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興,張行健,趙晶(通訊作者)
(天津大學,天津 300072)
上世紀末至本世紀以來,國際文學與電影領域出現(xiàn)了大量新神話主義奇幻類型的作品,如由文學改編成電影的《魔戒》三部曲、《哈利·波特》等,引起了巨大的反響,這種神話主題的影視作品的視覺奇幻效果、其所傳達的美學意義及其文化價值引起了學界的廣泛關注。2018年底上映的《海王》以其宏大的海洋世界和海底文明場面、絢爛瑰麗的空間構造、流星天馬般的速度呈現(xiàn),將極具神話色彩的超級英雄“海王”等形象呈現(xiàn)在世人面前。
“海王”亞瑟,擁有半人類、半海底人的血統(tǒng)和半神的能力,為了阻止弟弟的野心給海洋與陸地帶來的災難,在海底人類媚拉的陪伴下與弟弟展開斗爭,保護了世間的和平并成長為真正的海王。
“海王”的英雄故事充滿了神話色彩,故事中僅僅是搬來了古希臘傳統(tǒng)神話海神波塞冬及其武器三叉戟的神話原型①,手持三叉戟的海神波塞冬被稱作“大地的搖撼者”,他是克羅諾斯和瑞亞之子,眾神之王宙斯和冥神哈得斯的兄弟,為奧林匹斯神系中的宇宙三大主宰之一,形象是一個手執(zhí)三叉戟、血氣方剛的男子。一般認為,三叉戟、海豚和金槍魚是其表征。羅馬人把他作為海神和尼普頓相混同。影片中亞瑟等角色的超能力表現(xiàn)、海底世界的景況、幻化兇猛的海底生物、科技感十足的海底交通工具、未來感十足的武器,等等,都是基于神話的重述后的新神話主義綜合體現(xiàn)。因為“新神話主義以電腦技術為基礎,以幻想為特征,以傳統(tǒng)幻想作品為摹本,以商業(yè)利益和精神消費為目的”②,在此,科技成為了新神話主義作品生產的手段,正是這些科技手段促成了海王神話中的奇幻美學的呈現(xiàn)。
美國神話學家理查德·蔡斯認為:“神話就是藝術,并且應當作為藝術來加以研究。神話之所以是一種認識方式、一種思想體系、一種生活方式,僅僅因為藝術也是如此?!雹劭茖W試圖在自己所繪制的世界圖式基礎上建立起新的哲學體系,科學也力圖將作為藝術及詩意表征的神話思維一掃而盡。
圖1 古跡的實拍與數(shù)字技術的結合
圖2 海嘯與實拍的場景
圖3 亞特蘭蒂斯與澤貝爾的坐騎
圖4 維科的雙髻鯊
充滿歷史印記的海底古城,各式各樣的深海怪獸,冷兵器與高科技武器的相交匯,奇瑰絢爛的海洋奇景,匯成了《海王》最大的看點,它的特效可謂是絢麗奪目,很多的宏偉場面和刺激的打斗更是讓人血脈僨張?!逗M酢芬韵冗M的數(shù)字技術結合實拍進行場景制作,使其更具有歷史感和神話色彩,充分地表現(xiàn)出新神話主義中重述神話的精髓所在。(圖1)
說到海底世界場景的宏偉與絢麗,就不得不提到《海王》亞瑟帶著喝醉酒的父親沿著山路向家開車駛去這一幕時海嘯襲來的氣勢磅礴,在影片中,這一橋段便是海王從陸地進入海底世界與奧姆王抗衡的契機與過渡劇情。這一幕開始時鏡頭給到父子二人,隨后亞瑟轉頭向窗外望去,鏡頭向亞瑟的面部拉近,下一鏡便是全景,海面上巨大的海嘯撲面而來,這時亞瑟父子二人的車輛只是畫幅中的一個小點,遠處的海浪更是布滿了煙塵與水汽,讓海嘯變得更加朦朧虛幻,這一幕利用強大的流體數(shù)字計算,完美地體現(xiàn)了場景的主次關系、濃淡關系、虛實關系。值得一提的是《海王》中亞瑟開車受到海嘯襲擊的這一幕的派生也同樣運用到了實拍與CG的結合,使得場面更加真實宏偉。(圖2)
《海王》里充滿新神話主義奇異景觀的海底世界也是異常絢麗多彩。例如影片中亞特蘭蒂斯人可以在水下快速地穿行,更有意思的是他們的坐騎,亞特蘭蒂斯的七大帝國每個帝國都擁有著自己獨特的坐騎,例如說亞特蘭蒂斯人的大白鯊、澤貝爾的海馬戰(zhàn)騎(圖3)。在坐騎的形象設計上不難看到北歐神話的影子,各式各樣的水中怪獸,場景背后巨大無比的戰(zhàn)神雕像,兩軍對陣的雄偉氣魄與莊嚴平均的構圖無不流露出重述后的新神話主義文化痕跡。當然主要角色的坐騎設計更顯得霸氣炫酷讓觀眾大呼過癮,首先是亞瑟的人生導師,教誨海王戰(zhàn)斗的維科,他的坐騎就像是一頭黝黑的錘頭鯊,又稱雙髻鯊,全副武裝看上去敦厚無比,從遠處看就猶如是一艘潛艇(圖4)。相比較維科的坐騎,海王的弟弟奧姆王的坐騎顯得更兇猛可怕,像是一條滄龍(圖5)。當然和主角海王的坐騎相比,就顯得遜色了許多,海王的坐騎正是北歐神話中守護了波塞冬雕像手中的三叉戟千年的深海巨獸克拉肯。
影片中的深海巨獸克拉肯體型巨大,可以輕而易舉地破壞掉一艘遠洋郵輪。在北歐神話中,該怪物體長155米、體重330噸(克拉肯,挪威語:Kraken),是游離于挪威和冰島近海的巨型海怪④。挪威海怪巨大的身軀和令人畏懼的外表使它們常常出現(xiàn)在小說作品中,同時也在多部影視劇作中登場,例如《加勒比海盜2》中Davy Jones 的“寵物”、《諸神之戰(zhàn)》中哈迪斯的手下、《海賊王》中去往人魚島漩渦中的海怪(圖6)?!逗M酢穼⑵渚薮蟮臑踬\形象改進成為上半身擁有半人形雙臂,下至前半部分是像是一只巨大螃蟹的利鉗,而后半身是一只巨大章魚的觸手,無論從視覺效果還是劇情的推進上都起到積極的作用,由此也可以看出《海王》以傳統(tǒng)的神話傳說、神話故事為基礎進行了外在形象和內在劇情上的編制,不斷修改推進,才產生了我們如今看到的效果。
無論是絢麗多彩的海底世界,還是形象各異的海底生物,影片的視覺形態(tài)設計上始終體現(xiàn)一個“奇”字。海底布滿珊瑚海藻的奇特環(huán)境,飽和度極強的動植物,光影與劇情上巧妙的搭配,稱得上“奇妙”;對傳統(tǒng)神話的改編與創(chuàng)造和海底英雄亞瑟的形象塑造,最終形成新的神話故事,創(chuàng)造了新的“傳奇”,《海王》獨到的一面,讓觀眾感到“驚奇”。
好萊塢視效制作界曾有一條鐵規(guī);“永遠別碰動物和水”,《海王》卻打破禁律將兩者合二為一,為觀眾呈現(xiàn)出夢幻般的場面?!逗M酢返摹盎谩钡囊曅?,首推影片中美輪美奐的人物、動物的毛發(fā)在海底隨著水流飄動的特效,這部影片的水下毛發(fā)制作可以說是這部影片特效上最大的亮點,亞瑟在影片中大多數(shù)時間都是披頭散發(fā)的,加上女主人公媚拉也擁有一頭美麗動人的紅色長發(fā),頭發(fā)在水下輕柔漂浮的輕盈質感,讓觀眾們記憶猶新。拍攝時,演員的頭發(fā)是梳起來的,所有的頭發(fā)飄動以及胡子的飄動都是利用后期CG技術制作而成的(圖7)。對數(shù)字技術而言,水下毛發(fā)的CG無疑是制作難度最大的,這種毛發(fā)在水下隨著海浪飄動的魔幻般的動態(tài)韻律不僅僅給觀眾帶來視覺上的真實之感,更是突出了正面角色迥異于一般海底人類的身份及其張揚奮發(fā)的精神主旨。
《海王》的幻還體現(xiàn)在帶有魔幻色彩的場景——被海水所淹沒的古國亞特蘭蒂斯。亞特蘭蒂斯,最早描述出現(xiàn)于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的著作《對話錄》里,書中稱其在公元前一萬多年的一場史前大洪水中被吞沒毀滅了。1968年,在巴哈馬群島的比米尼島附近的海底,幾名潛水員發(fā)現(xiàn)了一條巨石鋪設的大道,以及用長方形和多邊形的平面石頭切成的石柱。場景是影視作品的第二臺詞,《海王》里的海底世界還原了這個昔日輝煌帝國的原貌,當奧姆和媚拉的父親帶著各自的軍隊私下交談時,背后是昔日亞特蘭蒂斯王國七大國王的高大雕塑,周圍有幾波魚群游過,地底上的海草隨著海水浮動,太陽光經過海面的折射變得微弱使得場景中的一切人物與事物都忽隱忽現(xiàn),如此一來這組鏡頭不僅交代了往日大統(tǒng)一時代亞特蘭蒂斯的強大和偉大,更是以極具魔幻色彩的鏡頭語言讓觀眾仿佛身臨其境。
圖5 奧姆王的滄龍
圖6 深海巨獸克拉肯
圖7 海王頭發(fā)的拍攝與其在海里飄動的特效制作
在戰(zhàn)斗場面的處理上,《海王》的細節(jié)處理可謂是“變幻”莫測,第一方面是戰(zhàn)斗中人物的動作與鏡頭視效的配合,《海王》中第一場重點的動作戲便是亞瑟母親在家中遭受海地人部隊圍追堵截的打戲,鏡頭大部分采用了一鏡到底的手法,通過各種變化多端的拉伸與轉動,使得這場在狹小的室內的動作戲得到了無限的延伸空間,每次人物與人物的遮擋或者是人物被擊倒飛出畫面都是為下一步動作做的鋪墊,雖然觀眾看不到畫外演員的動作,但是在鏡頭銜接上不但不突兀,反而會讓觀眾有充足的想象空間?!逗M酢分凶钪仡^的一場戰(zhàn)斗無疑是亞特蘭蒂斯人的七大國之一的西伯利安人與奧姆王和他的海溝軍隊的海底決戰(zhàn),西伯利安人騎著他們的海馬坐騎與海溝族殊死搏斗,雙方都展現(xiàn)了自己強悍的實力,場面異常宏大,尤其是兩軍對戰(zhàn)的大遠景場面令人想起當年《魔戒》中正邪兩派的史詩級對戰(zhàn)。
在海王被媚拉帶入海底世界時,他們乘坐的是一艘小型的海底快艇,其形狀既參照了深海魚的形體,并且賦予了它一個極具科技感的金屬外殼以及未來感十足的“魚鰭”,使得其在深海中穿梭更具有速度和鏡頭沖擊力。有一橋段,媚拉與海王乘坐著這艘小型快艇躲避奧姆王部下的追殺,這艘快艇身形小巧且行動靈活,在滿是礁石廢墟的深海里穿梭自如,因為與奧姆王部下身形巨大笨重的潛艇相比較,這艘小快艇讓整個畫面更加靈動,在視覺沖擊上可以讓觀眾得到滿足。
《海王》這部巨作摒棄了一般意義上的神話主題,對古老的神話進行了重述,并且將故事轉場到海底世界,從而開辟了超級英雄主題電影的新篇章?!逗M酢返目苹眉由裨挼钠婊妹缹W喻示著一直相互批判的神話與科學,卻奇跡般在電影領域中和解,并開拓了人類的想象空間??苹梦膶W和影視作品相互融合所具有的文化創(chuàng)造力就會持續(xù)發(fā)展。
注釋:
①江峰.大地的搖撼者——波塞冬[J].海洋世界,1996(05).
②謝迪南.當新神話主義成為浪潮[N].中國圖書商報,2004-10-8.
③〔英〕約翰·維克雷,編.神話與文學[M].潘國慶,等譯.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5.
④360百科.克拉肯[DB/OL].https://baike.so.com/doc/1738195-18376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