崗工程再次動工,并于2007年6月通過竣工驗收。
淮河防洪工程體系主要由上游水庫、中游行蓄洪區(qū)和各類堤防組成。擴大上中游排洪通道工程實施后,正陽關以上河段排洪能力可以基本恢復到1956年實際排洪能力,正陽關以下河段可恢復到1955年設計水平。但正陽關以下淮北大堤和淮南、蚌埠兩城市圈堤的防洪標準偏低,不足50年一遇,還需增加蓄洪、排洪能力,提高其防洪標準。
正陽關以上洪水來量一般占中渡以上的60%~80%,是淮河上中游洪水的主要匯集區(qū)。正陽關以上流域面積88630km2,幾乎包括了淮河水系的所有山區(qū)面積,其中淮干45730km2,沙潁河36900km2,淠河6000km2。由于茨淮新河可以分泄沙潁河部分洪水,響洪甸、佛子嶺等水庫可攔蓄淠河部分洪水,因而威脅正陽關以下防洪安全的洪水主要來自淮干。
臨淮崗以上地勢平坦開闊,有蒙洼、城西湖等湖泊洼地,是良好的蓄洪庫區(qū)。臨淮崗處河道兩岸崗地地勢較高,并向南北延伸,高程逐漸升高。崗地間距較短,河道較窄,構(gòu)成天然咽喉,是淮河中游不可多得的大洪水控制工程場址。工程建成后,幾乎全部控制了淮干正陽關以上洪水,還有效控制著洪汝河、史灌河、白露河等較大支流,可改變淮干洪水長驅(qū)直下的局面,對中游河道和淮北大堤的安全起到?jīng)Q定性保護作用。
工程建成后,遇100年一遇洪水,壩址以上可蓄滯85.6 億m3洪水,占30 天入庫洪量的34%;工程運用可削減洪峰流量11668m3/s,占入庫洪峰流量的56%。臨淮崗工程對淮河中游大洪水的滯洪削峰作用十分顯著,可使正陽關以下河道的防洪標準由現(xiàn)狀的50年一遇左右提高到100年一遇。
臨淮崗工程運行期內(nèi)年平均防洪效益2.31億元,遇100年一遇洪水,保護區(qū)內(nèi)防洪效益為235 億元??紤]到淮河中游、特別是沿淮淮北地區(qū)水資源短缺的實際情況,且臨淮崗工程具備蓄水興利的基本條件,可在確保防洪安全和不影響排澇的前提下,兼顧水資源利用,發(fā)揮工程綜合效益,為保障區(qū)域經(jīng)濟社會可持續(xù)發(fā)展提供重要支撐。
淮河中游平原面積廣闊,地勢低平,蓄水條件差,干流比降平緩,廣大平原地區(qū)地面大多低于干支流洪水位,受洪水頂托影響嚴重,加之特定的社會人文因素和黃河奪淮的深重影響,洪澇旱災頻繁發(fā)生。而一旦發(fā)生超標準洪水,災害損失及社會影響非常巨大。因此,淮河發(fā)生超標準洪水時,利用臨淮崗壩上校核庫容蓄水,進一步發(fā)揮臨淮崗洪水控制工程的攔洪作用,減少中下游防洪壓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淮干遇200年一遇超標洪水,若利用臨淮崗壩上水位28.41~29.0m 間部分校核庫容,正陽關以下河道利用1m 超高強泄,壩上最大蓄量增大3.07 億m3,正陽關以下河道增泄59.77 億m3,可以不向淮北分洪。
淮干遇300年一遇超標洪水,若利用臨淮崗壩上水位28.41~29.0m 間部分校核庫容,正陽關以下河道利用1m 超高強泄,壩上最大蓄量增大5.15 億m3,正陽關以下河道增泄92.65 億m3,只需利用西淝河以西片承蓄超額洪水28.8 億m3。
總的來看,淮河遇超標準洪水時,同時利用臨淮崗部分校核庫容和河道超高強泄,對于減少超額洪水作用顯著。
臨淮崗洪水控制工程是將淮河中游防洪標準提高到100年一遇的關鍵工程,對完善淮河防洪體系具有里程碑式的意義。工程的建設是沿淮人民多年的殷切期盼,也是幾代治淮人孜孜以求的心愿。中水淮河規(guī)劃設計研究有限公司作為臨淮崗洪水控制工程的主要設計單位,堅持把產(chǎn)品質(zhì)量放在首位,圓滿完成了各項設計任務。臨淮崗洪水控制工程先后獲得中國土木工程詹天佑獎和全國優(yōu)秀工程勘察設計獎銀獎??茖W管理和合理利用臨淮崗洪水控制工程,是水利工作者面臨的新任務。我們將按照水利部淮委的部署要求,繼續(xù)深化臨淮崗工程綜合利用研究,滿足流域經(jīng)濟社會發(fā)展和水資源開發(fā)利用的需要,進一步支持區(qū)域經(jīng)濟社會可持續(xù)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