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斯基
摘 要:羌族自稱“爾瑪”,是我國最古老的民族之一,居住于岷江上游一帶,有著源遠流長的遷徙歷史,如今的羌族群眾主要聚居在四川省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的茂縣、汶川縣、理縣(縣城以東),北川羌族自治縣等地,其中較為特別的理縣的蒲溪鄉(xiāng)保留了羌族最為原始的傳統(tǒng)和文化,其舞蹈具有十分鮮明的古羌韻味。
關鍵詞:羌族;“趣味鍋莊”;舞蹈;藝術
注:本文系阿壩師范學院2019校級質量工程“羌族‘非遺舞蹈融入羌族民間舞課堂教學改革”(201909050)研究成果。
蒲溪鄉(xiāng)位于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理縣東部15km,向南進溝4.5km為鄉(xiāng)政府,溝內有388戶1882人,是純羌族聚居區(qū),山高谷深,地廣人稀,植被豐富,農作物和動植物資源充沛。從汶川駕車行駛至理縣,一路上植被稀少,進入蒲溪境內植被開始變得茂盛,此地適宜人類居住,與省道兩邊的禿山形成強烈反差,該村整體自然資源受破壞較少,古建筑類型多樣,手工藝及傳統(tǒng)民族技藝獨特而豐富,農耕文化符號齊全,是古羌文化保存較好的一片凈土,世外桃源般幽靜,人們自給自足,實屬羌族傳統(tǒng)文化的搖籃。村落中有羌族釋比負責口口傳承羌族文化精髓,還有較為龐大的民間的羊皮鼓表演隊以及制作羌笛的民間藝人、傳統(tǒng)的夬儒節(jié)和羌族戲劇“釋比戲”等羌族文化形態(tài)。
此地人杰地靈,人文景觀別具一格,文化形態(tài)多種多樣。蒲溪的舞蹈種類繁多,除了發(fā)展較為成熟的羊皮鼓以外,“趣味鍋莊”在蒲溪成為最具特色的舞蹈形態(tài)(圖1),其中有在勞動之余和節(jié)假日所跳的“娃西切瑪” 以及 “石奎余奎”等民間舞蹈,這些舞蹈在大小的慶?;顒尤鐗骞?jié)、羌年、花兒納吉中已經多次嶄露頭角,在羌族地區(qū)十分有名。其舞蹈動作的主要特色:通過左右腿跪蹲交換重心并進行同體軸向旋轉,男子通常著繡花白袍、黑褂、花布鞋,黑白布綁頭,女子則是一身深色繡花的布裙,頭裹繡花頭巾。為了進一步了解羌族“趣味鍋莊”中“葉爾抱責”背后的文化意義,筆者專程采訪了蒲溪鄉(xiāng)蒲溪村土生土長的羌族釋比文化省級傳承人韓樹康,如今他是茂縣文化館的舞蹈編導,通過與其交談,從以下幾個角度分析“趣味鍋莊”:
一、“趣味鍋莊”的形成原因
20世紀80年代以前,羌族地區(qū)流行包辦婚姻,具有父母在幼童時期就給子女訂婚的習俗,終身的婚姻就此定下。幼童長大成人談婚論嫁時,就算對父母安排的婚事不滿意,也不得不遵從父母之命,遵守婚約,因此在青年時期,就算自己的心另有所屬,也始終因婚約在身無法表達。到了不惑之年,人人都有子女甚至兒孫,大家因此得以釋懷。因此在慶典活動中,這些中年羌族男女借此形式在“趣味鍋莊”中表現(xiàn)自己曾經的喜歡和愛慕,也只有到了不惑之年,“趣味鍋莊”中的“詼諧幽默”才能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因此只有中年人才能很輕松自然地展現(xiàn)其特點。
二、“趣味鍋莊”的審美形態(tài)
羌族“趣味鍋莊”中“葉爾抱責”的表現(xiàn)形式尤為特別,又稱“恰不扯”,其典型動作為雙手抓耳朵邊唱邊蹲跳,從以肩劃圓跺腳到擺胯劃圓,內容富有挑逗性且風趣十足,其表演形式在羌族地區(qū)獨樹一幟。用韓樹康老師的話說,這些趣味鍋莊就是羌族人的“迪斯科”。男子蹲跳、擺胯、甩胯、轉身,屬于比較自由的跳法,常有手捏砣子、跺腳、蹲跳、挽袖子等動作形態(tài),主要以展現(xiàn)男人的力量為主。從胯部動律可以看出,在遠古時期,受到語言的限制,男女之間求愛的方式以舞蹈為主,雙方靠舞蹈動作來交流情感。女性通過撫耳朵、拍膝蓋、摸頭帕、搭肩膀等動作來表現(xiàn)銀飾耳環(huán)的美、頭帕繡花的美、肩膀云朵的美,以展示自己親手制作的飾品來展現(xiàn)自己的賢惠,用甩胯的動作展現(xiàn)女性的美。她們在中年時期沒了年輕時的阻力,自由地表達自己過去對愛情的追求和向往,在舞蹈中釋放自己的愛意、詼諧、幽默。因此,民間有說法稱年輕人因為已經有婚約,所以不好隨便表達,盡管年輕人的動作完成得更好,但因整體不夠詼諧,并且沒有眨眼睛這些挑逗性的肢體語言,無法像中年人一樣松弛地表達,缺少了中年人的情感和韻味。就像韓老師說的:“不幽默就跳不好,必須達到這樣詼諧,舞才有看頭?!薄叭の跺伹f”必須充滿“趣味”。
三、“趣味鍋莊”的寓意
除了表達挑逗和愛意,“趣味鍋莊”歌詞中唱到的“羊兒離開了羊群就會被豺狼吃掉,人離開了人群就會孤獨無助,小溪要流進江河才能匯入大海,大雁要融進雁群才能比翼飛翔”,能夠表達出羌族群眾對團結和力量的渴望。民間有句俗語:“男人啊,要團結,團結才是力量,我們要經常在一起耍、一起喝酒?!闭宫F(xiàn)了早期羌族農牧社會的人們需通過多方協(xié)作完成日常勞作?;閱始奕?、農忙、打獵都提倡協(xié)作,蒲溪人遵從“協(xié)作才能做好一件事情”的樸素的真理。
以上“趣味鍋莊”的形成原因體現(xiàn)了羌族村落的風俗習慣和協(xié)作團結的精神風貌,以及風趣幽默、創(chuàng)造性極強的文化底蘊。羌族的傳統(tǒng)風俗習慣傳承至今,作為羌族文化的不同形態(tài),它有著較為豐富的文化內涵,體現(xiàn)了羌族的特點,形成了羌族群眾日常生活中遵循的行為規(guī)范和道德準則,具有一定的道德性。時至今日,凡是人類社會發(fā)展過程中傳承下來的文化現(xiàn)象都有其民俗特點,它足以直觀地反映出一個民族的歷史背景、地理風貌、 風土人情、人與人之間的相處方式,以及人們日常生活中的一系列現(xiàn)象?!叭の跺伹f”的產生與羌族群眾生產生活中的風俗習慣、信仰體系、民俗習慣、社會風貌等方面的內容息息相關。
遠古時期頻繁的天災人禍和苦難的生活以及遷徙的歷史使羌族群眾擁有逆境中保持樂觀心態(tài)的心境。如今流傳于民間“燃比娃”取火的故事,可以說是一種對天命的否定。如此心理容易使他們在生活中尋找到不同的寄托對象:信奉自然崇拜和祖先的崇拜,信奉以天地日月、山川樹石皆為神的原始崇拜和“萬物有靈” 的多神信仰體系。另外,羌族特殊的民族歷史、特殊的生活變遷、居住環(huán)境以及受生產、生活方式等的制約,使人們形成了一種特殊的民族信仰和生活理念。艱苦的環(huán)境、長期的流浪又使羌族群眾養(yǎng)成了忍辱負重、吃苦耐勞、善于苦中作樂的民族性格。羌族群眾在日常生活中十分喜愛開玩笑,以這樣的民族性格和美好品質創(chuàng)造出光輝燦爛的羌族民間舞蹈藝術。
“5·12”汶川大地震后,羌族舞蹈受到空前的關注,大量的羌族舞蹈作品在近10年如雨后春筍,涌現(xiàn)出了《跳羌紅》《上房梁》《鴿子花開》《依娜麥達》等多部優(yōu)秀羌族舞蹈作品。在近幾年的羌族舞蹈發(fā)展過程中,羌族舞蹈的審美習慣、傳承方式和現(xiàn)階段的審美走向也在不斷變化。而在這些色彩斑斕的羌族舞蹈作品和流動的藝術形式中,理縣蒲溪鄉(xiāng)的羌族羊皮鼓和“趣味鍋莊”仍然是古羌風味最為濃厚、最接地氣的一種形態(tài),區(qū)別于茂縣地區(qū)“薩朗”“巴絨”和汶川地區(qū)的“席布蹴”,蒲溪地區(qū)在舞蹈動律中更加強調舞蹈動律重心向下壓的風格特點,也讓筆者感受到最為接地氣和最具泥土氣息的舞蹈,在反復的“轉胯蹲跳”等特色動律中感受古羌遺風在蒲溪人身上留下的身體語言,這也折射出蒲溪人十分獨特的審美觀念、審美趣味。因此,蒲溪鄉(xiāng)的傳統(tǒng)歌舞與傳統(tǒng)節(jié)慶、婚喪、祭祀一樣也是這個民族不可或缺的文化傳承的重要載體,從“葉爾抱責”和“石奎余奎”等“趣味鍋莊”中感受羌族人“能喝”“能唱”“能跳”的非常質樸的民風民俗和民族文化,而蒲溪人的風趣、幽默和創(chuàng)造力在理縣乃至阿壩州都是十分出名的。蒲溪涌現(xiàn)了諸多羌族舞蹈編導,其中就包括茂縣文化館的韓樹康和理縣文化館的王曉勇,他們的存在也讓蒲溪鄉(xiāng)的羌族文化更加繁榮。
作者單位:
阿壩師范學院音樂舞蹈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