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麗華
摘 要: 教師在英語教學中應該合理開展德育,奠定學生人格修養(yǎng)、道德品質的基礎,塑造學生正確的價值觀,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文章從英語教學視角出發(fā),對德育工作策略進行具體研究。通過挖掘文本、依托生活、拓展活動,教師能夠引領學生感知、思考英語教材中的德育內容,為學生營造正面、積極、向上的學習氛圍,促進學生健康成長。
關鍵詞:英語教學;德育工作;思想道德教育;教學策略;人格;道德品質
中圖分類號:G621;G623.31 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8-3561(2020)01-0020-02
隨著素質教育的深入推進,德育與英語學科的整合也顯得更加迫切。青少年時期是學生打基礎的時期,也是培養(yǎng)學生良好德行與高尚品格的關鍵時期。教師在英語教學過程中滲透德育,對促進學生健康成長,培養(yǎng)學生良好道德品質有著非常積極的影響。本文以英語教學與德育的整合為內容,對其具體策略進行分析。
一、英語教學與德育融合的意義
德育工作是學校的首要工作,對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思想道德素養(yǎng)有著不可忽視的重要作用。德育不能僅依靠單獨的思想品德課程,其他學科的教師應將其滲透到學科教學中,從不同角度對學生開展德育。例如,將英語教學與德育相融合,可以有效豐富英語課堂教學內容,對推動英語教學改革、優(yōu)化英語教學環(huán)境有著重大意義。
1.德育能夠豐富英語課堂內容
德育在英語教學中的滲透,能夠豐富和完善英語教學內涵,彌補傳統(tǒng)英語教育中缺失的內容,使英語教學結構更加完整。教師從德育視角對英語課程進行講解和分析,能夠更好地強化學生對英語知識的理解,在提高學生英語應用能力的同時,達到塑造學生良好道德品質的目的。
2.德育能夠促進英語教學改革
隨著素質教育的深入推進,英語課程從教學內容到教學形式都需要進一步革新。德育的滲透,能使英語教學形式更加多樣化,教學內容更加新穎。為了更好地開展德育,教師可常常通過情境創(chuàng)設、舞臺表演、對話閱讀等形式展開教學,這能大大改變英語教學單一、枯燥的現(xiàn)狀,促進英語教學效率的提高。
3.德育能夠優(yōu)化英語教學環(huán)境
德育與英語教學的整合,使英語教學環(huán)境得到了優(yōu)化,從整體上提升了學生素養(yǎng),也深化了英語教育內涵,為和諧課堂構建提供了有力支持。學生在和諧、愉悅、積極的氛圍中學習,學習積極性更高,學習效果更好。
二、英語教學與德育的融合策略
教師將英語教學與德育有效融合,不僅可以提高學生學習英語的效率,還可以提升學生的道德素養(yǎng)。當然,在具體實施的時候,教師應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以及英語學科的具體教學內容進行有效融合。下面,針對英語教學與德育的融合策略進行分析。
1.挖掘文本,滲透德育
英語課本中蘊藏著豐富的德育素材,教師要依托教材內容,充分挖掘德育內容,引導學生在英語學習過程中體悟英語知識中蘊含的道理,進而獲得心靈的陶冶與情感的熏陶,促進良好道德情操的培養(yǎng)。
例如,“Don't shout,please”一課的德育素材是遵守乘車規(guī)則。結合這部分德育素材,教師可以從兩方面滲透德育。一是課本中人物的行為:Don't shout on the bus.Don't put the bag on the seat.Offer seats to grandpa and grandma.二是課本中人物的語言:“Please...You're welcome.Thank you.”
教師通過這兩個方面的講解,能讓學生進一步了解西方國家語言交際的特點與文明禮儀,從而引導學生形成講文明、懂禮貌的良好品德。在這個基礎上,教師可以設計“Can you find more good behavior in their words”等問題,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課本中的禮貌用語,并進一步滲透德育思想:Good behavior is not only what to do,but also what to say.(好行為應該體現(xiàn)在一個人的“言行舉止”上。)
2.依托生活,開展德育
英語教學與生活密切相關,教師在英語教學中開展德育工作時,可以從生活入手,搜集德育素材,強化學生對生活的體悟,讓學生感受生活中的美好,進而規(guī)范學生行為習慣,塑造學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對于自己熟悉的生活場景,學生會表現(xiàn)出更高的積極性和學習興趣。結合已有的生活經(jīng)驗,學生能夠自主感知生活中的哲理,懂得一些人生道理,從而不斷促進人格的完善與品德的提高。
例如,在教學“Don't...”這一語法知識的時候,教師為了強化德育與英語知識的聯(lián)系,可以在課前讓學生搜集生活中有關“Don't...”的標語。在課堂上,教師可以讓學生將自己搜集的標語和其他同學分享,并說說每條標語的意思。在這個過程中,學生會認識到生活中處處有英語,通過“請勿觸摸、保持安靜、請勿停車”等標語的學習,知道凡事要懂規(guī)矩,無論是在什么地方都要規(guī)范自己的言行,養(yǎng)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3.拓展活動,深化德育
英語課堂教學時間是有限的,教師在英語教學過程中應該定期組織學生開展課外拓展活動,在拓展互動中滲透德育。要針對某一個具有價值的德育主題,讓學生進行交流討論,引導學生各抒己見,說出自己的想法,從而培養(yǎng)學生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促進學生英語交際能力、邏輯分析能力的提高。
例如,教師可以在臨近母親節(jié)、父親節(jié)的時候,為學生組織拓展活動。教師可以講講西方國家的Mother's Day、Father's Day,播放一些有關這些節(jié)日的短片,讓學生通過教師的講解和視頻的觀看,進一步感受西方國家是如何過母親節(jié)、父親節(jié)的,以培養(yǎng)學生孝敬父母、熱愛家人的美好品德。接著,教師可以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為自己的媽媽或爸爸制作一張英語小卡片,在上面寫上自己想要對媽媽或爸爸說的話,并在母親節(jié)或父親節(jié)那一天送給他們,表達自己對父母的愛。這樣的德育實踐活動,可以鍛煉學生的英語交際能力,也深化德育內涵。
三、結束語
新課程標準明確了德育工作的重要性,并要求各學科教學應該全面滲透德育。德育是素質教育的有機組成部分,英語教學中整合德育內容,可以在發(fā)展學生語言能力的同時,塑造學生正確的價值觀,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質。英語教師要結合學生思維、學習特點與認知規(guī)律,采用科學有效的方法滲透德育,注重通過挖掘文本、依托生活、拓展活動,引領學生感知、思考英語教材中的德育內容,為學生營造積極、向上的學習氛圍,促進學生健康成長。
參考文獻:
[1]程干生.以德育人,以文化人——淺談初中英語教學中的德育滲透[J].內蒙古教育,2019(06).
[2]朱云云.加強高校英語教學德育滲透,拓寬學生素質教育新途徑[J].當代教育實踐與教學研究,2019(02).
[3]馮小清,陳碧欣,林虹.小學英語教材插圖德育滲透分析與研究——以PEP版小學英語教材為例[J].英語廣場,2018(06).
[4]朱蓉藻.隨語入課,實現(xiàn)小學英語教學中德育的自然滲透[J].華夏教師,2017(S1).
[5]王菲.對英語教師利用教材中的德育素材進行德育滲透問題的研究[J].教育探索,2015(02).
[6]韓紅梅.在英語課堂中滲透德育——以“實用英語綜合教程”為例[J].黑龍江生態(tài)工程職業(yè)學院學報,2013(05).
[7]黃旗鋒.此時無聲勝有聲——淺談德育在小學英語教學中的體會[J].科教文匯,2009(03).
[8]李學書,謝利民.中學英語文本雙層解讀模式探究——談德育在英語學科教學中的滲透策略[J].教學月刊,2007(02).
Exploration of Effective Integration of?English Teaching and Moral Education
Li Lihua
(Quanhu Branch, Quanhu Town, Suzhou District, Jiuquan, Gansu Province, Jiuquan 735000, China)
Abstract: Teachers should carry out ethics education reasonably in English teaching, lay the foundation for students' personality and ethical quality, shape students' correct values, and promote students' all-round developmen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nglish teaching, this paper studies the strategies of ethics education. By exploring this paper, relying on life and expanding activities, teachers can guide students to perceive and think about ethics education in English textbooks so as to create a positive and sunshine learning atmosphere for students to promote their healthy growth.
Key words: English teaching; ethics education; ideological and ethical education; teaching strategy; personality; ethical qual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