芮梓博
“淡蕩春光寒食天,玉爐沉水裊殘煙。夢回山枕隱花鈿?!?/p>
望寒食已至,午睡初醒的李清照遠眺山川,眼波流轉(zhuǎn),將筆蘸滿了墨,在紙上行云流水,筆走龍蛇,鐵畫銀鉤,鸞漂鳳泊,莞爾著勾勒寒食春景與民間習俗——“海燕未來人斗草,江梅已過柳生綿。黃昏疏雨濕秋千?!?/p>
公元前636年,晉文公率領(lǐng)部下,在巍峨綿山遍訪介子推而不得。晉文公為使自己曾經(jīng)的恩人一介子推做官享福,只得下令放火焚燒山林,欲逼其出山??晌丛?,介子推寧可與老母共焚,也不求功名利祿。晉文公頗為感傷,含淚下詔:“自今日起,介子推死難之日禁火寒食,以寄哀思!”
寒食節(jié)誕生。它延續(xù)了2600多年。隨后,清明節(jié)被定義為寒食節(jié)的后曲,定在寒食的后一天。
寒食在古代,意義非凡。
大唐初春,一個寒食之日,不許焚火,正值寒春料峭,人們紛紛外出。白居易獨倚樹下,烏鵲啼鳴,伴著掃墓人之哀泣,詩人文思泉涌,妙手偶得:“烏啼鵲噪昏喬木,清明寒食誰家哭。風吹曠野紙錢飛,古墓壘壘草春綠?!?/p>
同樣是唐朝的寒食,韓翃立足高原,視野寬闊,全城景物,盡在望中。人間都邑,春意濃郁,籠罩全城,處處飛花。春風拂過,吹入御苑。詩人萬般欣喜,提筆寫下前兩句:“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御柳斜?!?/p>
傍晚時分,詩人欲踏歸途,卻隱隱看到皇宮內(nèi)有亮光閃現(xiàn)。寒食禁火沿襲已久,還未天黑,皇宮內(nèi)怎得走馬傳燭?原是正值寵臣弄權(quán),政治腐敗,詩人無盡悲涼,又提筆寫下后兩句:“日暮漢宮傳蠟燭,輕煙散入五侯家?!?/p>
“問汝平生功業(yè),黃州惠州儋州。”蘇軾當年被貶為黃州團練副使,公務(wù)之余,他在城東開墾了一塊坡地。這年寒食,劇風盛雨,打落海棠。雨聲連綿,輾轉(zhuǎn)反側(cè),憂心田地,難以入眠。蘇軾沒有點燈,他知寒食禁火,由寒而感命運多舛,蘸墨揮毫寫下:“自我來黃州,已過三寒食,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p>
寒食在古代,總予人教益,予人傷懷,予人深思,予人博愛。而今,寒食這一節(jié)日,卻已銷聲匿跡。
不知是寒食與清明合并,還是清明取代了寒食。清朝過后,過寒食的人愈發(fā)罕見了。長達2600多年歷史的寒食節(jié),竟在現(xiàn)代化的社會中,漸漸被淡忘了。終于,在20世紀的一個寒食清晨,人們失去了對這一天的記憶,腦海中,再無寒食。沒有人注意它,沒有人挽回它。
今年,清明的前一天,我睜開惺忪的雙眼,走出自己的房間,望著客廳墻上的日歷,似是想到了什么,對母親說:“您知道嗎?今天是寒食節(jié)?!薄昂常抗?jié)?一個新節(jié)日嗎?”母親微笑著回應(yīng),說完便轉(zhuǎn)身點開煤氣灶,準備做早餐。淡藍色的火焰輕輕晃動,熾熱在鍋底蔓延,愈加旺盛,炙烤著我的眼、我的心。忽覺一陣悲涼襲來,為一個節(jié)日的遠去陡然而生的悲涼。
寒食節(jié),人們習慣了點火。
(指導(dǎo)老師:雨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