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彥彥
摘要:本文通過研究玉米螟幼蟲大小、重量、鉆蛀時間、化蛹羽化時間和數量,以及產卵量和危害率等因子相關關系,準確掌握玉米螟化蛹羽化時間,為玉米螟的預測預報提供準確依據,科學有效的指導防治,減少盲目用藥。
關鍵詞:玉米螟幼蟲;發(fā)育質量;繁殖力
近幾年雙城區(qū)玉米機械收割面積逐年增多,玉米螟越冬場所等發(fā)生了一系列變化,但是玉米螟的發(fā)生危害程度各年份也有所不同,為了驗證玉米螟發(fā)生程度與多因子關系,通過“玉米螟行業(yè)項目研究”進行了一系列的試驗,此子試驗是研究玉米螟越冬幼蟲發(fā)育質量對第二年玉米螟化蛹羽化是否產生影響,對玉米植株危害率和秋季越冬基數是否有影響。
1 試驗目的
通過研究玉米螟越冬幼蟲的發(fā)育質量與第二年春季化蛹羽化以及羽化出成蟲的產卵量和秋季危害率的關系,為了更好地掌握雙城區(qū)玉米螟春季化蛹羽化時間和秋季越冬幼蟲質量和數量,及時準確地做出玉米螟發(fā)生趨勢預報分析,科學有效地指導防治,減少盲目用藥。
2 試驗設計
2.1 幼蟲發(fā)育質量測定
2.1.1 幼蟲來源和分類
根據歷年雙城玉米螟化蛹羽化時間,5月中旬玉米螟越冬幼蟲復蘇后化蛹前,在新興鎮(zhèn)新華村去年秋季收獲的玉米秸稈垛內剖查正常越冬的3 300頭玉米螟幼蟲。直觀看根據蟲體長短分出大、中、小三個標準,標記為A、B、C,每個標準三次重復,分別標記為A1、A2、A3;B1、B2、B3;C1、C2、C3。每個重復分別查出20頭幼蟲,逐個用標本針固定測量長度,分析天平稱量重量,計算出每頭的平均數。每組剩下的300頭幼蟲集中稱重,計算出重量平均數。
取蟲地點為新興街道新華村,能夠代表雙城區(qū)玉米螟整體發(fā)生和發(fā)育水平。取到的幼蟲根據發(fā)育情況分為三類,分別標記為A、B、C,試驗設計為三次重復,重復下分亞組,亞組分別記為A1、A2、A3、B1、B2、B3、C1、C2、C3。分別測量每個亞組別幼蟲的長度、重量。詳見表1。
2.1.2 幼蟲鉆蛀時間測定
扒取玉米螟幼蟲的同時準備25-30cm長度的玉米秸稈,去掉部分表皮,放入直徑55cm的盆中,每個盆里能放準備好的240根玉米秸稈,一共準備9盆,分別標記為A1、A2、A3、B1、B2、B3、C1、C2、C3做好標識。
把取回的幼蟲每個標準分出300頭,分別放于對應的盆內,用小噴壺噴灑少量水,保持一定濕度,上面用細一點的紗網罩住,防治幼蟲爬出來,觀察幼蟲重新鉆蛀玉米秸稈的時間,詳見表2。
2.1.3 幼蟲室內飼養(yǎng),觀察化蛹羽化
24小時后幼蟲全部鉆入莖稈內,把秸稈取出來放入同樣置于養(yǎng)蟲室的相應網室中。網室用6.0cm鋼管焊接而成,長、寬、高各1.0m,外面罩上紗網(紗網是黑龍江省植檢植保站定制)。每天用小噴壺噴灑兩遍水,保證網室內濕度,同時開窗通風,讓網室內的氣候條件盡可能地接近自然環(huán)境。
每天觀察網室內幼蟲化蛹羽化進度,6月11日,B2網室羽化第一頭成蟲,詳見表3。
2.2 繁殖力測定
2.2.1 建立網室
田間建立長、寬、高分別是5.0m、2.6m、3.0m,用直徑為3.3cm、6.0cm、4.0cm三種鋼管焊接而成的養(yǎng)蟲大網室9個,所有網室全部罩上紗網(紗網是黑龍江省植檢植保站定制),標記對應室內養(yǎng)蟲小網室。
2.2.2 網室接蟲
室內9個小網室羽化高峰期的成蟲每天都用撲蟲網把羽化的成蟲轉移到田間相對應的大網室,每個網室接蟲雌雄各5頭。
2.2.3 產卵量和孵化率調查
第一天接蟲后,每天對網室內所有玉米植株進行調查,查看玉米螟產卵情況,包括卵塊數量、每塊卵塊卵粒數,調查截止時間是連續(xù)3天沒有新產卵塊,先產卵塊全部孵化結束為止。每塊卵塊都做好標記,記錄孵化情況。詳情見表4。
2.2.4 秋季危害率調查
9月22日調查每個網室內玉米植株的被害率,把9個網室內被危害的玉米植株全部剖稈,調查活蟲數和死蟲數,計算出百稈活蟲和死亡率。詳見表5。
3 試驗結果和分析
3.1 幼蟲發(fā)育質量結果分析
各數據方差分析結果見表6,秋季越冬幼蟲的蟲體大小和重量差異較大。A發(fā)育質量好,三次重復平均,20頭幼蟲平均重量0.156g,平均長度2.513cm,300頭幼蟲平均重量0.144g;B發(fā)育質量中等,三次重復平均,20頭幼蟲平均重量0.122g,平均長度2.260cm,300頭幼蟲平均重量0.121g;C發(fā)育質量差,三次重復平均,20頭幼蟲平均重量0.089g,平均長度1.913cm,300頭幼蟲平均重量0.094g。
玉米螟大、中、小平均體重差異顯著,平均長度差異顯著。
3.2 幼蟲鉆蛀時間結果分析
玉米螟幼蟲重新蛀入秸稈的時間,三個標準都在20-24h之間,觀察過程中發(fā)現,發(fā)育質量不等的各組幼蟲放入盆中12h,A組三次重復87.44%的幼蟲重新鉆蛀到玉米秸稈中,B組三次重復86.67%的幼蟲重新鉆蛀到玉米秸稈中,C組三次重復85.00%的幼蟲重新鉆蛀到玉米秸稈中。繼續(xù)觀察,記錄幼蟲全部重新鉆入時間,A組幼蟲重新鉆蛀到玉米秸稈中三次重復平均時間是20.1h,B組幼蟲重新鉆蛀到玉米秸稈中三次重復時間平均是23.3h,C組幼蟲重新鉆蛀到玉米秸稈中三次重復平均時間是23.3h。接蟲的死亡比例分別是:A組幼蟲三次重復平均死亡率0.57%,B組幼蟲三次重復平均死亡率0.90%,C組幼蟲三次重復平均死亡率0.89%。三組幼蟲接蟲死亡率都很低。
玉米螟幼蟲12h內重新鉆蛀莖稈的數量A、B、C各標準差異不顯著;全部鉆蛀莖稈時長,A和B差異顯著,A和C差異顯著,B和C差異不顯著;沒有鉆蛀莖稈的死亡幼蟲的比例A、B、C三個標準差異不顯著。
3.3 幼蟲室內飼養(yǎng)結果分析
室內網室接蟲飼養(yǎng)玉米螟幼蟲羽化時間各組平均始見蛾時間基本一致,A組羽化始見時間是6月12日,B組羽化始見時間是6月11日,C組羽化始見時間是6月12日。各組平均羽化時間長短略有差別,A組三次重復平均羽化時間是37.3天,B組三次重復平均羽化始見時間是38.0天,C組三次重復平均羽化始見時間38.7天。平均羽化出成蟲數量從記錄數據看B組羽化出成蟲略少,三次重復平均羽化成蟲14.3頭,A組三次重復平均羽化成蟲19.7頭,C組三次重復平均羽化成蟲18.3頭。
三個平均的幼蟲室內飼養(yǎng)羽化時長和羽化成蟲數量差異不顯著。
3.4 產卵量和孵化率結果分析
三個平均玉米螟成蟲首次產卵時間和卵期差別不大,A組7月4日首次產卵,三次重復平均產卵時長7.7天,B組7月5日首次產卵,三次重復平均產卵時長8.0天,C組7月3日首次產卵,三次重復平均產卵時長8.3天;產卵量略有差別,單塊卵塊卵粒數差別不大,A組三次重復共產卵塊4塊,總卵粒數103.0粒,平均單塊卵粒數23.8粒,B組三次重復共產卵塊4塊,總卵粒數91.0粒,平均單塊卵粒數22.0粒,C組三次重復共產卵塊6塊,總卵粒數135.0粒,平均單塊卵粒數21.8粒;孵化率差別較大,A組三次重復平均孵化率87.34%,B組三次重復平均孵化率70.35%,C組三次重復平均孵化率66.81%。
方差分析結果:A、B、C三個平均產卵時長、產卵量和孵化率差異不顯著。
3.5 秋季危害率結果分析
玉米植株被害率,A、B、C三個平均值差別不大,網室間差別較大,A3網室和C3網室植株被害率高,分析原因是這兩個網室玉米螟幼蟲存活率高(前期調查A3和C3網室卵塊孵化率不高),幼蟲孵化期受氣候條件影響較大,當時7月3日-20日連續(xù)15t有降雨,這兩個網室通風比較好,相對濕度適宜玉米螟幼蟲存活。
幼蟲死亡率除了A3和C3網室相對蟲量大,有死亡幼蟲外,其他網室沒有死亡幼蟲。
百稈活蟲A3和C3網室分別是36.8頭和32.8頭,其他網室百稈活蟲差別不大,在1.6-3.9頭之間。
方差分析結果:A、B、C三組平均植株被害率、幼蟲死亡率和百桿活蟲差異不顯著。
4 結論
通過試驗驗證,越冬的玉米螟幼蟲如果是老熟幼蟲,盡管蟲體大小和重量上有差異,重新鉆蛀玉米莖稈的時間和化蛹羽化時間及數量上差異不大;蟲體大小不同,重量也不一樣,但是對羽化出的玉米螟成蟲產卵時間、產卵量和卵塊孵化率以及秋季玉米植株被害率、百稈活蟲數等影響不大,玉米螟幼蟲質量因子與危害率沒有相關性。
參考文獻
[1] 張長成.昌江縣玉米螟綠色防控技術的應用[J].農業(yè)科技通訊,2019(11):219-221.
[2] 劉永杰,李衛(wèi)兵,陳夢成.七種殺蟲劑對玉米螟的田間防效比較[J].農業(yè)工程技術,2019(32):29+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