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灑 著
貴州人民出版社
2020.6
86.00元
王灑
中共仁懷市委宣傳部干部,現(xiàn)任仁懷市三合鎮(zhèn)安居村第一書記。2015年初,他放棄了市直機關(guān)工作崗位,主動請纓到省級一類貧困村任第一書記。
本書是作者在仁懷市三合鎮(zhèn)安居村擔任第一書記期間的駐村扶貧工作日記,日記里記述了他在安居村的730個日日夜夜,如何帶領(lǐng)全村1100戶5100名村民脫貧奔小康,以及他思想上的變化和升華。書中記錄了他通過各種渠道爭取人才支持,組建了安居村博士服務(wù)團,并在博士服務(wù)團的大力推動下,令安居村成功申報為省級旅游示范村和全國旅游扶貧重點村的過程。
2015年初,我請纓到偏遠、落后、貧窮的安居村駐村扶貧,直到2019年初因政策原因結(jié)束。駐村扶貧,我哭過、笑過、失敗過,但也收獲很多——60多本民情日記與工作臺賬見證了駐村扶貧的苦辣酸甜,見證了那些記憶深刻的過往,與不甘心的夢想。
我駐的安居村山高坡陡,沒有一塊超過5畝的平地,水資源嚴重匱乏,行路行車難,手機信號弱,5100多名村民中有四分之三舉家外出,近300人掙扎在貧困線下。安居村名不符實,村民既不安居也不樂業(yè),是名副其實的省級一類貧困村。
面對這樣的貧困村,我們沒有選擇,就一個字:干!
通過干,我們建起水產(chǎn)養(yǎng)殖場,發(fā)展起葡萄園、桃樹園、萬壽菊、有機高粱,釀造起葡萄酒,以及畜牧養(yǎng)殖等脫貧產(chǎn)業(yè)。
通過干,我們打通了所有斷頭公路,全部硬化了進組進寨進戶小康公路,改造了所有危房舊房,改造了村民的廁所、圈舍、廚房等人居環(huán)境,修建起村衛(wèi)生室、污水處理設(shè)施、村小學(xué)塑膠運動場和鄉(xiāng)村民俗文化陳列館、農(nóng)民休閑場所,接通了各家各戶的自來水管道和網(wǎng)絡(luò)寬帶。
通過干,安居村整體脫貧,農(nóng)民人均收入從當初的5200元上升到12000元,貧困戶全部脫貧,貧困村脫貧摘帽。
駐村幾年,難以忘懷的,是與我朝夕相處的脫貧攻堅的戰(zhàn)友和安居村村民,是他們,讓我看到一個村的未來與希望,讓我走得堅毅與果敢;難以忘卻的,還有幫助過我的各級組織與領(lǐng)導(dǎo)、同事,是他們,我們扶貧工作才有起色,安居村才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難以忘記的,還有安居村發(fā)展建設(shè)促進會的在外游子,是他們,我們工作才得以理解,才有人包容,一個村的命運才有人懂;難以忘斷的,還有一步步路途,還有一個個矛盾,還有一個個故事,還有一句句或鼓舞或辛辣或刻薄的言語……
難以相忘的,還有很多,比如安居村映射出的“安居在中國、中國在安居”的深意,比如我的或大家的感悟,都通通記在了日記本里。如果整理成文字,至少150萬字吧!
駐村幾年,無愧青春,我愧對的是我的家人。駐村幾年,常常夜不能寐,陪伴我砥礪前行的,還有漫漫長夜與孤燈。駐村幾年,我錯過了很多,但我沒有錯過安居村脫貧攻堅的每一天,沒有錯過安居村越來越多的變化,也沒有辜負組織的重托?!鞍簿印甭?,無退路——那塊需要美麗與幸福裝點的土地,她是母親,我就是她的思念;她有希望,我就是她的明天!
扶貧路、回鄉(xiāng)路、春暉路,我認為這是青春的事業(yè)。既然是青春,就一定要像在大雨里狂奔那樣奮不顧身,不然,有青春也不夠堅強。青春,就是能吃苦的時候就不要選擇安逸,內(nèi)心沒有方向,到哪里都是逃亡。任何人離開心中故土、離開人民利益和祖國的需要,任何孤芳自賞都會陷入越來越窄的狹小天地。仰望星空,腳踏實地,為安居村,興許還有一場奮不顧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