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錦
桀驁不馴的黃河咸豐年間在河南蘭陽決口,奪流北徙,改道入海。魯蘇豫皖交界的地方,就留下了一條東西狹長的茫茫故道。退去了往日奔流的喧囂,這里變成了一片恬謐的寧靜。丟下了往日挾裹的泥沙,這里變成了一方肥腴的農田。
滄海變桑田,改變了這里的地形地貌,卻難以改變這方的民俗民風。原本沿河而居的人們,依然保持著那種剛強、堅韌、勤勞、淳樸的特點,在這塊四省交接的土壤上,共同演繹著生命的繁衍生息,演繹著愛情的地老天荒。
黃河之水天上來,天上來水曾經從這里流過,這里物華天寶,這里人杰地靈。當代畫壇實力派青年畫家高永謙,就出生在這塊秀麗的土地上。
高永謙是地地道道的黃河故道人,自小就在故道的沙土堆里滾大,對故道有著非同一般的感情。故道的風雨,故道的云霞,故道的民俗,故道的鄉(xiāng)情,都載入了他生命的流程。故道造就了他健壯的體魄,也孕育了他坦蕩的胸襟和豪爽的性情,他方正的臉上,銘刻著故道人特有的堅定和從容。生長于中醫(yī)世家的他沒有子從父業(yè),濃郁質樸的齊魯文化底蘊滋養(yǎng)著他。黃河文化博大精神浸潤著他。最早吸引他拿起畫筆的,就是故道質樸的鄉(xiāng)土文化和原始的自然風景,大自然成了他的啟蒙之師。他熱愛故道這方水土,更愛這方水土滋養(yǎng)的父老鄉(xiāng)親。
這種情結藏納在他心中揮之不去,成了他用畫筆描繪故道的最初動力。
青蔥歲月,高永謙第一次走出黃河故道,他踏入綠色軍營。四年嚴格緊張的軍旅生涯,培養(yǎng)了他堅強的意志和嚴謹?shù)淖黠L,但畫家夢一直縈繞在他腦海中揮之不去。脫下軍裝后,高永謙回到了夢牽魂繞的故鄉(xiāng),本意想從事專業(yè)然后參加高考,卻被委任為縣國營印刷廠副廠長。繁重的業(yè)務,負責的管理,他一干就是幾年。然而黃河故道的醇厚風,激發(fā)了他的創(chuàng)作熱情,他懷著一顆赤誠的心,帶著一片真摯的情,利用業(yè)余時間去故道寫生采風。堆積如山的速寫稿,奠定了他走向藝術殿堂的堅實基礎。
還是在20世紀80年代初,改革開放的春風把睡醒了的故道梳理得越發(fā)生機盎然,嫵媚動人。高永謙再也按捺不住圓夢的沖動,他用寫實的筆飽蘸濃情,繪出了這塊土地上生發(fā)的一個個鮮活的場景。農家小院的溫馨,河畔春柳的迷蒙,搶收搶種的忙碌,豆棚瓜架的幽靜,油燈下的慈愛,月光里的鐘情,初夏原野的蓬勃,早春枝頭的萌動,深秋場院的豐碩,隆冬屋舍的康寧等等。一幅幅精彩的畫面,再現(xiàn)了故道人家的大千風情。這些嫻靜恰適的田園風光,正是新時代農村生活的縮影。
初出茅廬的高永謙,吸取了古代田園畫派的優(yōu)良傳統(tǒng),以其嫻熟老練的筆法,創(chuàng)作出優(yōu)美的黃河故道風情圖,其作品色彩淡雅,意境深幽,風格恬靜,兼美含蓄。初試即獲成功,在當?shù)禺嫿缫鸷艽蠓错?,顯示了堅實的功力和出色的才情。于是,高永謙作為特殊人才破格選拔到縣專業(yè)創(chuàng)作崗位。有了集中的時間和相對優(yōu)越的條件,高永謙如魚得水,似帆得風,在畫壇上拼搏奮進,縱橫馳騁。
勇于進取是高永謙的天性,他從未停止追尋的腳步,不斷挑戰(zhàn)自己。年近而立之年的他又憑實力考入中國美術學院(原浙江美院)繼續(xù)深造。在名師如云巨擘如林的高等學府,在風光旖旎的西子湖畔,高永謙靠勤奮和穎悟,不斷向更高的藝術境界攀登。這期間,他從黃賓虹、陸儼少等大師身上吸取營養(yǎng),并寫生創(chuàng)作出了許多的山水畫作。他既重筆又重墨,且筆墨精致講究,喜歡骨法用筆,注重線條的剛柔對比,注重點線面的手法力求和諧統(tǒng)一。他的太行山系列作品縱橫馳騁,傳達出崇高而闊遠、雄渾而博大的氣象,名校名師的浸潤熏陶,使高永謙的繪畫水平上了一個新的臺階,并收獲了美術界前輩們的認可。
山水之妙,不在于學,而在于悟。品格志高不在跡而在意,品評不在青綠水墨間,是畫家的學養(yǎng)、品味、思想情感的真情體現(xiàn)。他對山水畫詩意的執(zhí)著追求,讓人品讀出無限的韻味,營造出一種親近自然的空靈境界?!肚锼疅o聲》的靜雅,《云煙秋爽》的迷蒙,《寒江獨釣》的深沉,《行云流水》的暢快,《靈山宿云》的清麗,《幽谷滴翠》的嫵媚,《林泉高致》的雅韻,《銀山月照》的靜謐,《方源凝華》的奇崛,《溪山逢春》的爛漫……每幅作品都是一首內涵豐富的詩,傳遞出高永謙的學養(yǎng)和胸中的清逸。
我羨慕他的京城生活,羨慕他桃李滿天下,羨慕他的畫能與北京榮寶齋合作,羨慕他的畫能掛在山東省政府省長常務會議室。羨慕他敢于舍棄榮華去尋找屬于自己的新生活。能在樸素平凡中發(fā)現(xiàn)美,既需要心態(tài)的平和,更需要感情的深摯,對于心浮氣躁或走馬看花的人是無法想象的。
高永謙常說:“藝無止境,學無止境,我的人生就是不斷向更高境界攀登?!碑嬋缙淙?,話亦如其人。他邁著稚嫩的腳步從黃河故道走出,每走一步都是一個深深的腳印。仁者樂山智者樂水,崇尚山水鐘情田園的高永謙把每次成績都當作新的起點,再次出發(fā)去描繪大好河山。
(圖片由高永謙提供? 編輯/吳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