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媛媛 邱焰 田立 李潔軍 趙青
在美麗的江南,有這樣一個地方,秀美但不失大氣,溫婉卻充滿堅毅,她有著“六朝古都”和“十朝都會”的底蘊,同時新時代的發(fā)展也賦予了她蓬勃的生機;歲月的洗禮和時光的歷練,讓她煥發(fā)出別具一格的魅力,無數(shù)文人雅士為之駐足,絡(luò)繹不絕的中外攝影人前來一睹芳容,記錄下她的樣子,這個地方就是——南京。
如此,一千個攝影人的鏡頭里,有一千個南京。
在兩次獲得世界新聞攝影比賽(荷賽)獎,三次獲國際新聞攝影比賽(華賽)金獎的長江日報高級記者邱焰眼中,芭蕾是既古典又現(xiàn)代的舞蹈,正好契合他心中古韻與時尚兼容的南京。他特邀南京藝術(shù)學院舞蹈學院的學生代宇虹參與了一次快閃拍攝,以景觀為主,舞蹈動作點綴其間,景與舞和諧相伴,用舞者這根紅線,串起南京的故事。
獲得中國攝影金像獎和美國《國家地理》全球攝影大賽圖片故事類一等獎的田立則更愿意“在曾經(jīng)有意義的地方,拍攝今天有意義的事情”,他敏銳地在這其中捕捉到文明的傳承發(fā)展與生命的生生不息。
無論是南京還是這里的人們,甚至南京的攝影文化,對于曾經(jīng)多次獲得中國新聞獎、中國攝影金像獎和世界新聞攝影比賽(荷賽)三等獎的廣東省攝影家協(xié)會主席李潔軍來說,早已耳熟能詳。像拍攝一位“老友”一般,李潔軍鏡頭下對南京見人、見物、見精氣神的人文精神的展現(xiàn),正是紀實攝影的價值所在。
同樣獲得了世界新聞攝影比賽(荷賽)及中國攝影金像獎的深圳晚報高級攝影記者趙青一直在感嘆南京以及南京人的變化。他將鏡頭更多的對向了人群,時尚的年輕女孩、餐桌上的食客、景點里的中外游客以及業(yè)余生活多姿多彩的當?shù)厝恕鞘兄腥巳旱纳顮顟B(tài)恰恰是這座城市幸福指數(shù)的映射。在趙青的照片中我們感受到了那份悠然閑適、怡然自得。
“天鵝”飛抵玄武湖,邱焰 攝
“天鵝”飛抵南京總統(tǒng)府,邱焰 攝
南京藝術(shù)學院舞蹈學院學生代宇虹在浦口火車站舊址展示芭蕾,邱焰 攝
先鋒書店五臺山總店中的舞者,邱焰 攝
舞者在街頭慧園里起舞,邱焰 攝
2010年我曾來過一次南京,當時正值清明節(jié),我去了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參觀。當天,來自海內(nèi)外的數(shù)萬人來到這里憑吊。在那里,我拍攝了近4個小時的照片,記錄了刻有“1937.12.13—1938.1”字樣的十字形標志碑、萬人坑和憑吊的人群等。觸摸這段歷史,心情十分沉重。
時隔9年再次來到南京,經(jīng)歷過災(zāi)難和戰(zhàn)爭的城市在新時代的建設(shè)中煥發(fā)著生機與活力。目睹南京古城墻,仿佛有穿越到了古代,讓人流連忘返;漫步頤和路,走進總統(tǒng)府,猶如置身于1930年代,一股民國風撲面而來。南京如詩如畫,如夢如幻……于是,我構(gòu)思了一個拍攝主題——《足尖上的南京》,通過拍攝一個舞者或者芭蕾舞者在南京地標、打卡地和街頭的快閃來演繹時尚光影的南京,呈現(xiàn)我心目中夢幻、靈動、充滿活力的南京。
—邱焰
同在一個時代,趙青 攝
趙青 攝
報恩寺,田立 攝
莫愁小曲,李潔軍攝
詹園,田立 攝
南京小吃,趙青 攝
高淳,田立 攝
第一次來南京是1987年,當時為一家雜志拍攝南京的全景照片,登上了當時南京地標建筑金陵飯店的樓頂。1980年代的南京,高樓大廈還比較少。
時隔近30年,再次來到南京,這里的樣貌已經(jīng)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一個現(xiàn)代化的、充滿著文化底蘊的新南京呈現(xiàn)在我面前。天氣正值秋高氣爽,整個城市色彩絢麗,也是南京最美的季節(jié)。拍攝這樣一座有著2500多年的建城史,400多年的建都史的“六朝古都”“十朝都會”的新南京,也讓我重新認識了她。
——趙青
金陵刻經(jīng)處,田立 攝
明故宮,田立 攝
南京長江大橋, 李潔軍 攝
莫愁公園,李潔軍 攝
玄武湖,李潔軍 攝
老 門東,田立 攝
南京大學,田立 攝
20多年前來過南京,只在中山陵拍攝了一些景物及前來瞻仰中山先生的人們。今年再次造訪,給我最深的感受是城市的飛躍發(fā)展,這也是長江經(jīng)濟帶的建設(shè)發(fā)展成就,是中國改革開放的發(fā)展標志之一。
城市的文明程度體現(xiàn)在大街小巷的各個角落,每當我的鏡頭對準路人的時候,他們都回饋以微笑和謝意。我想,這是這座古城友善與文明的體現(xiàn)。
這一次的南京之旅,我把拍攝主題落在了文化與古跡上,在真實的、文獻性的實景中,表現(xiàn)鮮活的生命。古今結(jié)合,與時代同步。
——田立
雞鳴寺城墻,田立 攝
中華門,田立 攝
莫愁公園,李潔軍 攝
明孝陵,田立 攝
南京是六朝古都,人文歷史深厚,歷史上從詩賦、書畫、名著、成語,到佛教、戲曲、教育、科技,“書圣”王羲之、“畫圣”顧愷之、“詩仙”李白、“詞帝”李煜、“唐宋八大家”之一王安石,以及當代書畫家林散之、徐悲鴻、劉海粟、傅抱石等無不與南京息息相關(guān)。同時,江蘇攝影也有著非常扎實的創(chuàng)作水準和深厚的文化積淀。作為攝影師,我對于南京,對于南京攝影早已是耳熟能詳、了然于心。
這座經(jīng)歷過政權(quán)的更迭交替、經(jīng)濟的繁榮昌盛、戰(zhàn)亂的摧殘與打擊的城市,在今天愈發(fā)閃耀出迷人的魅力。匆匆兩天的拍攝,新南京和南京人的魅力將我吸引,也讓我的鏡頭不自覺地對向了他們。
——李潔軍
南京手繪地圖
玄武湖,李潔軍 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