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漂泊與回歸
      ——論托賓小說《布魯克林》的女性成長敘事

      2020-01-19 23:14:42肖美良
      湖北工程學院學報 2020年2期
      關鍵詞:羅絲托賓布魯克林

      曹 卉,肖美良

      (1.廣東工程職業(yè)技術學院 人文藝術學院,廣東 廣州 510520;2.湖北工程學院 外國語學院,湖北 孝感 432000)

      科爾姆·托賓(Colm Tóibín,1955-)是自約翰·班維爾以來最受尊敬的愛爾蘭作家之一。他的文筆優(yōu)雅恬淡,內斂含蓄,被譽為“英語文學中的語言大師”,其作品主要關注愛爾蘭社會、移居他鄉(xiāng)者的生活等主題。繼處女作小說《南方》(TheSouth,1990)之后,托賓又陸續(xù)出版了多部長篇小說、短篇小說集和散文集等,其中小說《黑水燈塔船》(1999)和《大師》(2004)先后入圍布克獎最后決選名單,后者還榮獲 IMPAC都柏林國際文學獎(2006)。

      2009年,托賓的新創(chuàng)長篇小說《布魯克林》(Brooklyn)一經出版就入圍2009年布克獎的初選名單,并榮獲了當年英國科斯塔最佳小說獎。這是托賓迄今為止最暢銷的作品,由約翰·克勞利導演的同名電影《布魯克林》也于2015年在美國上映。托賓是一位擅長現實主義題材的作家,他的許多作品都是源自于自己童年的生活經驗,小說《布魯克林》也不例外。托賓在一篇題名為《一部小說的起源》(TheOriginsofaNovel)的文章里詳細地向讀者介紹了《布魯克林》的創(chuàng)作靈感?!恫剪斂肆帧芳扔袗蹱柼m小鎮(zhèn)的鄉(xiāng)土氣息,又有全球化浪潮中的異鄉(xiāng)人故事[1],但更多是一位愛爾蘭小鎮(zhèn)姑娘在美國紐約的成長性故事:從一個生活在陰影中的人變成了一個完全體驗生活的人。小說自出版以來,托賓受到文學評論界的高度贊譽。正如《紐約時報》評論家麗莎·席林格所言,托賓是“一個專家,一個沉潛情感的耐心漁夫”[2]。

      目前,國外已有學者從文化分裂等主題探討了以往人們對愛爾蘭移民的刻板印象,探討了托賓對愛爾蘭流散主題的解構及對當代愛爾蘭敘事中的顛覆及其去神話化過程[3];也有學者聚焦小說中的隱性行為,認為世界主義是愛麗絲社會融合和婚姻前景等背后的隱性驅動力。[4]國內學者或從男性作家的角度描述了移居他鄉(xiāng)的女性特征[5];或從文化身份建構解讀了愛麗絲的身份認同問題[6]。然而,相關研究大多從較為宏大的文化認同或身份建構等主題展開,鮮有關注小說中移民語境下的女性成長主題。其實,小說雖仍然關注移民經歷和回家的困難,但在創(chuàng)作意圖上顯著表現了女性在追求自由和責任的過程中,思想和情感上發(fā)生的變化和成長。因此,本文從女性成長敘事的視角,探討了移居美國的女主人公愛麗絲,在青春韶華、由內而外地不斷探索中,如何實現了個體的蛻變成長之路。

      一、自我意識的覺醒:小鎮(zhèn)鄉(xiāng)土的自我循環(huán)

      20世紀上半葉,愛爾蘭內憂外患,社會經濟受到嚴重影響,人民的生活也陷入了焦灼。恩尼斯科西小鎮(zhèn)可謂是當時愛爾蘭社會的縮影,對于愛麗絲這樣的普通人來說,找到一份滿意的工作絕非易事,這是無法回避的殘酷現實。雖然愛麗絲做事利索,聰明好學,但是她深知,“至少在目前的恩尼斯科西,無論資質多好,也找不到工作”[7]8。當小鎮(zhèn)雜貨店老板娘凱莉小姐向她提供一個站柜臺的工作時,愛麗絲雖然對這個“邪惡的化身”嗤之以鼻,但是一想到“有總比沒有好”,“媽媽也會為此高興”,她便無法拒絕這個“賺錢的路子”。[7]4可見,小鎮(zhèn)的生活雖然安逸平靜,但對于一般人來說,職業(yè)發(fā)展的機會非常有限。

      愛麗絲在雜貨店短暫的工作經歷是她對自己“卑微存在”的一次深刻體驗。愛麗絲和凱莉的第一次交談,就是一個強弱懸殊的較量。愛麗絲希望自己能“想出幾句聰明話”[7]3來應對凱莉小姐,覺得自己的無言以對是“一副昭然無禮的樣子”[7]3,氣場和自信心被完全碾壓。工作之余,與好友南希去雅典娜神廟參加舞會是愛麗絲在家鄉(xiāng)小鎮(zhèn)唯一的娛樂活動。亭亭玉立的少女們對未來生活充滿了遐想,當然也夢想著出現一位有錢有身份的英俊王子為之傾倒。跟南希一樣,小鎮(zhèn)上的很多姑娘參加舞會的目的非常明確,寄希望于嫁入豪門望族,步入上流社會。托賓通過描寫愛麗絲和朋友參加舞會的場景,巧妙地揭示了小鎮(zhèn)生活的封閉和狹隘。在這種局促的小鎮(zhèn)空間里,小說中的眾多單身女性仍然期望通過婚姻改變自己的命運。令人遺憾的是,這種攀附性的婚姻觀在小鎮(zhèn)上還十分盛行,很多年輕女孩把自己的命運交給別人,放棄了自我的獨立和成長。

      對于愛麗絲來說,家鄉(xiāng)恩尼斯科西是一種特殊的存在,被注入了難以名狀的情感內涵。雖然這種情感已經融進了她生活的每一個角落,但鎮(zhèn)上的“黑暗、寒冷和美麗的空寂”[7]9,也讓愛麗絲清楚地預知自己單調而乏味的未來。土生土長的愛麗絲,從未踏出過小鎮(zhèn)的一寸一土。在那個圣誕節(jié)的清晨,全家歡聚一堂,她無法用更溫暖熱情的詞語去形容當時的故鄉(xiāng)。父親去世之后,三個哥哥也相繼離開去了伯明翰,這個“家”更缺少了歸屬感和安全感。愛麗絲把自己將要遠赴美國的消息告訴凱莉小姐的時候,不但沒有得到半句祝福,還遭到了冷嘲熱諷,連瑪麗也沒有跟她道個別。愛麗絲深刻地意識到,如果繼續(xù)在這里生活下去,余下的日子必將毫無驚喜,“認識所有的人,有同樣的朋友和鄰居,在同樣的街道上有同樣的日?;顒印U覀€工作,然后結婚,辭職,生子”[7]22。這樣的日子意味著往后的生活無論自己如何努力最后的結果都將殊途同歸,生活在表面。傳統(tǒng)又封閉的思想壁壘使她毫無反抗之力,“空寂”的村落就算是再熟悉美好,依然存在著令人生厭的落后之處。面對這種空洞的鄉(xiāng)土氣息,愛麗絲如果放棄了追求自我的勇氣,遲早也會逐漸陷入無限而又狹隘的單調重復之中。

      愛麗絲雖然生在小鎮(zhèn),卻是個有抱負有追求的年輕姑娘,即使在凱莉小姐的雜貨店里,也沒有停止過對自己未來辦公室白領工作的向往,尤其看到外面世界的精彩之后,她更加厭倦小鎮(zhèn)生活的自我循環(huán)。在小說的第一章,弗拉德神父到訪過后,愛麗絲心想:“她還有這樣一種感覺,做普通的工作,拿普通的工資,但那些去了美國的人,她不知道他們是如何發(fā)財的。她想搞明白自己何以會有這種想法:那些生活在英國的鎮(zhèn)上人懷念恩尼斯科西,而去美國的人都不想家。他們活得愉快而自豪。她想知道是否當真如此。”[7]20可見,托賓通過這種細膩的人物心理描寫,將愛麗絲內心的掙扎和困惑,以及對美國生活的向往之情表現得淋漓盡致。在對比了兩種截然不同的生活之后,逃離的種子在小鎮(zhèn)姑娘愛麗絲的心里已經悄然生根發(fā)芽。對于這樣美麗的、勇敢的年輕人來說,嶄新而美好的生活就像成串地掛在枝頭的果實,只要努力踮一踮腳就能夠到,離開的想法早已拿定。與弗拉德神父見面的幾周之后,愛麗絲收到了一封來自布魯克林富爾頓街巴爾托奇公司的書信,“信箋是淺藍色的,抬頭位置有一幢大樓的凸紋水印,使它更顯得有分量和價值,比她之前見過的信紙都更有說服力”[7]821。對于愛麗絲來說,這封書信不只是一封單純的書信,而是開啟人生新篇章的邀請函。此時,小鎮(zhèn)的鄉(xiāng)土氣息在那“一幢大樓的凸紋水印”面前,顯得格外相形見絀和黯然失色。

      二、社會規(guī)制的覺知:紐約城的秩序與自由

      與家鄉(xiāng)恩尼斯科西小鎮(zhèn)相比,紐約是一座多種族聚集和多元文化碰撞的繁華大都市,這里匯聚著千千萬萬前來逐夢的熾熱青年。對于每一個告別故鄉(xiāng)安適和落寞的異鄉(xiāng)人來說,理性地對待這里發(fā)展的機遇和殘酷的競爭,盡快地熟悉陌生社會的運行規(guī)則,積極融入這個全新的世界,并在其中找到自己獨特的存在意義,將是擺在他們面前的必修課。

      正如巴爾托奇小姐第一次和愛麗絲所說的那樣,“我們對人一視同仁。我們歡迎每一位走進商店的人”[7]47。家鄉(xiāng)小鎮(zhèn)是一種熟人制社會,而愛麗絲也很早就識清了它的閉塞狹隘和庸碌前景。相比之下,在紐約布魯克林,愛麗絲則必然要面對陌生社會中制度的規(guī)范性和穩(wěn)定性。在小說的第二章,愛麗絲在度過了一個最難熬的夜晚之后,在餐館就餐時可以找到一個沒人能對她臉上的表情說三道四的座位。走在大街上,街上人來人往,她沒法輕易超過,而到富爾頓街時,“人群像是足球賽后退場一般擁來。即使是常速步行也挺艱難”[7]56。這些情景都是家鄉(xiāng)小鎮(zhèn)那個熟人社會無法想象到的,在布魯克林,總有一種無形的規(guī)范保障著有形的秩序,而對于身處其中的個體而言,唯有給予充分的尊重和嚴格的遵守。

      或許,規(guī)則的嚴苛會使人們彼此產生某種距離感,但愛麗絲仍然盼望房客中能有個知心朋友,聽她傾訴思鄉(xiāng)之情,或者幫她提供一些可能的建議。但是,她似乎總能從他人的行為中品出一絲防御和戒備的意圖,這可能是陌生社會里大家固有的謹慎態(tài)度和自我保護意識。不久,愛麗絲也開始辯證地看待任何可能會蒙蔽自己的種種表象,而這種能力是能夠在復雜的人際關系中獲得最大確定性的成長本性。

      當房客戴安娜和麥克亞當小姐在她面前肆無忌憚地說著新房客多洛麗斯閑話的時候,愛麗絲不愿參與其中,并“堅決地在她們面前關上了門”[7]98。在參加舞會時,愛麗絲為了擺脫多洛麗斯,突然間決定要“站起來走到他們隊伍中去,自信地朝他們微笑,仿佛他們是老朋友一樣。她挺直了背,讓自己顯得大大方方”[7]101??梢?,愛麗絲在處理這些事務時表現出的果斷和從容,是她在這個陌生社會里逐漸成長的結果,而成長帶來的自信和經驗能讓她在紛繁的世界里不斷武裝自己,待人接物變得更加游刃有余。

      除了應對外部世界的自信之外,女性的成長還體現在面對內部的個人情感層面。在移居布魯克林之前,愛麗絲生活的方方面面可以說是被設計或者支配的,甚至連那次越洋之行也是在姐姐羅絲和弗拉德神父的安排之下才得以成行。愛麗絲從踏上郵輪的那一刻起,就 不得不獨立面對眼前的各種困難,在布魯克林的工作和學習經歷也在不斷地培養(yǎng)著她的獨立性。隨著時間的推移,愛麗絲將面臨著情感獨立性的成長挑戰(zhàn)。在小說中,托賓通過愛麗絲與意大利裔美國人托尼的感情線引出她在情感方面的成長歷程。愛麗絲與托尼在舞會上相識,兩個年輕人是在一點一滴的接觸中互生情愫,但并沒有小鎮(zhèn)舞會上那種令人生厭的攀附性動機,只有兩個自由平等靈魂的惺惺相惜。

      不難看出,托尼對愛麗絲的深情是真實的,沒有任何的虛偽,也經受了愛麗絲的各種考驗。他們的愛情沒有海誓山盟的貞烈,卻有著細水長流般的細膩和柔美。當周末托尼帶著愛麗絲去看電影的時候,令她意外的是,“他并沒有讓她去坐后排位置,而是隨她高興,而且似乎喜歡坐在中間,那里視野最好??措娪皶r,他用胳膊環(huán)著她,有幾次對她小聲耳語,但也就僅此而已”[7]113。托尼總是體貼地照顧著愛麗絲的所有情緒,像花骨朵一樣包裹著花心,內心成熟,外表孩子氣。讀者從兩人的相處中能感受到生命與生命之間是共呼吸的,一方能夠體會和包容另一方的小情緒。托尼對她的一往情深她已完全領會,她也在心里默默許諾要永遠珍惜他,她弄清楚了愛情中自己想要的東西。難能可貴的是,愛麗絲擺脫了小鎮(zhèn)上傳統(tǒng)婚姻觀念的影響,勇敢地直面自己的情感生活,獨立地作出了愛情乃至婚姻的選擇。在這個陌生的社會里,自由而芬芳的愛情之花卻能夠在無情的規(guī)則和秩序之下盡量綻放,這恰恰說明了布魯克林的魅力所在。小說中的這段愛情敘事,巧妙地襯托了愛麗絲在情感方面的自我成長之路。

      三、主體性的生成:自我的設計與超越

      女性的成長歷程中最富有人文內涵的是主體性的生成,“每個打算為自己生存辯護的人, 都會認為他的生存含有一種不明確的需求,即超越自我、參與自己所選擇的設計的需求”[8]。在《布魯克林》里,愛麗絲的成長必須以完成女性的主體性生成為目標,從生活到工作,再到情感等各個方面,成為自己人生的設計者和踐行者。

      移居海外意味著選擇和失去,當逃離小鎮(zhèn)的興奮隨著離開前的準備工作而慢慢消退的時候,愛麗絲心中也有過糾結和不舍。不舍的是仍然留在小鎮(zhèn)的母親和姐姐,愛麗絲知道她的離開會增添母親內心的感傷和牽掛,也知道姐姐羅絲肩上的擔子將會愈加繁重。看著小女兒快要離開身邊,出去闖蕩,母親的面容浮起的“陰暗的神情”[7]23,這是自從父親過世幾個月后,愛麗絲從沒見過的。當然,她更不舍羅絲,她漸漸意識到“羅絲在幫她辦妥出國之時,也放棄了真正的希望:離開這個家,有她自己的房子,自己的家庭”[7]24。其實,羅絲的離開或許更加容易,這在小說的一開篇對姐姐性格和能力的描寫就可以明顯看出。愛麗絲心里明白,自己的離開是羅絲舍棄自由、自我犧牲換來的,她希望自己不要辜負姐姐的期望,這個因素也將成為往后奮發(fā)成長的源動力,為后文身處陌生世界遭遇迷惘時的堅韌埋下了伏筆。

      姐姐羅絲在愛麗絲的成長過程中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甚至在某種程度上,起著啟蒙者的作用。無論是“邁著輕快的步伐下班”[7]1,還是在化妝鏡前“細細端詳自己,涂口紅和眼影”[7]1,姐姐的一言一行都為愛麗絲做出了良好的示范,成為她學習的榜樣。

      追夢者都是懷著迷惘和不安踏上自己的探索征程,愛麗絲真正擔心和恐懼的是,“她將永遠失去這個世界,她將再也不會在這個普通的地方過尋常的日子,她的下半輩子將與陌生事物搏斗”[7]24。然而,愛麗絲是幸運的,這份幸運來自姐姐為她指路引航,也來自于她自己的深刻領悟力。在趕去利物浦的船的路上,羅絲一系列似教科書式的交際活動給愛麗絲做出了典范,而愛麗絲獨特的天分也讓她很快能活學活用,就在與羅絲分開不久,她就發(fā)現自己“感謝他時,語調和羅絲差不多了,溫文親切,又帶著點距離感,但毫不羞澀,這是一個女子充滿自信的語調”[7]26。

      來到陌生的布魯克林之后,愛麗絲逐漸意識到自己的改變,這一點連她自己都出乎意料。小說中這樣的場景隨處可見,當愛麗絲剛剛抵達布魯克林公寓的時候,她以新來乍到者的身份與幾位愛爾蘭的房客和房東交流時,一開始總是躲躲閃閃,不時地露出幾分膽怯和羞澀。但是,相處了一段時間之后,愛麗絲逐漸開始用不卑不亢的語氣跟她們自由地對話。特別值得一提的是,當基歐夫人給愛麗絲換房時,面對房東的“咄咄逼人”[7]79,愛麗絲卻“回敬目光,沒有退縮”[7]79。

      愛麗絲的成長并不只是局限在與房東和房客的交往中,在自己的學習和職場生活中也發(fā)生著悄然的變化,“生活中所有的事情都成了有趣的切割面,是生活將她打磨成了一顆熠熠 生輝的鉆”[9]。愛麗絲已經開始學會獨立思考,渴望自己的人格受到尊重,她不愿在眾人排擠中做一個懦弱的傀儡,這種改變是發(fā)自內心的,是處處碰壁之后尋求生存的強烈本能。就像當初不甘心只是在凱莉小姐雜貨店柜臺工作一樣,愛麗絲當然也不滿足于百貨大樓的工作,她渴望不斷地充實和提高自己的業(yè)務和專業(yè)能力。因為她深知,這是在布魯克林這個陌生社會所必需的生存技能。在弗拉德神父的幫助下,她毫不猶豫地利用工作之余參加了夜校的學習。除了學習簿記和會計學方面的知識外,這段夜校經歷也讓愛麗絲收獲了更多的自信和從容。當愛麗絲鼓起勇氣向法律授業(yè)教師羅森布魯先生尋求幫助時,那場輕松自如的對話,讓她“對自己感到驚訝,竟然一點也沒結巴,連臉都沒紅一下”[7]91。面對學識廣博的資深教授,她的表現不僅禮貌,而且自然,還有幾分風趣,她似乎感覺到自己已經漸漸融入了這里。這給她帶來了莫名的自信,每一次點滴的變化和成長,都給漂泊在外的自己更加堅定而厚實的信心。

      愛麗絲的勤奮好學并不是平白無故地生長出來的,她的家鄉(xiāng)愛爾蘭在一定程度上培養(yǎng)了她不斷學習、追求進步的優(yōu)良品質。在這個陌生的紐約布魯克林,作為異鄉(xiāng)人的愛麗絲,白天勤勤勉勉上班,晚上一絲不茍苦學。眾所周知,家鄉(xiāng)愛爾蘭有著優(yōu)良的教育制度和優(yōu)秀的教育理念,而愛麗絲顯然繼承了愛爾蘭人終身學習的可貴品質。她努力尋找著每一個學習的機會,學習的渴望和沖動在她的世界中,無處不在,如影隨形。在紐約城,她仔細地觀察著家鄉(xiāng)從未見過的時裝和用品;在百貨大樓,她能夠嫻熟地跟各種顧客打交道,工作經驗與日俱增;在布魯克林學院,她全心投入到薄記課和會計課的夜校學習。

      繁忙的工作和繁重的學習讓她變得充實,雖然束縛疲憊卻沒有忘記出發(fā)的理由,孤獨思鄉(xiāng)時沒有忘記離開的初衷。她已經一改踏入美國時游離于表面的漫游狀態(tài),開始用自己的眼睛洞見這個全新的世界,也慢慢地與未來世界開始相識和相遇。

      正當愛麗絲陷入熱戀,暫時遺忘了思鄉(xiāng)的孤獨時,姐姐的意外離世給了她沉重的打擊,她決定回到家鄉(xiāng)。再次出現在恩尼斯科西的愛麗絲,有著不同于小鎮(zhèn)的“時髦”,說話也有些許美國腔調,“也帶回了近乎于魅力的東西”[7]183,她甚至還發(fā)現“有個女人在看她的連衣裙、長筒襪和皮鞋”[7]168。顯然,托賓正是借助對比的手法進一步突顯布魯克林的生活對愛麗絲從內到外的重新塑造,因為“真正的女性成長之路,就是一條女性打破各種樊籬獲取經濟自由、擺脫精神依附走向人格獨立、超越心靈閉守探求自我實現與主體自由的坎坷之旅”[10]。

      顯然,愛麗絲的成長并沒有結束,她需要在恩尼斯科西和布魯克林之間,吉姆和托尼之間,做出自己艱難的抉擇。她內心反反復復地在異鄉(xiāng)和家鄉(xiāng)中輾轉,異鄉(xiāng)是不安分的理想,而家鄉(xiāng)則是不甘心的安逸。愛麗絲的猶豫和掙扎,甚至后半段與吉姆那似有若無的感情,其實是回到了熟悉安全的環(huán)境后一種具象化的表現。其實,那并不是愛情,而是對異鄉(xiāng)未知的本能逃避。當她回到愛爾蘭時,當初選擇美國的理由再次浮現,而此時對布魯克林的思念又變成了新的鄉(xiāng)愁。當那個凱莉陰陽怪氣地詢問她在紐約的婚事時,她先是一愣,后是驚恐,最后是憤怒。凱莉站在道德制高點削斷任何與這個小鎮(zhèn)旁枝斜出的東西。愛麗絲雖有自己已婚的事情被人察覺的擔憂,但更重要的是,她覺醒了,猛然發(fā)覺這個小鎮(zhèn)其實還是和原來一樣的腐臭不堪。最終,“她回布魯克林了”[7]202,這是愛麗絲新的更徹底的自我成長和超越。相比第一次離開家鄉(xiāng)來說,這次重返紐約,回到托尼的身邊,則是她自己獨自做出的抉擇。正如愛麗絲所思考的那樣,“(她回布魯克林了)這句話對聽到它的人意義越來越淺,而對她卻越來越重”[7]202,因為這將成為其女性主體性生成的重要標志。

      四、結 語

      憑借嫻熟的語言表達和微妙的細致刻畫,托賓塑造了一個愛爾蘭小鎮(zhèn)姑娘在漂泊和回歸之間徘徊的成長故事。作為夾在兩個不同文化世界之間的愛麗絲,直到小說的最后一頁,才明確了自己的責任和情感真正在哪里,而那又將成為她新的成長起點。在某種程度上,小說不僅僅呈現了一個青澀的小鎮(zhèn)姑娘逐漸走向成熟獨立,不斷自我成長和自我超越的人物形象,也映射了無數移民女性成長生活的真實寫照。不難想象,在21世紀的今天,對在全世界移民大潮中已經、正在或即將定居國外的少數族裔群體來說,小說的成長敘事必將喚起他們不同程度的心理共鳴。

      猜你喜歡
      羅絲托賓布魯克林
      布魯克林成長記
      英語世界(2022年9期)2022-10-18 01:11:54
      馬來電話了
      半價面包里的愛
      馬來電話了
      特別文摘(2019年7期)2019-04-13 02:01:08
      布魯克林高地頂樓住宅
      現代裝飾(2017年1期)2018-01-23 03:31:18
      羅絲小姐的戒指
      飛翔吧,羅絲
      詹姆斯·托賓 央行傳道者
      英才(2014年3期)2014-03-24 03:51:07
      托賓Q理論引導房地產投資實證分析
      你做得到!
      同德县| 宁武县| 上饶县| 芦山县| 高唐县| 永春县| 新民市| 民和| 永寿县| 昭觉县| 平顶山市| 宝鸡市| 山丹县| 綦江县| 名山县| 根河市| 通渭县| 茶陵县| 南召县| 磐安县| 伽师县| 嘉定区| 文水县| 醴陵市| 玛曲县| 江西省| 鹤壁市| 大连市| 四会市| 射洪县| 汽车| 聂荣县| 平谷区| 汾西县| 东乌| 绥德县| 车险| 武平县| 三河市| 中卫市| 舟山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