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用運動員還原古人生活

      2020-02-08 03:38徐培通
      大自然探索 2020年12期
      關(guān)鍵詞:特人古人類長跑

      徐培通

      今人難擲古矛

      舍寧根矛能不能投擲?這可能是近年來在古人類工具領(lǐng)域爭議最大的話題之一。

      20世紀90年代,德國舍寧根煤礦出土了一個尼安德特人(已滅絕的人屬動物)的居住地遺跡,其年代距今30多萬年。在這里,科學家陸續(xù)發(fā)現(xiàn)了8支長約2.1米、兩頭被削尖的木矛。舍寧根煤礦中的泥濘沉積物隔絕了氧氣,阻止了木矛腐爛,因此這些木矛才得以重見天日,后來被命名為“舍寧根矛”。由于一同出土的還有馬、鹿和野牛的骨骼遺骸,因此可判斷木矛很可能是當時尼安德特人的捕獵工具。

      2018年,英國古人類學家米爾科斯找到一位古代制品復原專家,請他以較為致密的云杉木為材料做出了兩支舍寧根矛復制品,其重量分別為0.67千克和0.8千克。米爾科斯希望做關(guān)于舍寧根矛復制品的投擲實驗,但由誰來投擲呢?

      米爾科斯猜測,如果把舍寧根矛交到一個普通男性手中,那么他沒有足夠的力量去擲它。而如果把它交給一名壯漢(非運動員),要他去野外通過擲矛捕獵動物,他也很可能會因為缺乏嫻熟的擲矛技術(shù)而無功而返。

      專業(yè)選手果然不同凡響

      2019年1月的一天早晨,米爾科斯請來6名職業(yè)標槍運動員,讓他們輪流投擲這兩支舍寧根矛復制品。結(jié)果真的印證了米爾科斯的猜測:職業(yè)運動員和普通人的擲矛效果截然不同。職業(yè)運動員不但比普通人有更強的上肢力量,而且還會在投出矛的瞬間,以極其細微的手部動作讓矛以前進方向為軸心高速回旋。在半空中,回旋能夠幫助矛維持運動方向并抑制擾動。結(jié)果,運動員的投擲距離幾乎都在25米以上,而且矛的最高移動時速都超過65千米,可謂殺傷力十足。

      可以說,米爾科斯的實驗有力駁斥了長久以來關(guān)于舍寧根矛“易近戰(zhàn)不易遠戰(zhàn)”的觀點。在此之前,許多科學家通過真人實驗得出結(jié)論:舍寧根矛的投擲距離不到10米。他們由此推測:尼安德特人并不擲矛,而是在短距離內(nèi)雙手持矛刺殺獵物?;谶@個觀點,他們進一步推測:由于近距離刺殺獵物風險大,回報低,因此這種獵殺方式可能加速了尼安德特人的滅絕。但這些科學家的實驗在設計時都存在重大缺陷:實驗參與者沒有任何擲矛經(jīng)驗。在其中一次實驗中,科學家甚至親自上場擲矛。這種實驗的結(jié)果顯然不具說服力。

      舍寧根煤礦遺址出土的木矛。由專業(yè)標槍運動員投擲的舍寧根矛復制品展現(xiàn)出了驚人的殺傷力。

      邀請運動員參與有關(guān)人類進化的實驗,并非米爾科斯首創(chuàng)。近年來,有科學家以長跑運動員為對象研究古代采集者的活動模式,還有科學家以現(xiàn)代皮劃艇運動員為對象研究早期種植者的生活。因為早期人類的平均運動強度遠超今天普通人的運動強度,所以適應了高強度訓練的運動員的運動表現(xiàn)和早期人類的運動表現(xiàn)更接近。更重要的是,每個領(lǐng)域頂尖的運動員都會為了更好的成績而不斷挑戰(zhàn)身體極限,而早期人類為了生存同樣不遺余力。換句話說,兩者都豁得出去,因此運動員更能還原古人類的運動表現(xiàn)。

      專業(yè)標槍選手在試投舍寧根矛復制品。

      頂級運動員的骨骼還比不上古代農(nóng)民?

      2020年,一位科學家將米爾科斯等人采用的這種研究方法命名為“人類運動古生物學”,該方法大大拓寬了科學家在古人類生活習性領(lǐng)域的實驗思路。

      高強度的重復活動會改變骨骼的厚度、形狀和密度等特性。如果一個人經(jīng)常用相同的姿勢(比如長跑和劃船)壓迫同一塊骨骼,那么這塊骨骼的強度就會在反復壓迫中變得越來越高,從而更好應對壓力。不僅如此。不同類型的運動造成的骨骼變化特征也不完全相同,每種運動都有各自獨特的模式。如果想知道不同的運動分別會給骨骼造成哪些改變,最好的方法就是測量專業(yè)運動員的骨骼。因為專業(yè)運動員長期進行單一類型的運動,所以他們的骨骼變化特征比普通人更具代表性。

      從2010年起至今,一些科學家開始著手分析長跑、游泳、曲棍球和板球運動員的骨骼變化特征,并歸納出每種運動給骨骼造成的獨特改變。有了這些數(shù)據(jù),科學家在研究古人類的骨骼時,就能知道古人類平均每天需要跑多遠的路程,投擲多重的矛,搬運多重的獵物。

      因為都要頻繁使用弓箭,所以現(xiàn)代男子射箭運動員(左)和生活在印度洋赤道地區(qū)的原始部落成員(右)有類似的骨骼變化特征。

      狩獵者(左)的骨骼比種植者(右)的骨骼更結(jié)實。

      通過比較,科學家發(fā)現(xiàn),今天的游泳運動員和19世紀末期生活在安達曼島上的居民有類似的骨骼變化特征。這個發(fā)現(xiàn)也符合歷史事實:安達曼人會通過乘坐獨木舟或游泳采集食物。科學家還發(fā)現(xiàn),生活在距今12萬~4萬年前的智人(現(xiàn)代人類)和尼安德特人擁有比今天人類更粗壯的脛骨(兩根小腿骨中更粗的一根),其粗壯程度甚至超過今天那些從青少年時期起每周平均要完成150千米訓練量的長跑運動員的脛骨。由此可見.為了求生,早期人類每天都不得不長距離奔波。

      另一項研究讓我們能體會到古代女性農(nóng)民所不得不承受的繁重勞動。2017年,科學家比對了30個古代女性農(nóng)民(生活年代距今7000~2000年)和大量現(xiàn)代女性(包括足球、長跑和皮劃艇運動員,也包括非運動員)的骨骼。結(jié)果表明,古代女性農(nóng)民的下肢骨骼變化特征和今天的非運動員女性接近,但上肢骨骼的粗壯程度卻遠超今天頂級的女性皮劃艇運動員。這個結(jié)論表明,古代女性農(nóng)民不會頻繁地長途跋涉(因此她們的活動區(qū)域靠近居住地),但也表明她們上肢長期從事繁重的體力勞動。作為對比的女皮劃艇運動員每周要進行21小時的高強度訓練,而古代女性農(nóng)民要完成種植并收獲糧食作物、舂碾谷物和制作陶器等勞動,其整體勞動強度很可能更高。

      逼近極限

      通過研究現(xiàn)代運動員的骨骼變化特征,科學家還想知道,古人類是如何克服艱難環(huán)境并生存下來的。有一種關(guān)于人類生存機制的假說——在遇到資源缺乏的情況時,人體會釋放一些激素,從而告知身體將能量用于更重要的功能,例如維持免疫和保全重要器官,同時抑制生長發(fā)育等非必要生理活動。然而,這種機制究竟怎樣起作用卻一直不明。出于倫理道德考慮,科學家不能用真人進行驗證。

      不過,在馬拉松、劃船和長距離騎自行車等運動項目中,運動員每天要移動幾十甚至數(shù)百千米,因此經(jīng)常將自己的身體逼到極限。這為研究極限狀態(tài)下人體的運作提供了寶貴的參考數(shù)據(jù)。

      在2018年的一項研究中,科學家請長跑運動員在22~36小時內(nèi)完成總長度165千米的超長距離長跑。為此,66名專業(yè)長跑運動員被分成若干組,分別在全世界多個地區(qū)完成了比賽。為了研究人體在極端條件下的反應,科學家故意將比賽場地選在極熱和極冷的地區(qū)。在玻利維亞熱帶雨林舉行的比賽中,當天最高氣溫接近38℃;而在芬蘭舉辦的另一場比賽中,運動員要在零下幾十攝氏度的刺骨寒風中進行比賽。

      通過分析運動員的唾液樣本和血液樣本,科學家發(fā)現(xiàn),完成比賽后的運動員體內(nèi)的免疫標志物數(shù)量普遍增加,這表明他們的免疫活動加強了。不僅如此,運動員賽后的睪酮水平有所下降。他們說自己賽后在看到美女或帥哥的照片時沒有賽前那么興奮??磥?,人體果然會在極端環(huán)境下舍棄一些身體活動,并且只維持對生存最重要的生理活動。

      猜你喜歡
      特人古人類長跑
      2022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yī)學獎 探索古人類基因
      細胞里的古人類
      諾貝爾獎得主斯萬特·佩博發(fā)現(xiàn)人類基因中存在著尼安德特人基因
      最后的尼安德特人
      龍人——新發(fā)現(xiàn)的中更新世古人類
      不吃蔬菜的因紐特人 北極圈
      十一年長跑的愛情:此生只愛你
      長跑囧事
      蹦蹦跳長跑大賽
      “欒川人”中原地區(qū)遠古人類的一次重要發(fā)現(xiàn)
      宣化县| 西华县| 达日县| 醴陵市| 东乌| 通城县| 新营市| 民权县| 化德县| 吉安市| 小金县| 朝阳县| 齐河县| 绩溪县| 五寨县| 鹿邑县| 惠水县| 玉龙| 邹城市| 唐山市| 会昌县| 化州市| 什邡市| 清流县| 乌拉特前旗| 当涂县| 石楼县| 军事| 罗江县| 沙洋县| 武宁县| 治县。| 泸州市| 山东| 孝昌县| 凤阳县| 益阳市| 黑河市| 西吉县| 遂川县| 西乌珠穆沁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