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國古代,日常生活中的許多人和事都冠上了一個“寒”字。例如稱貧窮的讀書人為“寒士”“寒人”“寒儒”。為什么稱貧窮的讀書人為“寒士”呢?《史記》中有這樣一個典故:范雎,字叔,他很有才華,但也很貧窮,就投奔到魏國中大夫須賈門下。一次他隨須賈出使齊國,回國后卻受毒打幾乎致死,被棄入廁所。他蘇醒后逃到秦國,后當(dāng)上了秦國的宰相。后來須賈出使秦國,范雎故意穿上破舊的衣服來見他。須賈不知道范雎已經(jīng)做了秦國的宰相,以為范雎仍然貧窮,對他說:“范叔一寒如此哉!”接著,便將一件綈(厚綢子)袍送給了范雎。后來,就用“一寒如此”來比喻人貧困潦倒到了極點。
“寒”字有時也用作謙稱。例如“寒門”“寒舍”常作為對自己家的謙稱,“寒荊”是對自己妻子的謙稱。
“寒”也滲透到了古人的日常生活中。例如,古代將御寒的衣物叫“寒衣”“寒具”,家里搗衣服用的石具叫“砧”,“寒砧”則意為“寒風(fēng)中的搗衣聲”,粗劣的飯食叫“寒齋薄飯”等。
由于冬寒,古人見面問候起居的客套話叫“寒暄”,也就是“噓寒問暖”的意思。
實際上,“寒”對我國古代文化的影響還遠(yuǎn)不止于此。比如,害怕叫“心驚膽寒”,灰心叫“心如寒灰”,貧困而簡陋的形態(tài)叫“寒酸”,貧苦小氣叫“寒乞”,貧窮的讀書人叫“寒畯”,丟臉或不體面叫“寒磣”,貧困且社會地位低下叫“寒微”,人剛死不久叫“尸骨未寒”,艱苦的讀書生活叫“寒窗”,清貧的人或門第叫“寒素”,死者可稱“寒骨”……“寒”字對中國古人來說,可謂“刻骨銘心”。
范雎其名
范雎(?-前255年),字叔,魏國芮城(今山西芮城)人,著名政治家、軍事謀略家,秦國宰相,因封地在應(yīng)城,所以又稱為“應(yīng)侯”。
《史記》本傳作范睢,而《韓非子·外儲說》左上有范且(音居),王先慎《韓非子集解》引顧廣圻曰:“范且,范雎也,且、雎同字?!庇职础顿Y治通鑒》周赧王四十五年范睢下胡三省注云:“睢,音雖。”錢大昕《通鑒注辨正》云:“考武梁祠畫像作范且,且與雎同字,宜從且不從目,注讀為雖,失之甚矣?!?/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