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非]默里·諾塞爾
2019年年尾上映的懸疑電影《利刃出鞘》收獲了一波好口碑。它的成功在于劇情峰回路轉,出人意料,故事講述得很是出彩。
其實不僅是電影,在我們日常溝通、演講、會議,甚至談判中,都扮演著重要角色。特別是在互聯網時代,把故事講好意味著能夠更好地感染聽眾、更好地說服別人,更好地解決問題,創(chuàng)造更大的價值。而對于一位商務溝通人士來說,懂得如何創(chuàng)作和講述目的明確的故事等于掌握了一種溝通利器。
其實,我們每個人都天生會講故事,每個人也都有故事可講。只是有太多的人沒能學會這項能力,從而導致自己的溝通能力受到束縛和限制。
如果你實在不知道該如何講好一個故事,只需看史蒂夫·喬布斯在斯坦福大學的畢業(yè)典禮上的演講就知道了,他的演講在YouTube上的瀏覽量超過900萬次。
喬布斯告訴聽眾:“大約一年前,我被診斷出患有癌癥?!?/p>
在開場白中,他定下了基調。他沒有告訴我們他是怎么想的,只說了發(fā)生在他身上的事。他知道聽眾會有一種親身經歷的感覺和想法。他愿意相信聽眾。
還有更多印象深刻的瞬間:
“那天晚上,我做了一個活組織檢查。他們把內窺鏡從我的喉嚨里伸了進去,穿過我的胃,進入了我的腸子;把針扎進我的胰腺,從腫瘤中取出一些細胞?!?/p>
“我服用了鎮(zhèn)靜劑,但我的妻子告訴我,醫(yī)生們在顯微鏡下觀察細胞時不停地哭泣,因為那是一種非常罕見的胰腺癌,不過可通過手術治愈?!?/p>
注意細節(jié)。他對我們毫無保留,他藐視一切禁忌,包括談論自己的身體。
然后,他非常優(yōu)雅地說:“我做了手術。我很好。”
注意喬布斯如何在他的講述中融入感官感覺,從而點燃我們的想象力。當然,這也是蘋果公司的部分特點,其產品和演示總能吸引我們的注意。
現在,讓我們回到關于講故事的一些細節(jié)。
敘事法的核心任務之一就是運用感官感受的方法客觀地講述所發(fā)生的事情。而這之中,從我們的感官意識和記憶中獲得的細節(jié)必不可少,是細節(jié)讓我們的故事與眾不同,創(chuàng)造了情境和瞬間。而講述細節(jié)最大的困難就是要選擇保留什么,放棄什么。那么,細節(jié)怎樣算太多,怎樣算太少呢?
判定標準是這樣的,細節(jié)必須為故事服務。它必須能推動情節(jié)發(fā)展,加深我們對環(huán)境的理解,或者增強我們對角色的理解。它并不只是為了增色添彩。細節(jié)也可以故意放慢故事情節(jié),提供短暫的休息,或加快情節(jié)主線。細節(jié)在使用時具有特殊的功能,類似于照相機的變焦鏡頭,讓聽眾更接近你的世界。
對話是一種強大有力、行之有效的方式,可以抓住故事的重要轉折點,推進人物和情節(jié)的發(fā)展。
在堅持只講述所發(fā)生的事情的規(guī)則時,敘事法與電影劇本作者使用的藝術手法非常相似,后者是用電影的視覺媒介來展示而不是講述。在劇本創(chuàng)作中,對話是揭示人物性格的重要媒介。就像編劇一樣,我們不能訴諸角色刻畫。例如,“他很慷慨”“她很邪惡”“他缺乏勇氣”,這些描述都是一種解釋,是講述而不是表演。
每當我講授敘事型故事傾聽和講述法時,這些問題就會反復出現:“如果只關注所發(fā)生的事情,你如何傳達情感?”“沒有感情的故事怎么會好?”這些問題至少基于兩個錯誤。
首先,認為“發(fā)生了什么”這句話排除了表達情感的可能性;其次,認為講述情感就是表達情感。 大腦會對接收到的關于五種感覺的信息有所反應,所以無須再對其進行解釋,我們會用自己的經驗自動填補空白。當聽到“鮑勃走進房間,砰的一聲關上門,向窗外望去,跟我保持著距離”,聽眾不需要額外的線索來想象憤怒、痛苦或沮喪的情緒。隨著故事的進展,我在“發(fā)生了什么”瞬間做出的微妙選擇將繼續(xù)填充畫面。聽眾會產生故事所需要的所有情感,我們可以享受選擇細節(jié)來激活并參與這些情感,以達到戲劇性的效果,突出故事信息。
同樣,職場也是我們生活中的故事場景之一,也會自然而然地喚起情感體驗。如果我們對同事的評論、自己的表現,或客戶提出的挑戰(zhàn)感到不安,可能會屈服于美國流行的文化二分法,把情緒先放一邊(最好的情況),或者在努力溝通時強行壓制情緒(最壞的情況)。
需要注意的是,我們允許情感的出現,但要識別它們,要釋放它們,不允許它們指引我們。
本文整理自《如何講好一個故事:引爆說服力的故事思維訓練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