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宇深
(南通大學團委,江蘇南通 226019)
“高校應該培養(yǎng)什么樣的人、如何培養(yǎng)人以及為誰培養(yǎng)人”是高等教育要回答的根本問題。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要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huán)節(jié),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绷⒌聵淙艘蟾咝T谌瞬排囵B(yǎng)過程中需堅持“德育為先”“以生為本”的原則。隨著互聯(lián)網的高速發(fā)展,微公益作為高校培養(yǎng)大學生愛心和奉獻精神的一種新的實踐形式正在興起;其獨特的“德育”功能,使之成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課的有效補充。在大學生群體常態(tài)化開展微公益實踐,有助于高校立德樹人系統(tǒng)工程的實施。
微公益是借助于現代信息技術和網絡技術,通過微媒體發(fā)起、實施、參與,強調微愛之心和微小善舉,旨在化小愛為大愛、化小善為大善的公益模式。微公益?zhèn)鬟f的是“奉獻、友愛、互助、進步”的志愿服務精神,蘊含豐富的道德精神和倫理精神,其精神內核符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要求,是涵養(yǎng)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實踐活動。立德樹人是“立德”與“樹人”二詞的結合,立什么樣的“德”,就會樹什么樣的“人”。我國高等教育是為社會主義培養(yǎng)建設者和接班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理應是高校立德樹人工作所堅持培育和弘揚的道德內核。從這個角度看,微公益與立德樹人的核心思想存在內在統(tǒng)一性。
微公益是志愿服務活動在互聯(lián)網時代的創(chuàng)新發(fā)展,大學生微公益實踐成為高校立德樹人工作的新載體。其一,大學生微公益實踐內容豐富,既有扶貧濟困類的捐獻活動,也包含社區(qū)服務、社會調查、知識傳播、環(huán)境保護等類型的公益實踐活動。透過豐富的活動內容,宣傳的是社會公德,推崇的是大愛情懷,倡導的是奉獻精神。其二,大學生微公益實踐形式靈活多樣,對于參與者的門檻要求較低,在校學生有時間、有精力、也有一定的經濟條件參加微公益實踐。參加微公益實踐是大學生自我道德教育的過程。其三,校園微公益實踐借助網絡平臺發(fā)布信息、組織活動,在網絡上宣傳公益思想、奉獻精神,全方位、立體化營造和諧大愛的校園德育環(huán)境。
“00”后大學生是網絡原住民,習慣通過網絡獲取資訊、了解社會,微公益活動之“微”除了體現公益活動從小處著手之外,也體現出微公益活動通過微博、微信等網絡平臺組織開展。大學生可以較為容易地參加微公益實踐,量力而行奉獻自己的愛心,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內化于心、外化于行,真正做到知行合一。作為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補充及拓展,微公益實踐是大學生促進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思想與行動相統(tǒng)一,將知識轉化為能力、個體融入社會的有效途徑。在大學生中開展微公益實踐,可以讓立德樹人系統(tǒng)工程所立之“德”生動活潑起來,所樹之“人”朝氣蓬勃起來。
首先,大學生微公益實踐需由牽頭部門發(fā)起項目并統(tǒng)籌實施。與傳統(tǒng)的志愿服務活動相比,微公益實踐雖然形式靈活、操作便捷、參與門檻低,但同時也缺失了明確的組織領導體系、健全的管理體系、有力的保障體系和監(jiān)督反饋體系,相應的與思想政治教育緊密掛鉤的效果也就有所減弱。而“立德樹人”是一項持續(xù)性的系統(tǒng)工程,需要統(tǒng)籌謀劃及組織實施。其次,大學生參加微公益實踐要有強有力的過程管理。目前,大學生參加微公益實踐多為自發(fā)的、零散的、隨機的,甚至有些學生為了應付學校考核才參加活動,動機多樣性,讓參加微公益實踐失去應有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意義。
受制于經濟條件、活動范圍、社會經驗等因素,大學生開展的微公益實踐形式還較為單一,多以捐款捐物、垃圾回收、扶助老幼為主,內容還不夠豐富,大量的同質化的活動不斷重復,很難吸引追求新鮮、追求個性化的大學生的持續(xù)關注。目前,大部分微公益實踐項目流于表面,為了吸引人氣而忽視對本質的追求,大大影響了微公益實踐對塑造核心價值觀、傳遞正能量的效果。微公益實踐缺少品牌項目,很難通過品牌效應把大學生凝聚起來。而公益活動品牌的形成,能更好的持續(xù)不斷的吸引大學生參與,助推立德樹人系統(tǒng)工程的實施。
消減大學生參加微公益實踐熱情的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大量虛假信息充斥網絡。近年來,個別公眾事件、公眾人物的不良示范給公益組織的公信力帶來了毀滅性打擊。在信息不對稱、監(jiān)管機制缺乏的情況下,網民更傾向于懷疑信息的真實性。大學生是甄別信息真?zhèn)蔚娜鮿萑后w,他們很難通過更多的渠道來辨別信息的真?zhèn)?,容易跟從于網上的意見領袖。當大學生奉獻出自己并不富裕的資源時,他們更容易擔心被騙。久而久之,大學生會因為懶得去甄別信息的真?zhèn)味x擇不參加微公益活動。網絡負能量地泛濫極大地影響了微公益實踐在立德樹人工作中作用的發(fā)揮。大學生微公益實踐亟需建設專門的有公信力的信息發(fā)布平臺及完善信息監(jiān)管機制。
在“大思政”格局下,立德樹人工作是一項長期的系統(tǒng)工程,高校只有緊扣立德樹人中心任務,形成合力,才能真正實現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微公益實踐作為“立德樹人”的載體,高校黨委必須給予其高度重視。其一,強化組織領導。將公益思想融入學校德育實踐,統(tǒng)籌管理,形成第一課堂理論學習,第二課堂實踐強化,其他部門協(xié)同支持的聯(lián)動機制。其二,規(guī)范過程管理,明確微公益實踐的組織、實施、管理部門,保障參與公益活動的志愿者的權益。其三,爭取社會資源。積極與企業(yè)、公益組織溝通,建立合作機制,加強大學生與微公益實踐優(yōu)質項目之間的對接,最大化的利用公益資源。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指出“加強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注重文化浸潤、感染、熏陶,既要重視顯性教育,也要重視潛移默化的隱性教育,實現入芝蘭之室久而自芳的效果。”高校立德樹人的過程也是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過程。在高校校園內宣傳志愿服務精神,符合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要求。當公益精神、奉獻精神成為大學生流動在血液中的文化基因,他們參加微公益實踐會有更純粹的動機和更持久的熱情。一方面,高校應整合媒體資源,利用網絡大力宣傳志愿服務先進典型,引導大學生見賢思齊。另一方面,利用標語、海報、文創(chuàng)產品等具有沖擊力的媒介,在宿舍區(qū)、教學區(qū)大面積的集中宣傳。另外,還可以征集體現志愿服務精神的歌曲、詩歌、劇作等,用大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營造積極向上充滿公益精神的校園文化。
大學生微公益實踐常態(tài)化開展,需要專業(yè)的微公益運營平臺進行支撐。開發(fā)專門的應用軟件,或者在微信、微博等平臺開設專門的功能,進行微公益活動的日常發(fā)布、宣傳、組織、實施及效果反饋。利用平臺凝聚大學生志愿者,擴大微公益活動影響力。其一,依托專業(yè)平臺,高校可以對微公益實踐進行項目化、品牌化運作,提高微公益活動的質量,創(chuàng)新微公益活動的形式,吸引大學生的關注與參與,擴大微公益實踐的影響力。其二,打造一支高素質的微公益實踐管理團隊,成為微公益活動平臺的管理者、使用者、營運者及分享者。通過自媒體分享他們關注的微公益事件、宣傳微公益理念、分享微公益體驗。其三,加深與校外公益組織的交流合作。通過校內微公益平臺與校外微公益組織對接,整合資源,形成合力,尋求新突破。
微公益實踐常態(tài)化,需要建立及時有效的信息監(jiān)管體系和完備的保障體系。高校在組織大學生參加微公益實踐時,應充分發(fā)揮既有的媒體優(yōu)勢為志愿者提供最真實有效的信息,同時利用自身的管理優(yōu)勢,對虛假信息進行甄別過濾,最大程度的保護大學生志愿者參與實踐的熱情,凈化、優(yōu)化立德樹人大環(huán)境。第一,制定嚴格的微公益信息發(fā)布審批程序。對活動發(fā)起組織、信息發(fā)布者的真實身份進行確認,對每一條微公益信息責任,落實到人。第二,利用大數據,分析篩選適合大學生的微公益項目,個性化向大學生推薦微公益活動,提高大學生參與熱情。第三,完善信息追蹤反饋機制。透明公開微公益活動中捐款捐物的去向,對評論區(qū)的留言或質詢及時回應,并給予正面引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