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學華
一些同學雖然寫過不少議論文,但是一直不善于立論,不會從分析事物中提出自己的見解和主張。立論就是針對客觀事物或問題,直接提出自己的見解或主張,闡明理由,表明自己的態(tài)度。立論是議論文的重心,無論寫什么樣的議論文,都必須先立論。所以學習寫議論文,學會立論是第一步。同學們在立論上存在的問題主要有:①立論不準確。或偏離題目,或偏離主旨,或偏離材料,或偏離事物的本質(zhì)。②立論不新穎。人云亦云,老生常談,沒有自己獨特的見解和體會。③立論膚淺。蜻蜓點水,淺嘗輒止,只是不著邊際繞圈子。文章的論點,是客觀事物在作者頭腦中的反映與思考的結(jié)果。有沒有論可立,善不善于立論,決定于一個人的思想、感情、知識和生活經(jīng)驗。
客觀事物是復雜的、多層次的、多側(cè)面的,而我們認識事物也可以有正面、反面、側(cè)面等不同的角度。“橫看成嶺側(cè)成峰”,所以我們對同一事物、同一問題就會產(chǎn)生不同的看法和認識。達·芬奇的老師告訴他:“即使同一個蛋,只要換一個角度看它,形狀便立即不同了?!蔽覀兊淖h論文寫作也是這樣,要學會選取立論的角度。
對一個事物或材料作多角度思考,主要有哪些角度呢?
①一個事物或材料,至少可以從“正面”(肯定)和“反面”(否定)兩個角度去審視;
②多人或多物的材料,有幾“人”或幾“物”就有幾個審視角度;
③一事多“因”的材料,有幾“因”,就有幾個審視角度;
④一個事件,針對不同的背景、寫作目的,審視的角度就不同。
如何選擇最佳角度立意呢?
一個題目或材料雖然常常可以從多個角度立意,但并不是每個角度都可以寫出好文章。原因在于:我們并不是對每個角度所涉及的內(nèi)容都熟悉;有些角度很一般,寫出的文章難免人云亦云,平平淡淡;另外,有些材料本身就有鮮明的情感價值趨向,并不能多角度地多向立意。
寫作時要選擇最佳角度立意,應(yīng)是:①題目或訓練要求限定的角度;②能觸及題目或材料主旨的角度;③有時代感、針對性的角度;④具有新穎性的角度;⑤最適合自己的角度(最能發(fā)揮自己水平的角度)。
我們在議論文寫作中,要達到立論角度的最佳化,具體來說,要注意以下幾點:
(1)立論要準確。準確性是立論的生命,立論的關(guān)鍵就是要抓準角度。所以,我們在分析題目或材料的時候,既要全面把握,具體聯(lián)想;又要事中抽理,追根溯源。剖析事物,要善于透過現(xiàn)象,把握事物的特點與精神實質(zhì),切忌偏離角度。
(2)立論要新穎。新穎性是立論的亮點,立論新穎就是要做到“人云亦云我不云,老生常談我不談”。就是要避免一般化,有自己獨到的見解,即選擇和論述角度時,要匠心獨運,出奇制勝,不致千人一面,落入窠臼。具體地說,要善于在擇取立論和論述角度上獨辟蹊徑,著意創(chuàng)新。求新的途徑主要有:①角度新,學會避免人云亦云的角度;②思想新,主要著眼于提供對事物中肯的見解和認識;③境界新,變舊識為新知,使老論題有新意,使立論新穎、獨特。
(3)立論要深刻。深刻性是立論的靈魂,立論深刻就是要做到魯迅所說的“開掘要深”。不能停留在膚淺的表象上,應(yīng)在紛紜復雜的事物表象中,剝?nèi)ガF(xiàn)象的外殼,抓住問題的核心,高屋建瓴地確立自己的觀點,揭示事物的本質(zhì)意義和普遍意義,即使是一草一木、凡人小事,也要盡量開掘其深刻含義,表現(xiàn)深刻的主題。求深的途徑主要有:①以小見大,見微知著;②比較綜合,善于類推;③由實到虛,開掘本質(zhì);④由果導因,追根溯源。
當然,立論時還要注意切口要小。立論要把握從小的角度論證,抓住論證的重點,以小見大。同時要符合實際,要保證觀點的正確,不能出現(xiàn)與人們對可知世界的認識相違背的方面,表達的觀點要讓大多數(shù)人接受,并能自圓其說。當然,立論時還要考慮最適合自己的角度,即最能發(fā)揮自己水平的角度,這樣,寫起來才會得心應(yīng)手。
正視自我 腳踏實地
◎梁依琪
人生好比攀登,抬起腿向上走一步便前進了一級臺階。每個人一開始都在山腳下,然后奮力向上走去。每一級臺階上面,都有無數(shù)奮斗的人。我們也是其中一個,或快或慢。當我們停下腳步休憩時,抬頭仰望抑或低頭俯視,總會產(chǎn)生些許自卑或自得的心情。而我認為,唯有平視,才能認識真正的自己!
在這個臺階上,有許許多多與你同一階層的人,從他們的身上,我們可以看到不同的缺點與優(yōu)點,亦可以反向察覺出自身的毛病。
做到平視別人并不難。別人比你有權(quán)有錢有名,你不必人趨奉,畢竟趨奉會降低社會對你的評價,你心里也感到不舒服。別人活得不如你,你也不必看輕。行走于塵世,有人比你強,有人比你弱,實在太正常不過了,輕視他人有時難免辱及自身,畢竟你也是從下面走到這里來的,也是需要繼續(xù)往上走的。
世間真正難的是平視自己。所謂平視自己,就是對自己做出精準的分析,既不自命不凡,也不自輕自賤。其實,每一種人生都有快樂,也避免不了都有愁苦。而唯一能做的就是讀懂自己的內(nèi)心,承認自己,接納自己,然后找到自己的道路,一步一個腳印往前走。只有這樣才能獲得內(nèi)心的平靜和充實。
就像袁隆平,他研究雜交水稻,為解決人們的糧食問題做出了重要的貢獻,被譽為“雜交水稻之父”,獲得過無數(shù)獎項。但是閱盡榮華歸來,他依然能平視自己,把自己放在普通人的位置上,90歲了還走鄉(xiāng)間,下農(nóng)田,插秧苗,這是多么偉大的人格啊!還有那個憑自學考上北大的保安張俊成,他并不因自己的保安身份而感到自卑,而是能做到平視自己,發(fā)奮努力,最終實現(xiàn)了自己的夢想……
摩路瓦說:“一個人假如不腳踏實地去做,那么所希望的一切就會落空。”這樣簡單質(zhì)樸的一句話,卻道出了普遍性的真理。一個人要做到腳踏實地,就必須平視自己??偸茄鐾厦娴呐_階,總想一步登天,想著一下子就達到,這種急于求成的心理,反而會束縛我們的手腳。因為,生活會用結(jié)果告訴我們每一個人:那些腳踏實地并且能夠平視自己的人永遠不會被辜負。
走自己的路,平視自己,腳踏實地,勇于攀登,只有這樣,才能感受“山登絕頂人為峰”的氣魄,才能到達“一覽眾山小”的境界。
【作者系浙江省臺州市路橋中學學生】
點評
本文立論角度新穎,思想深刻。先以比喻手法開篇引出中心論點——“唯有平視,才能認識真正的自己”,這一立論使得文章在思想的深刻性上比一般人高出一籌。接著運用對比論證法,將自己和別人進行對比,闡明平視自己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運用舉例論證法,列舉袁隆平和張俊成的事例,論述了在人的一生中成功者不驕傲、底層者不自卑的道理;再運用引證法,引用摩路瓦的名句,強調(diào)平視自己、腳踏實地的人生態(tài)度。多種論證方法的綜合運用,使得分析深入而透徹,論證全面而有力。最后水到渠成地得出結(jié)論,強化觀點的表達,展示出清晰的論證條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