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艷麗
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九八九醫(yī)院燒傷科 平頂山 467000
切削痂手術去除壞死組織為臨床治療大面積燒傷的重要措施,可對未受損的正常組織予以保留,確保愈合后創(chuàng)面外觀接近正常組織[1]。切削痂手術后需立即覆蓋創(chuàng)面,但大面積燒傷患者自體皮源較少,故應在較少應用自體皮的前提下有效覆蓋創(chuàng)面,減少瘢痕增生[2]。選取2016-10—2018-04間在我院接受治療的36例大面積燒傷患者,對其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以探討Meek植皮技術的效果。
1.1一般資料本組72例患者,認知功能正常,燒傷總面積為10%~30% TBSA,燒傷至治療時間≤48 h。排除合并嚴重凝血功能障礙及糖尿病等不利于創(chuàng)面愈合的疾病?;颊呔炇鹬橥鈺?。根據(jù)不同治療方案分為2組,各36例。對照組:男22例,女14例;年齡21~46歲,平均33.08歲。觀察組:男24例,女12例;年齡20~49歲,平均32.96歲。2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有可比性。
1.2方法2組患者入院后均常規(guī)給予補液、抗感染治療。傷后1周左右,在患者生命體征穩(wěn)定情況下實施切痂術,切削痂面積以20%~40%TBSA為宜。對照組采取微粒皮移植術:在未燒傷的頭或胸腹部皮膚較好部位切取0.2~0.3 mm厚的皮片,剪碎制為微粒(體積<1 mm3),轉(zhuǎn)移至同種或異種皮真皮側(cè),依據(jù)創(chuàng)面面積進行移植,以抗菌紗布包扎。觀察組采取Meek植皮技術:在未燒傷的供皮區(qū)切取自體皮片,厚度 0.1~0.3 mm,面積為4.2 cm×4.2 cm。真皮面貼在專用軟木盤上鋪平展開,應用Meek植皮機垂直切割成3 mm×3 mm微型皮片。將專用膠水噴涂在微型皮片的表皮面,展開后粘貼于聚酰胺薄紗上,用生理鹽水浸濕后,移植在新鮮創(chuàng)面上。皮片拓展比為1∶4或1∶ 6。將預制的浸有慶大霉素溶液的網(wǎng)眼紗布覆蓋其上,適當加壓包扎。術后如無明顯滲出,可在第7天更換敷料。對面積<15 cm×15 cm并有殘余皮島的創(chuàng)面,可將碳纖維敷料直接貼敷其上。酌情定期更換敷料至創(chuàng)面愈合。
1.3觀察指標(1)肉芽生長時間、創(chuàng)面愈合時間、換藥次數(shù)。(2)依據(jù)VAS量表評估疼痛程度,共10分,分值越高疼痛感越強[3]。(3)術后1周及2周植皮成活率。植皮成活率=植皮區(qū)域愈合面積/植皮區(qū)域面積×100%。
2.1肉芽生長時間等指標觀察組肉芽生長時間、創(chuàng)面愈合時間、換藥次數(shù)及VAS分值均少(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植皮成活率術后1周及2周觀察組植皮成活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1 2組肉芽生長時間等指標比較次)
表2 2組植皮成活率比較
由于大面積燒傷創(chuàng)面壞死組織較多,為細菌繁殖提供良好場所,故患者常因全身性感染而死亡。因此應及時去除壞死組織、覆蓋創(chuàng)面,構成避免微生物侵襲的屏障并吸收創(chuàng)面滲液,為創(chuàng)面愈合提供良好的環(huán)境[4]。自體皮為最理想創(chuàng)面覆蓋物,但大面積燒傷患者自體皮來源較少,因此如何采取有限自體皮源最大程度修復創(chuàng)面成為研究熱點。
Meek植皮技術較成熟,操作簡單。術中微型皮片均是等距離排放,且創(chuàng)面愈合后所形成瘢痕牽拉力可互相抵消,故瘢痕較平整,美觀效果相對較好。相關資料[5]表明,微粒皮植皮術中所應用皮片均不足1 mm×1 mm,故術后極易被創(chuàng)面細菌所侵蝕,致使植皮成活率相對較低。而Meek植皮技術應用微型皮片面積為3 mm×3 mm,可有效避免微粒皮植皮術的不足,最大程度保證植皮效果。我們的資料亦顯示,應用Meek植皮技術患者的肉芽生長時間、疼痛程度、換藥次數(shù)、創(chuàng)面愈合時間等指標及術后1周及2周的植皮成活率均優(yōu)于微粒皮植皮術的患者。其主要原因為:(1)采取0.1~0.3 mm厚皮片,易于在創(chuàng)面上成活、生長,可增大皮片覆蓋面積。聚酰胺薄紗具備透氣及保濕等特性,便于皮下引流、預防感染,提高植皮存活率。(2)采取機械化操作,皮片制備效率較高,可縮短手術時間并減輕醫(yī)務人員工作負擔。(3)皮片拓展比例較微粒皮移植術高,利于植皮存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