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迪軒
梨二叉蚜又名梨蚜、梨膩蟲、卷葉蚜等,屬同翅目蚜科,是梨樹的主要害蟲。全國各梨區(qū)都有分布(圖1)。
1危害特點
梨二叉蚜以成蚜、若蚜群集在梨幼芽、嫩葉(圖2)、嫩梢上(圖3)吸取汁液。早春若蟲集中在幼芽上危害。隨著梨芽開綻而侵入芽內(nèi)。梨芽展葉后,則轉(zhuǎn)至嫩梢和嫩葉上危害。在葉片正面刺吸危害后,受害葉片向正面縱向卷曲成筒狀(圖4),后逐漸皺縮變脆,受害葉不能伸展,嚴重時容易脫落。受害葉片易招致梨木虱潛入危害。
2形態(tài)特征
2.1無翅孤雌胎生蚜
體長約2毫米,寬約1.1毫米,體綠色、暗綠色或黃褐色,常被白色蠟粉,頭部額瘤不明顯,背中央有1條深綠色縱帶,腹管圓柱狀,末端收縮。
2.2有翅孤雌胎生蚜
體長1.5毫米,翅展5.0毫米左右,灰綠色,頭、胸部黑色,腹部淡色,前翅中脈分二叉,故名“二叉蚜”。
若蟲與無翅孤胎生蚜類似,體小,綠色。卵橢圓形,初產(chǎn)淡黃褐色,后變黑色,有光澤。
3發(fā)生特點
梨二叉蚜1年發(fā)生20代左右,以卵在梨樹芽腋內(nèi)、果臺及枝杈的縫隙內(nèi)越冬。翌年3月梨芽萌動時開始孵化,初孵若蟲先在膨大的芽上危害,待展葉后集中到嫩梢葉片上危害,并迅速繁殖,危害加重,使受害葉片向上縱卷成筒狀。落花后大量出現(xiàn)卷葉,半月左右開始出現(xiàn)有翅蚜,4月中旬至5旬危害最嚴重。5月中下旬產(chǎn)生有翅蚜,陸續(xù)遷到越夏寄主狗尾草和茅草上危害,6月中下旬梨樹上基本絕跡。秋季9—10月,在越夏寄主上產(chǎn)生大量有翅蚜遷回梨樹上繁殖危害,并產(chǎn)生性蚜。雌蚜交尾后產(chǎn)卵,以卵越冬。
梨二叉蚜在春季危害較重,秋季危害遠輕于春季。
4綜合防治
4.1人工防治
從梨二叉蚜危害卷葉初期開始,結(jié)合其他農(nóng)事活動,早期摘除被害卷葉,集中深埋或銷毀,消滅卷葉內(nèi)蚜蟲,降低園內(nèi)蟲量。
4.2消滅越冬蟲卵
上年秋季蚜蟲數(shù)量較多的梨園,結(jié)合其他害蟲防治,在萌芽期噴施1次3~5波美度石硫合劑或45%晶體石硫合劑50~70倍液,殺滅越冬蟲卵。
4.3生物防治
梨二叉蚜的天敵有食蚜蠅、草蛉、瓢蟲及蚜繭蜂等,應(yīng)注意保護和利用。
4.4藥劑防治
在花序分離期至鈴鐺期和落花后10天是藥劑防治的兩個關(guān)鍵期,各噴藥1次即可,可選用70%吡蟲啉水分散粒劑8 000~10 000倍液,或20%啶蟲脒可溶性粉劑8 000~10 000倍液、10%煙堿乳油800~1 000倍液、25%吡蚜酮可濕性粉劑2 000~3 000倍液、0.8%苦參堿·內(nèi)酯水劑800倍液、80%敵敵畏乳油1 600~2 000倍液、25%喹硫磷乳油500~750倍液、50%抗蚜威可濕性粉劑1 500~2 000倍液、35%硫丹乳油1 200~1 500倍液、2.5%氯氟氰菊酯乳油1 000~2 000倍液、2.5%溴氰菊酯乳油1 500~2 500倍液、20%甲氰菊酯乳油2 000~3 000倍液、4.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或水乳劑1 500~2 000倍液、2.5%高效氯氟氰菊酯乳油1 500~2 000倍液、1.8%阿維菌素乳油3 000~4 000倍液、10%烯啶蟲胺可溶性液劑4 000~5 000倍液、30%松脂酸鈉水乳劑100~300倍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