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海燕
我對過年的記憶大多來自小時候的舞龍。
從大年初一開始,我便跟著父親舞龍的隊伍走村串戶。說起舞龍,父親一臉自豪。他告訴我,龍由龍頭、龍身和龍尾構(gòu)成。龍頭用竹條扎成架子,糊上白色的紙,再涂上各種顏色,有嘴、有眼、有胡須,形態(tài)逼真。龍的節(jié)數(shù)以單數(shù)為吉利,多見九節(jié)龍、十一節(jié)龍。
舞龍是有講究的。其一,必須下帖子。將一張寫著“恭喜發(fā)財”的紅色紙送到別人家里,如若接了帖子便接了龍,到時候舞龍的隊伍必定會來到你家。帖子一般都會送達到每家,不論貧富貴賤。其二,有固定的樂器班子,一面鑼、一面鼓、兩個嗩吶、兩個鈸,一共六人,其中嗩吶是主唱。其三,舞龍者必須是從上游舞至下游。
舞龍最有趣。有原地掄舞的,一般是舞左半圈走一小碎步,舞右半圈走一小碎步,龍在原地上下盤旋,左右逶迤,這叫神龍發(fā)威,氣壯山河。只是最辛苦的要數(shù)第一把和最后一把,第一把龍頭最重,舞龍者必須是背闊腰圓者才能勝任。龍尾最輕,龍頭向左時,龍尾除了迎合前面的舞龍者外,還必須碎步快跑到左邊前面讓龍頭咬尾,接著又要快步回到隊伍的最后,從右邊碎步快速跑到龍頭位置。
也有追著紅色的龍珠飛騰跳躍,忽而高聳似飛入云端,忽而低俯如入海破浪。也有手持龍珠的人,指揮舞龍者擺好幾個字,繞場一周后,鑼開鼓響,舞龍者有序地散開,回到自己的位置,又開始掄舞,此時主家必須燃放鞭炮,以示感謝,樂隊各司其職,齊鳴奏樂,一派歡樂祥和。
現(xiàn)在,年味越來越薄,雖然很難再見到舞龍,但根植于內(nèi)心的溫暖卻一直都在。我何其有幸,父親在我童年里留給我的不僅僅是溫暖,更是傳統(tǒng)的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