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曉鳳
摘 要:陶瓷繪畫和詩詞文化都是歷久彌新的中華瑰寶,源遠流長的時代文化背景賦予它們深刻而厚重的內涵。文章從陶瓷繪畫和詩詞文化的歷史淵源出發(fā),結合它們之間的關系,探討陶瓷繪畫和詩詞在陶瓷藝術中的運用,體會其中韻味。
關鍵詞:陶瓷繪畫;詩詞文化;藝術與文學
陶瓷和詩詞雖是中華文化中的兩個不同領域,但它們所蘊含的豐富、深厚的歷史背景和文化內涵又使它們不謀而合。兩者背后,是來自生活甚至高于生活的審美文化。陶瓷藝術和詩詞文化本質上都是來自人們對現(xiàn)實生活的實踐和思考。經歷時代發(fā)展,它們從最初具有的實用性慢慢轉變?yōu)閷徝佬?,從日常生活過渡到精神世界。“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意境融入陶瓷作品中,為中國藝術世界打開了一扇別具深意的“窗”。
1 陶瓷繪畫與詩詞的歷史淵源
中國陶瓷歷史悠久、源遠流長,隨著時代的發(fā)展,人們對陶瓷的追求從最初重視器物的實用功能到講究器物帶來的精神享受。原始時期的陶器作為實用器物,表面的紋飾多取材于當時的自然環(huán)境,自覺的裝飾性紋飾并不多見,而陶器上的文字資料更是有限,可供考察的文字資料也只有當時滿足記事的載體——陶文。從東漢時期出現(xiàn)了真正意義上的青瓷開始,歷經千年,陶瓷繪畫與文字的裝飾才逐漸成熟起來。
在陶瓷發(fā)展的同時,中國詩歌的發(fā)展也十分活躍,從可記錄下來的那一刻便與繪畫結下了淵源,并且關系十分密切?!霸娭杏挟?,畫中有詩”的現(xiàn)象在陶瓷界屢見不鮮,“題畫詩”的出現(xiàn)更是幫助了詩歌與繪畫在陶瓷創(chuàng)作中的相遇與碰撞。文學與藝術在此相結合,達到了詩畫互補、相得益彰的效果。
2 陶瓷繪畫和詩詞的相互關系
在陶瓷文人畫出現(xiàn)之前,陶瓷裝飾一直是以圖案裝飾為主,唐代長沙窯的發(fā)現(xiàn)開啟了人們探索瓷器上題寫通俗詩句與民間諺語歷史的大門,特別是在磁州窯釉下黑彩瓷上,更是能找到這一鮮明的印證。詩詞真正意義上進入繪畫時代是從清代開始,晚清到民國達到鼎盛。陶瓷創(chuàng)作者根據(jù)陶瓷作品的畫面所需,把詩詞題到畫面上,在增強其藝術特色的同時提高了它的審美意境。
陶瓷繪畫和詩詞的關系,主要體現(xiàn)在取用詩詞題材和詩詞技法營造上。陶瓷藝術創(chuàng)作者采用詩歌題材而畫出“詩意畫”,使畫和詩之間建立起聯(lián)系。圖畫有了詩的輔助,畫面變得更豐富,意境也更加深遠;詩為圖畫詮釋的同時,也提供給了欣賞者直觀的審美對象。很多時候,詩詞所描繪的物象和意境并非直接體現(xiàn),它們具有一定的“空白”,而這些“空白”正好提供給繪畫者更大的想象空間和靈感來源,這時,具有詩意的陶瓷作品便產生了。采用詩詞技法營造的陶瓷藝術作品,主要是利用在陶瓷繪畫作品上題詩而達到的整體藝術效果,這也就是所謂的“題畫詩”。陶瓷創(chuàng)作者在陶瓷上作畫,多是和作者當時所處環(huán)境、所想所思有關,所以“題畫詩”解決了欣賞者在欣賞陶瓷繪畫時的困頓,從而引發(fā)觀賞者的聯(lián)想,達到情感上的共鳴?!霸姇嫛币惑w作為裝飾美的重要組成因素,是陶瓷藝術家長期實踐的結果,陶瓷繪畫和詩詞的結合,為這兩門看似差異甚遠的藝術提供了更大的發(fā)展空間。
3 詩詞在陶瓷繪畫上的表現(xiàn)
詩詞在陶瓷創(chuàng)作上的表現(xiàn)形式多樣,裝飾內容也各不相同。不同的詩詞被運用到瓷瓶、瓷碗、茶具上,形成了獨特的審美風格。湖北省博物館館藏清康熙青花十二月花卉杯是詩詞與陶瓷結合的一組經典作品。十二個杯子分別繪有一年十二個月的不同代表花卉,并且背面各題詩一首。這十二個杯子上的詩句均出自于唐代,與杯身上繪制的不同花卉形成相互呼應的效果。如三月時節(jié)桃花盛開,杯身題有“風花新社燕,時節(jié)舊春濃”;再如六月夏荷盛開,杯上便題“根是泥中玉,心承露下珠”;待到秋收之時,以“千載白衣酒,一生青女香”題于菊花杯之上;寒冬則是以蠟梅最具有代表性,故有詩“素艷雪凝樹,清香風滿枝”。詩文題在這十二個杯子上,與杯身的瓷畫相呼應,點明主旨的同時釋放出一種時令與環(huán)境渾然一體的意境之美。故宮博物院收藏的清乾隆琺瑯彩花卉紋詩句瓶,束頸,溜肩,造型雋秀爾雅。瓶身外壁用琺瑯料繪有蠟梅、月季、水仙、綠竹、山石等,構圖十分活潑。在瓶身肩部空白處題有宋代詩人楊萬里《蠟梅》五言詩句:“夕吹撩寒馥,晨曦透暖光?!毙锌瑫w一氣呵成,與畫面相輔相成。詩句雖未直接提及蠟梅,但是觀賞者通過觀察瓶身精致的花卉畫面,品讀詩句,便仿佛能感受到微微陽光灑在蠟梅上,美好的畫面使人意猶未盡。湖南省博物館館藏的一件青花仕女圖盤,瓷盤上繪有一個妙齡女子,戴著玉環(huán)的手托于腮邊,另一手持扇,倚坐在太湖石旁,石邊上長滿了盛開的牡丹花,與美人面面相對,畫面十分美妙。在牡丹花上瓷盤的留白處題有李白的《清平調》:“若非群玉山頭見,會向瑤臺月下逢?!币馑际?,如此天姿國色的美人,若不是出現(xiàn)在玉山頭,那一定只能出現(xiàn)在瑤臺月下了。這首詩表面上看似在歌頌白牡丹,實際上是將花比人,贊美這位絕世美女,如此的美貌,怕是只有在仙境才能看到了。實際上,以仕女畫為裝飾題材的陶瓷作品并不少見,李清照的仕女題材的詩詞就經常被運用到其中。例如瓷瓶作品《晴照覓句》,瓶身妙齡女郎畫像旁題有一首李清照的詞《如夢令》:“昨夜雨疏風驟,濃睡不消殘酒。試問卷簾人,卻道海棠依舊。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边@首詞曲折委婉,極有層次,形象地刻畫出少女的思春之情。又如粉彩瓷板畫《常記溪亭日暮》,畫上畫著兩名女子在荷花叢中泛舟,一女吹簫,一女斟酒,神態(tài)自若,氣氛頗為美好,她們就這樣流連忘返于其中。瓷板畫上題:“常記溪亭日暮,沉醉不知歸路。興盡晚回舟,誤入藕花深處。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碑嫼驮~交相呼應,形象地表達了李清照怡然自得的少女情懷以及她熱愛自然生活的心境。
瓷枕作為中國古代瓷器造型中較為流行的一種,也常作為瓷畫的載體,畫面多取材于當時人們日常生活小景。宋代詩詞曲在瓷枕上的運用頗多,其中又以磁州窯系瓷枕居多。宋、金兩朝的陶枕、瓷枕題寫的都是當時十分流行的詞牌、曲牌,如《滿庭芳》《朝天子》《普天樂》等。廣州西漢南越王墓博物館收藏的北宋葉形枕上有詩句“在外與人和,人生得己何”。一方面說明了與人和睦是社會上的人際交往準則,一方面卻感嘆人生的無奈,提倡應該保持中庸的處世態(tài)度。天津藝術博物館館藏金代綠釉如意枕,上面題詩《詠菊》:“金鈿小小貼秋叢,開向淵明睡夢中。不似桃園桃共李,榮華一一待春風?!币庠诟嬖V人們功名利祿、榮華富貴都是身外之物,只有追求陶淵明的悠然自得、隱居山下的處世態(tài)度才能得到真正的快樂。河北省博物館館藏元代瓷枕,上題詞《西江月》:“窗外日光彈指,簾前花影頻移。金烏玉兔往來催,積玉金話□。晝夜各分一半,六十明昧三十。其中更有十年癡,都事榮花有幾?”這首詩列舉了很多世上自然現(xiàn)象的例子,也是為了說明人世間的繁華、風光都是稍縱即逝的,還不如當個知世故而不世故、遠離世俗的人。瓷枕上面的詩句大部分與中國哲學思想有極大關系,都意在提示人們應樹立“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處世思想,提倡人生應在自然山水中流連,不斷追求恬淡、悠閑的生活模式,從而獲得人生真諦,實現(xiàn)靈魂超脫。
4 結語
繪畫是造型的藝術,詩詞是語言的藝術,而當陶瓷藝術將繪畫和詩詞結合時,就使造型和語言融為一體,從而具有更強的藝術感染力。詩和畫在陶瓷上的結合不僅提升了陶瓷藝術的高度,更是為它們彼此之間搭造一個再創(chuàng)造的舞臺。在當今時代,我們在理解陶瓷繪畫和詩詞的關系后,更應主動探索陶瓷藝術的審美價值,加以創(chuàng)造,為這門文化的傳承和創(chuàng)新做突破性的貢獻?!?/p>
參考文獻
[1]蕭汀,李建毛.瓷器上的詩文與繪畫[M].長沙:湖南美術出版社,2006.
[2]劉繼才.中國題畫詩發(fā)展史[M].沈陽:遼寧人民出版社,2010.
[3]王筱鳳,彭靜文.陶瓷藝術與詩詞文化[J].中國陶瓷,2006(5):75-76.
[4]王雪.宋金元陶瓷上題寫的詩詞曲研究[D].重慶:西南大學,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