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松煒
摘 要:清代福建閩西地區(qū)涌現(xiàn)出像熊介玉、上官周、黃慎、華喦、李燦、上官惠等一大批在中國繪畫史上卓有建樹的畫家,他們身上都體現(xiàn)出強烈的福建地域文化特征,歷史上統(tǒng)稱這些畫家群現(xiàn)象為“閩派”。其中,尤以上官周、黃慎、華喦最為世人所稱道,成就最高,影響最大。文章對上官周、黃慎、華喦三人的國畫藝術成就進行分析,試探清代閩西國畫圈所形成的“閩派”現(xiàn)象。
關鍵詞:閩西;上官周;黃慎;華喦;國畫
唐岱在《繪事發(fā)微》中講道:“畫家得名者有二。有因畫而傳人者,有因人而傳畫者。如王右丞、李將軍、荊、關、董、巨、李成、范寬、郭熙輩,以畫傳人也。若地位之尊崇,如宋仁宗、徽宗、燕恭王、肅王、嘉王、南唐后主;道德之隆重,如司馬君實;學問之淵博,品望之高雅,如文與可、蘇子瞻諸公,以人傳畫也。因人傳畫者,代代有之,而因畫傳人者,每不世出。蓋以人傳者,既聰明富貴,又居豐暇豫,而位高善詩,故多?!币馑际钦f歷史上畫家得大名大概有兩類人群:一是出身平民,依靠自身過人天賦及刻苦勤學最后成大器,在歷史上留下畫名者;二是出身富貴,或是考取功名在朝廷任要職,同時畫藝高超,在歷史上留下畫名者。本文所介紹的閩西三杰—上官周、黃慎、華喦都是以賣畫為生的職業(yè)畫家,終身布衣,在宮廷山水畫、花鳥畫占主流的清代畫壇,閩西三杰憑借自身精湛的藝術造詣、豐富的生活歷練、過人的膽識,在人物畫領域既有傳承,又有所創(chuàng)新,獨辟蹊徑,開創(chuàng)了人物畫的新局面,在中國美術發(fā)展史上留下了自己的畫名,故將這批畫家列入“因畫傳人”之列。
閩西古指八閩最西端的州郡—汀州,今指福建最西邊龍巖及三明兩地市部分轄區(qū),主要包括上杭、永定、連城、武平、長汀、清流、寧化、明溪八個客家縣。上官周、黃慎、華喦在藝術道路上開拓進取,走出閩西,常游學于江南、嶺南各地,秉承福建繪畫在技藝上的傳統(tǒng)師承優(yōu)勢,多與各地名流交流切磋,增長見識,鼎力革新,逐漸名揚海內(nèi)外。
上官周(1665-1749),福建長汀南山官坊人,原名世顯,后改名周,字文佐,號竹莊,終生布衣。1665年出生于長汀南山官坊的一戶農(nóng)民家庭。人物畫和山水畫的造詣都很高,是清代閩西著名的民間畫家,代表作有《樵歸圖》《羅浮山圖》《孤山放鶴圖》《壽星圖》《蘇武牧羊圖》等。上官周在《吾師熊介玉先生》中講道:“技接波臣后,僧繇讓點睛;半生虛所遇,過處但存名。家在清溪住,田應石硯耕;降心為慕古,得意效劉伶?!睆纳瞎僦艿倪@首詩我們可以看到,熊介玉是上官周的老師,熊介玉是清溪(今三明清流)人,是波臣派(明代閩籍著名畫家曾鯨所創(chuàng))的傳人。上官周的國畫畫風簡潔,用筆古雅,氣韻生動,具有很高的審美情趣。如所繪《孤山放鶴圖》(圖1),紙本,設色,縱37.4厘米,橫25厘米,現(xiàn)藏于中國美術館。
這幅《孤山放鶴圖》體現(xiàn)了作者人物畫深厚的筆墨功底和過人的審美情趣。此圖描繪一位老者(北宋詩人林逋)側背站立于左下角,老者身穿長袍,雙手置于背后,仰天望向右上角的仙鶴,由于望向右上角,肩膀自然傾斜,動態(tài)的把握準確而生動。右上角仙鶴展翅翱翔,回眸轉向老者,兩者遙相呼應,妙趣橫生。作者用筆沉著穩(wěn)健,在衣服褶皺的處理上能清晰表達出衣服的層次感,微風輕輕把袖口吹起,更加突出了主人公仙風道骨、高風亮節(jié)的文人氣質(zhì)。值得注意的是,作者在描繪衣服褶皺的時候,暗部略染淡墨,結合西方繪畫理念用明暗關系來表達物象。
六朝時齊人謝赫在“六法論”中把“氣韻生動”放在第一位,上官周的這件作品確實能讓我們感受到氣韻在畫面流動。繪畫者的難處在于表達空白的地方,此圖空白處比較多,空間營造讓我們感受到仙鶴與人物的距離似遠又似近,老者和仙鶴四目相望把畫面的氣韻都聚攏在一起。畫面左上角題“孤山放鶴,己未夏日寫于荔蔭堂。上官周”。鈐有白文印“官周之印”、朱文方印“文佐”,己未是1739年,當時畫家74歲。
上官周對畫壇的另一重大貢獻是79歲時完成了傳世之作《晚笑堂畫傳》(圖2)?!锻硇μ卯媯鳌犯鶕?jù)歷史人物資料創(chuàng)作,精心刻畫了我國古代120位著名歷史人物,有名臣、名相、名將、大學問家、名媛等,形態(tài)各異,角度各有不同,基本囊括了人物畫中常用的角度與姿態(tài)。人物造型準確生動,極為傳神,能刻畫出每個人物不同的性格特征,和當時山水畫科的《芥子園畫譜》一樣,成為后人臨習人物畫的范本,對后世的同類作品影響巨大?!吨抢L畫史》一書專文論述了《晚笑堂畫傳》的藝術價值與影響,并將《晚笑堂畫傳》影印與書一同發(fā)行。《支那繪畫史》載:“上官周的《晚笑堂畫傳》出現(xiàn),在人物畫法上開拓一新生面。在中國書畫藝術史上占有重要的位置?!?/p>
黃慎(1687-?),卒年不詳,福建寧化人,“揚州八怪”之一。初名盛,一作勝,字恭壽、恭懋,號癭瓢,又號東海布衣等。年幼喪父,終身以賣畫為生。初隨上官周學畫,后離家出游,曾多次在揚州賣畫。接近20歲時,寄身蕭寺,白天畫畫,晚上無照明條件,就在佛光明燈下讀書。乾隆十六年(1751),黃慎的母親去世,他又重游揚州,居住6年,后返故里,苦度晚年。擅長草書,師法懷素。畫人物多取神仙故事為題材,筆姿放縱,入紙三分,氣象雄偉,食古力強,間作山水、花鳥,得荒率博大之致。所畫多為歷史人物、佛道、樵夫、漁翁,早年工細,后參以懷素草書筆法,以書入畫,所畫人物用筆粗獷,頓挫轉折,縱橫恣肆,氣象雄偉。于粗獷中見精煉,放縱中有嚴謹。山水畫境界開闊,注重詩意的表達。為當時揚州畫派中最重要的畫家之一,門生較多,對后世寫意人物畫影響很大,一生不仕。黃慎崇尚石濤的“我?guī)熚曳ā薄八驯M奇峰打草稿”等藝術觀點,提倡以自然為師,注重個體體會,反對食古不化,著有《蛟湖詩草》傳世。所繪的《商山四皓圖》(圖3),紙本,設色,縱120.2厘米,橫68.3厘米,現(xiàn)藏于故宮博物院。
這幅《商山四皓圖》描繪的是秦末東園公、夏黃公、綺里季、甪里隱于商山(今陜西省商縣東南)的故事。四人都是耄耋之年,為避秦暴政而隱居商山,時人稱之為“商山四皓”。西漢初年,高祖屢召之而不得,后高祖欲廢太子劉盈,改立戚夫人之子趙王如意,群臣勸諫不聽。呂后用張良計,禮遇“四皓”。高祖以為太子既得此“四皓”,羽翼已成,只得打消了廢太子之念。本幅落款:“莫莫高山,深谷逶迤。曄曄紫芝,可以療饑。唐虞世遠,吾將安歸?駟馬高蓋,其憂甚大。富貴之畏人,不如貧賤之肆志。乾隆辛巳三秋,寫于翠華官舍。寧化七五老人黃慎。”鈐“黃”朱文印、“慎”白文印、“漢洗雙魚大吉祥”朱文印、“山高水長”朱文印。“辛巳”是1761年,黃慎時年75歲。
圖中茂密蒼松下共畫四位老者和兩位書童,有的投入在對弈的樂趣中,有的在“觀戰(zhàn)”,有的與童子對話,人物分布錯落有致,形貌神態(tài)生動自然,筆墨放縱而又不失法度,背景峰巒高聳,飛瀑流泉,意境幽雅。值得一提的是,黃慎詩書畫俱佳,且能融會貫通,冶于一爐,特別是以草書入畫,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境界。我們仔細觀察其山石皴法,似乎很難準確地歸類為某一路的皴法,可見其運用草書筆意所體現(xiàn)出來的“跌宕感”,用筆既跌宕又沉穩(wěn),這與黃慎早期扎實的工筆畫及半工半寫的功底是分不開的,此件作品落款用筆與畫面用筆熔于一爐,為黃慎晚年的佳作。
華喦(1682-1756),福建上杭(屬汀州)人,原名德嵩,字秋岳,號新羅山人、東園生、布衣生、白沙道人、離垢居士等。成年后寓居杭州、揚州,賣畫為生,能詩善書,工人物、山水、花鳥、草蟲,是揚州畫派的代表人物之一,著有《離垢集》《解瞍館詩集》。在中國繪畫史上,華碞人物畫、花鳥畫、山水畫俱佳,晚年多作簡筆。華碞人物畫的風格在于“情趣”,比一般的民間畫師更講究筆墨和韻致,具有一定的開拓性。正如張庚《國朝畫征錄》評價華碞所說“善人物、山水、花鳥、草蟲,皆能脫出時習,而力追古法,不求妍媚,誠為近日空谷之音”,又善書、能詩,時稱“三絕”,為清代杰出的繪畫大家。華喦藝術成就非常高,他強調(diào)藝術應該要有自己的個性,反對當時一味追求筆墨程式、畫壇主流“四王”的藝術理念。在實踐上,他提倡寫生,提倡師法自然,注重對物象的深入觀察,構圖新穎,能出乎人意,所繪人物、動物生動活潑,耐人尋味。同為“揚州八怪”之一的金農(nóng)對其藝術成就甚是推崇,金農(nóng)《畫竹題記》有云:“……汀州華喦秋岳,僑居吾鄉(xiāng)……嘗畫蘭草紙卷,卷有三丈者,一炊飯便了能事。清而不媚,恍聞幽香散空谷之中……予恨不能踵其后塵也?!薄短焐椒e雪圖》(圖4)為其代表作,紙本,設色,縱159.1厘米,橫52.8厘米,現(xiàn)藏于故宮博物院。
《天山積雪圖》畫的是唐人遠行邊塞。清代以雪景作為題材的中國畫不少,但以大漠雪景作為創(chuàng)作題材的確實比較少。此圖描繪一位壯年男子牽著駱駝,艱難地行走在漫天大雪的荒漠中,男子和駱駝同時望向天空,也許是天上的孤雁剛好發(fā)出了叫聲。此作在意境的營造上特別到位,整個畫面讓人感受到孤寂、惆悵,主人公也許是來到遙遠的邊塞,剛好想起了遠方的親人和故鄉(xiāng)舒適的氣候。但畫面意境的營造又不失溫情脈脈的一面,用眼神把人物、老駝、孤雁三者有機地聯(lián)系在一起,這時候他們好像成了好朋友,在這天寒地凍的曠野中通過眼神相互取暖,惺惺相惜。值得注意的是,這件作品作者在處理人物和駱駝的造型上做到了嚴謹有法度,同時又適當運用了夸張的手法,這在物象的造型刻畫上也是有開拓性的。中間雪山留白大概占了整體畫面的一半,將重紅色的人物放在左下角,構圖巧妙不俗,與現(xiàn)代平面構成理論不謀而合。
畫中題識“天山積雪。乙亥春,新羅山人寫于講聲書舍,時年七十有四”。下鈐“華嵒”,右下角鈐“空塵詩畫”印。此作為華喦74歲所作。
區(qū)域美術是一個地區(qū)某個時期政治、經(jīng)濟、開放程度、民俗活動等的一個縮影,它從一個側面反映出這個地區(qū)的發(fā)展現(xiàn)狀。五千年燦爛的中華文化正是由各個地區(qū)豐富多彩的區(qū)域文化組成,區(qū)域美術研究工作十分重要,它可以讓我們看清楚這個地區(qū)美術發(fā)展的脈絡,博古而開今,激勵后人,讓更多的人參與到美術工作中來。
參考文獻
[1]唐岱.繪事發(fā)微[M].濟南:山東畫報出版社,2012.
[2]中村不折,小鹿青云.支那繪畫史[M].東京:東京玄黃社刊,1917.
[3]張庚,劉瑗.國朝畫征錄[M].祁晨越,譯.杭州:浙江人民美術出版社,2011.
[4]中國古籍總目編纂委員會.中國古籍總目[M].北京:中華書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
[5]張藝.閩南地域文化表征對閩派繪畫的影響[J].美術大觀,2016(4):6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