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成光 王冬冬 陳亞平 劉麗娟
【摘 要】目的:觀察分析血漿D-二聚體水平與轉移性胃癌患者生存期之間的關系。方法:選取本院(在2016年1月-2019年12月)收治的40例轉移性胃癌患者(均檢測血漿D-二聚體水平),根據(jù)血漿D-二聚體水平分為正常組(<0.8mg/L)和升高組(≥0.8mg/L)。采用統(tǒng)計學分析40例轉移性胃癌患者血漿D-二聚體水平與生存期之間的關系。結果:40例轉移性胃癌患者中有25例血漿D-二聚體水平升高者,占62.5%;有15例血漿D-二聚體水平正常者,占37.5%;正常組中位生存期顯著長于升高組(P<0.05)。結論:血漿D-二聚體水平正常的轉移性胃癌患者的中位生存期顯著長于血漿D-二聚體水平升高者。
【關鍵詞】血漿D-二聚體;轉移性胃癌;生存期
【中圖分類號】R735.2【文獻識別碼】B【文章編號】1002-8714(2020)01-0178-01
胃癌是我國臨床中較為常見的一種惡性腫瘤,外科手術是治療胃癌患者的關鍵手段。有關研究資料顯示,胃癌患者生存率近年來呈現(xiàn)日益上升發(fā)展趨勢,但是仍然有9.6~55.1%患者出現(xiàn)轉移,繼而縮短胃癌患者的生存期[1]。血漿D-二聚體參與癌細胞轉移過程,與多種惡性腫瘤病情變化密切相關,因此可作為隨訪監(jiān)測腫瘤患者的重要參考指標。目前來看,對轉移性胃癌患者的血漿D-二聚體水平與其生存期之間的關系尚未有更多報道。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在2016年1月-2019年12月)收治的40例轉移性胃癌患者(均檢測血漿D-二聚體水平),根據(jù)血漿D-二聚體水平分為正常組(<0.8mg/L)和升高組(≥0.8mg/L)。40例轉移性胃癌患者年齡在18-75周歲,平均年齡為(46.5±28.5)周歲;40例轉移性胃癌患者中有28例男患者、12例女患者;32例腺癌、8例低分化印戒細胞癌。
1.2方法
所有轉移性胃癌患者均檢測血漿D-二聚體水平(采用膠乳凝集法),再設計調查表格,錄入血漿D-二聚體水平數(shù)據(jù),電話隨訪轉移性胃癌患者的生存期。
1.3觀察指標
分析40例轉移性胃癌患者血漿D-二聚體水平與生存期之間的關系。
1.4統(tǒng)計學方法
數(shù)據(jù)資料采用SPSS 21.0統(tǒng)計軟件進行統(tǒng)計分析。定量數(shù)據(jù)用均數(shù)±標準差(-x±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Students t檢驗;計數(shù)資料用率或構成比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或精確概率法。所有統(tǒng)計檢驗均為雙側概率檢驗,檢驗水準為0.05。
2 結果
2.1血漿D-二聚體水平正常者與血漿D-二聚體水平升高者所占比例分析
40例轉移性胃癌患者中有25例血漿D-二聚體水平升高者,占62.5%;有15例血漿D-二聚體水平正常者,占37.5%。
2.2血漿D-二聚體水平與轉移性胃癌患者生存期之間的關系分析
正常組中位生存期顯著長于升高組(P<0.05),見表1。
3 討論
胃癌患者術后復發(fā)與以下因素密切相關:其一,初次手術的切除范圍不足,導致癌組織殘留;其二,手術清掃的淋巴結不徹底;其三,腹膜復發(fā);其四,血源性轉移復發(fā)。
病理學以及影像學在診斷胃癌患者過程中具有重要價值,但是影像學檢查在監(jiān)測和評估治療效果方面存在缺陷,無法準確檢出隱性病灶。隨著分子生物學的快速發(fā)展,諸多學者認為血清腫瘤標志物能夠清楚反映腫瘤生長情況[2]。腫瘤標志物在正常人群中或者良性腫瘤患者中幾乎未產(chǎn)生,但是在惡性腫瘤患者中有較高表達。
在諸多惡性腫瘤患者中(如肺癌、結直腸癌、卵巢癌、乳腺癌患者等),發(fā)現(xiàn)血漿D-二聚體水平升高與預后效果差密切相關。有學者認為胃癌患者手術前血漿D-二聚體水平的高低與腫瘤浸潤深度以及淋巴結轉移數(shù)量密切相關;將胃癌患者、正常體檢人群對比發(fā)現(xiàn)胃癌患者血漿D-二聚體水平顯著高于正常體檢人群[3]。術后病理結果顯示,出現(xiàn)淋巴結轉移的胃癌患者血漿D-二聚體水平高于未出現(xiàn)淋巴結轉移的胃癌患者。
國內有學者指出,在轉移性胃癌患者中發(fā)現(xiàn)血漿D-二聚體水平顯著增高,其中遠處臟器轉移患者的血漿D-二聚體中位值為2932ug/L,腹膜轉移患者的血漿D-二聚體中位值為1725ug/L,因此提示血漿D-二聚體在胃癌的轉移過程中具有重要作用[4]。有學者通過建立大鼠轉移模型發(fā)現(xiàn),在血液和腹腔內轉移的大鼠模型中,血漿D-二聚體水平顯著升高,因此認為癌細胞能夠在血液中存活,繼而導致腫瘤血性轉移[5]。還有學者在有關資料中指出,死亡的胃癌患者相比起生存下來的胃癌患者血漿D-二聚體水平值更高。本文研究結果顯示40例轉移性胃癌患者中有15例血漿D-二聚體水平正常者,占37.5%;有25例血漿D-二聚體水平升高者,占62.5%;血漿D-二聚體水平正常組中位生存期顯著長于升高組(P<0.05)。血漿D-二聚體可以作為轉移性胃癌患者預后監(jiān)測的重要參考指標。本文的研究不足之處在于選擇的樣本數(shù)量過少以及對后續(xù)治療結果可能產(chǎn)生的影響未進一步深入研究。
綜上所述,血漿D-二聚體水平正常的轉移性胃癌患者的中位生存期顯著長于血漿D-二聚體水平升高者。
參考文獻
[1] 張理想,韓文秀,韋之見等.D-二聚體對胃癌患者的轉移診斷價值及評估預后的研究[J].國際外科學雜志,2017,44(2):99-103,封3.
[2] 李敏,綦曉龍,唐國富等.D-二聚體、纖維蛋白原及其降解產(chǎn)物對胃癌診斷價值分析[J].實用醫(yī)院臨床雜志,2019,16(2):101-103.
[3] 程少會,曹軍麗,高立明等.晚期胃癌患者化療前后血漿D-二聚體和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測定的臨床意義[J].河北醫(yī)科大學學報,2016,37(1):67-69.
[4] 梁巍,胡雨薇,應媛媛等.聯(lián)合檢測D-二聚體、糖類抗原-199、癌胚抗原在結直腸癌患者中的臨床價值[J].中國實驗診斷學,2019,23(1):83-85.
[5] 楊邵鋒,盛楠.血清D-二聚體、Foxm1、Gli1及CD147在胃癌患者中的表達變化及臨床意義研究[J].臨床和實驗醫(yī)學雜志,2017,16(6):543-5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