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風
我想,開始的時候,她自己也不知道后來會走得那樣遠。就像嫘祖,偶然走到樹下,偶然看見閃閃發(fā)光的繭,她驚奇地伸手摘下那枚潔白如雪,凝練如蕾的橢圓形,然后拉開它,伸展它,才發(fā)現(xiàn)那是一縷長得說也說不完的故事。她并不知道自己已經扯出了一種叫“絲”的東西,她更不知道整個族人將因而產生一部絲的文化,并且因而會踏出一條繞過半個地球的“絲路”,她哪里知道那樣輕柔細微的一纖,竟能堅韌得足以綰住一部歷史。
又如另一個不知名的先民,在一個露水猶濕的清晨來到黃河邊。聽見水鳥婉轉和鳴,一時興起,便跟著學叫一聲:“關——關——”
水鳥傻傻地應了一聲,他頑皮地再學一聲。忽然,他發(fā)現(xiàn)那“關”字是多么圓柔婉艷。
“關關?!彼f。
“關關雎鳩。”他說,忽然,他知道那是一個好句子。
“關關雎鳩?!彼^續(xù)念,而水鳥在沙洲上,沙洲在河上,并且由于春草萋萋,看來輕而蓬松,仿佛隨時都會順流漂走。
洲上半隱半現(xiàn)的水鳥,以及一個看見這一切的又歡喜又悲切的自己。他覺得有話沖到嘴邊,就照直說了出來:“關關雎鳩——在河之洲?!彼⒉恢滥蔷褪窃?,他只想把春天早晨聽到看到地說出來罷了。
初識碧華,只知她是詩人羅青的妻子。后來在1982年我為泰北難民籌款,辦了“作家小手藝義賣”,她拿出一些精致的刺繡首飾,才真正把大家嚇了一跳。
1986年再次展出,作品更見豐美,最近她把心得和作品結成集子,歆羨之余,很愿意為她“仗美執(zhí)言”。
碧華和絲線的因緣其實也很偶然。那年,她母親出國,留一盒絲線給她,那大概是她第一次驚艷吧?中國人的色彩表現(xiàn)最早可見于彩陶,至于文字方面的記載,則見于《尚書》:
“以五采彰施于五色的,作服,汝明。”可見早期的色彩是和絲線連在一起的,彩色絲線的絢麗艷澤足以用來調劑單色的布,進而可以區(qū)別官階軍種,算得上是源遠流長了,碧華愛上的那盒絲線,碧華拿起針來,描摹之際,竟不知不覺便做出類似香包的小手藝,香包其實正是遠古時代農耕社會初夏時日的好心情,新嫁的女子,在第二年端午節(jié),照例要做些香包分送族人,特別是小孩子,往往可以像“佩六國相印”般帶著嬸嬸、嫂嫂、姊姊等人的不同香包。名為辟邪,其實自有手藝高下巧拙的比較,碧華初試手藝時,心情亦如新嫁娘吧?
我看碧華作品的心情,也如端午節(jié)小兒伸手討新嫁娘的香包,掛在身上,無限喜悅。
如果碧華一開始就訂好計劃,打出旗號,擬定十年工作進度表,要把自己塑造成一位“現(xiàn)代化刺繡首飾制作人”,當然也沒有什么不好。但我更喜歡她目前的程序,是不知不識間拈起一根屬于母親的絲線——然后再拈起另一根。色與色相授,神與形相接。她在不能自持的情況下,一步步陷入困惑和奮揚,作品在夢中涌現(xiàn),在冥思中成長,復在靜定中一針一縷地完成。
我為碧華喜,但更為可以產生碧華的社會喜,為藝術上英雄四起開疆拓土的鷹揚時代喜,為傳統(tǒng)可揳入現(xiàn)代喜,更為自己可以看到好東西的權利竊喜。
我想,開始的時候,她自己也不知道后來會走得那樣遠。就像嫘祖,偶然走到樹下,偶然看見閃閃發(fā)光的繭,她驚奇地伸手摘下那枚潔白如雪,凝練如蕾的橢圓形,然后拉開它,伸展它,才發(fā)現(xiàn)那是一縷長得說也說不完的故事。她并不知道自己已經扯出了一種叫“絲”的東西,她更不知道整個族人將因而產生一部絲的文化,并且因而會踏出一條繞過半個地球的“絲路”,她哪里知道那樣輕柔細微的一纖,竟能堅韌得足以綰住一部歷史。
又如另一個不知名的先民,在一個露水猶濕的清晨來到黃河邊。聽見水鳥婉轉和鳴,一時興起,便跟著學叫一聲:“關——關——”
水鳥傻傻地應了一聲,他頑皮地再學一聲。忽然,他發(fā)現(xiàn)那“關”字是多么圓柔婉艷。
“關關?!彼f。
“關關雎鳩?!彼f,忽然,他知道那是一個好句子。
“關關雎鳩?!彼^續(xù)念,而水鳥在沙洲上,沙洲在河上,并且由于春草萋萋,看來輕而蓬松,仿佛隨時都會順流漂走。
洲上半隱半現(xiàn)的水鳥,以及一個看見這一切的又歡喜又悲切的自己。他覺得有話沖到嘴邊,就照直說了出來:“關關雎鳩——在河之洲?!彼⒉恢滥蔷褪窃姡幌氚汛禾煸绯柯牭娇吹降卣f出來罷了。
初識碧華,只知她是詩人羅青的妻子。后來在1982年我為泰北難民籌款,辦了“作家小手藝義賣”,她拿出一些精致的刺繡首飾,才真正把大家嚇了一跳。
1986年再次展出,作品更見豐美,最近她把心得和作品結成集子,歆羨之余,很愿意為她“仗美執(zhí)言”。
碧華和絲線的因緣其實也很偶然。那年,她母親出國,留一盒絲線給她,那大概是她第一次驚艷吧?中國人的色彩表現(xiàn)最早可見于彩陶,至于文字方面的記載,則見于《尚書》:
“以五采彰施于五色的,作服,汝明?!笨梢娫缙诘纳适呛徒z線連在一起的,彩色絲線的絢麗艷澤足以用來調劑單色的布,進而可以區(qū)別官階軍種,算得上是源遠流長了,碧華愛上的那盒絲線,碧華拿起針來,描摹之際,竟不知不覺便做出類似香包的小手藝,香包其實正是遠古時代農耕社會初夏時日的好心情,新嫁的女子,在第二年端午節(jié),照例要做些香包分送族人,特別是小孩子,往往可以像“佩六國相印”般帶著嬸嬸、嫂嫂、姊姊等人的不同香包。名為辟邪,其實自有手藝高下巧拙的比較,碧華初試手藝時,心情亦如新嫁娘吧?
我看碧華作品的心情,也如端午節(jié)小兒伸手討新嫁娘的香包,掛在身上,無限喜悅。
如果碧華一開始就訂好計劃,打出旗號,擬定十年工作進度表,要把自己塑造成一位“現(xiàn)代化刺繡首飾制作人”,當然也沒有什么不好。但我更喜歡她目前的程序,是不知不識間拈起一根屬于母親的絲線——然后再拈起另一根。色與色相授,神與形相接。她在不能自持的情況下,一步步陷入困惑和奮揚,作品在夢中涌現(xiàn),在冥思中成長,復在靜定中一針一縷地完成。
我為碧華喜,但更為可以產生碧華的社會喜,為藝術上英雄四起開疆拓土的鷹揚時代喜,為傳統(tǒng)可揳入現(xiàn)代喜,更為自己可以看到好東西的權利竊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