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肖光明
中國戲曲歷史悠久, 劇種繁多, 表演形式豐富多彩。 然而在中小學普遍存在沒人看戲曲節(jié)目、沒人聽戲曲音樂的局面, 究其原因, 是因為學生對我國的傳統(tǒng)戲曲文化知之甚少, 不了解, 不懂戲, 看不懂那“一招一式” 是什么意思, 聽不懂“咿咿呀呀” 唱的是什么, 不明白“黑臉、 紅臉、花臉” 分別代表什么, 更談不上喜歡戲了。 這使得目前戲曲觀眾群嚴重老化, 戲曲的傳承也面臨著斷層的危險。 戲曲要真正得到傳承, 必須立足于中小學音樂課堂, 解決好以下幾個問題, 培養(yǎng)出優(yōu)秀的青少年戲曲觀眾群。
教材是教學的根本。 中國戲曲劇種繁多, 每個劇種的曲目也很多, 而戲曲教學的內(nèi)容教科書上卻很少, 離國家倡導的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傳承的要求相去甚遠。這就要求音樂教師要適時補充戲曲教學內(nèi)容。 備課時, 教師要花大量的時間和精力上網(wǎng)查找資料。按《基礎(chǔ)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 規(guī)定, 實行國家、 地方、 學校三級課程管理, 除國家課程外,地方和學校自主開發(fā)的課程應占有一定的比例。 地方和學校應結(jié)合當?shù)厝宋牡乩憝h(huán)境和民族文化傳統(tǒng), 開發(fā)具有地區(qū)、 民族和學校特色的音樂課程資源。 因此,我覺得有條件的地區(qū)或?qū)W校, 可以開設(shè)戲曲校本課程, 組建戲曲教材研發(fā)團隊, 根據(jù)教師的專業(yè)特點、 學生的年齡特征和地方戲曲的特色, 分學段、 分年級編寫出戲曲教學系列校本教材, 然后進行應用、 推廣, 達到資源共享的目的, 實現(xiàn)“一校一品” 或“一段一品” 的格局。
除教材外, 課程資源還包括教學用書、 音頻、 視頻、 圖片、課件等資料。 不論采用哪個版本的教科書, 與之為輔的課程資源都是比較齊全的。 而教科書之外的戲曲教學內(nèi)容, 要靠音樂教師去開發(fā)。教師要開發(fā)一些學生喜歡的盡可能高質(zhì)量的音頻、 視頻資料, 拓寬學生接觸戲曲藝術(shù)的渠道。
中小學戲曲課堂要選擇什么樣的劇種、 劇目? 我認為, 首先應該考慮全國性的劇種, 選擇大家耳熟能詳?shù)拿麆 ?名曲。 中國戲曲有名的劇種很多,在全國影響比較大的戲曲有“中國戲曲之母”“百戲之祖” 昆曲, 有被稱為中國國粹、 東方“歌劇” 的中國戲曲三鼎甲“狀元” 京劇, 有中國戲曲三鼎甲“榜眼” 、 我國最大的地方劇種豫劇, 有中國戲曲三鼎甲“探花” 越劇, 有列入“中國五大戲曲劇種” 的黃梅戲、 評劇等。 其次是地方劇種, 如湖南花鼓戲、 湘劇, 河北梆子, 四川川劇, 山西晉劇, 山東呂劇, 上海滬劇, 廣東粵劇等。
不是所有的戲曲唱段都適于中小學生學習, 有的曲目太大、太難, 學生接受不了, 容易失去學習興趣。 我們應該選擇中小學生感興趣的、 容易理解和掌握的、名角演唱的名段給孩子們學習, 如京劇《小放?!?《報燈名》 《賣水》等, 昆曲《斷橋》 《游園驚夢》等,越劇《游園》 《十八相送》 等, 豫劇《誰說女子不如男》 《穆桂英掛帥》 等, 黃梅戲《誰料皇榜中狀元》《對花》 等, 花鼓戲《瓜子紅》《劉大娘笑呵呵》 等, 湘劇《搶傘》《數(shù)菩薩》 等。
以湖南為例, 列入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名錄的傳統(tǒng)戲劇有:瀘溪的高腔、 衡陽的祁劇、 岳陽的巴陵戲、 澧縣的荊河戲、 溆浦的目連戲、 新晃的儺戲、 邵陽的木偶戲、 張家界的陽戲等。
教學有法, 但無定法。 通過探索、 研究, 我認為“看、 聊、唱、 演、 品” 戲曲教學五環(huán)節(jié)教學模式值得應用和推廣。
看戲。課堂上讓孩子們觀看視頻, 了解劇情, 激發(fā)學習欲望。如: 觀看京劇《紅娘》, 了解張生和崔鶯鶯的故事; 觀看京劇《定軍山》 了解“這一封書信來得巧”的故事背景等。
聊戲。用談話、 交流、 討論等方式, 讓孩子們了解戲曲相關(guān)知識。 如戲曲的起源、 歷史和發(fā)展, 戲曲的唱腔、 流派、 伴奏樂器, 戲曲的綜合性、 程式性、 虛擬性特點, 京劇四功“唱、 念、做、 打” , 京劇四大行當“生、旦、 凈、 丑”, 各劇種的代表性表演藝術(shù)家, 如京劇四大名旦、 京劇四大須生、 昆曲泰斗余振飛、豫劇名家常香玉、 越劇十姐妹、評劇家新鳳霞等。 聊戲曲常識,如戲曲中的“五箱一桌” 和“一桌二椅”, 戲樓又稱戲臺, 戲曲中的道具和簡單布景統(tǒng)稱“砌末”,戲曲的服裝、 化妝等等。
唱戲。讓孩子們感受戲曲的韻味, 提升戲曲審美。 如欣賞京劇《定軍山》 時, 可以讓孩子們學唱“這一封書信來得巧, 天助黃忠成功勞”, 體會老生唱腔的韻味; 欣賞京劇《蘇三起解》, 可以讓孩子學唱“蘇三離了洪洞縣,將身來在大街前”, 體會青衣唱腔的發(fā)聲特點; 欣賞《都有一顆紅亮的心》, 可以讓孩子們學唱“我家的表叔數(shù)不清, 沒有大事不登門”; 欣賞《貴妃醉酒》, 讓孩子學唱“海島冰輪初轉(zhuǎn)騰”, 體會花旦唱腔的特點, 體會“湖廣音中州韻” 的含義, 學會尖團字和上口字的發(fā)音方法; 欣賞越劇《紅樓夢》, 讓孩子們學唱“天上掉下個林妹妹, 似一朵青云剛出岫”,學習越劇的唱腔等等。
演戲。讓孩子們體驗戲曲身段, 滿足表現(xiàn)欲。 如扮演蘇三,帶著枷鎖, 手放胸前, 踏著小碎步, 捻著蘭花指, 楚楚可憐的樣子; 模仿紅娘叫張生隱藏在棋盤之下, 紅娘用蘭花指和按掌的動作表演張先生, 你要老老實實聽我的號(哇) 令, 張生用作揖和提襟的動作表演“得令”; 模仿黃忠的身段, 用左手食指指著夏侯淵送來的書信, 表演“這一封書信來得巧”, 用左手在上雙手抱拳, 祈求老天幫助黃忠順利奪取定軍山表演“天助黃忠成功勞”等等。
品戲。讓孩子們發(fā)現(xiàn)戲曲學習的規(guī)律, 拓寬學習視野。 品戲可以從了解戲曲的劇種、 劇名、劇情入手, 再進一步學習戲曲語言、 唱腔、 身段等。 品味戲曲表演中的關(guān)門、 推窗、 上馬、 登舟、上樓等程式性動作, “三五步行天下, 六七人百萬雄兵” “頃刻間千秋事業(yè), 方丈地萬里河山”的虛擬性場面, 體味演員對生活動作的模擬, 如刮風下雨、 船行馬步、 穿針引線等, 用揮鞭表示騎馬, 用劃槳表示行船, 用趕雞喂鴨來表示周圍有一群雞鴨等等。
以上五個環(huán)節(jié)的教學順序可以根據(jù)作品的需要和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調(diào)整。 此外, 還可以采用比較教學法, 對傳統(tǒng)戲曲和現(xiàn)代戲曲從音樂、 表演、 服飾、 舞美等方面進行比較; 對不同劇種或同一劇種不同流派的唱腔、 身段、 化妝、 伴奏樂器等進行比較。在教學策略和方法上, 貫徹“欣賞領(lǐng)先、 體驗入手” 的原則, 結(jié)合欣賞、 模仿、 表演等, 引導學生在藝術(shù)實踐的美感體驗過程中形成他們應該掌握的知識和技能。因而在教學過程中, 視頻的運用就很必要, 學生通過聽、 看結(jié)合,可以更直觀、 生動地體會戲曲的藝術(shù)特點。
戲曲的學習方法很多, 我認為課內(nèi)課外學習要結(jié)合進行, 并且做到“四多”: 多聽、 多看、 多唱、 多演。 “多聽” 就是要經(jīng)常聽戲曲音樂, 多渠道聽, 主要聽不同劇種的精彩唱段, 也叫“戲核”, 還要聽名角的唱段。 “多看” 就是除了課堂上觀看各種戲曲的視頻外, 生活中可以走進劇場或在網(wǎng)絡(luò)、 電視上看自己喜歡的戲, 中國戲曲網(wǎng)、 央視的戲曲頻道等都有很多好劇可以反復看,還可以看一些劇評、 戲評以及戲曲知識的介紹等, 多欣賞, 多品味。 “多唱” 就是要把戲曲課堂中學唱的唱段反復練唱, 把聽到的精彩唱段反復模唱, 還可以拜名師去學唱。 “多演” 就是要把握一切機會把自己學到的唱腔、身段進行表演, 如家庭聚會、 班會、 藝術(shù)競賽等。 通過多種方式讓孩子們走進這一塊民族文化的瑰寶——戲曲天地中, 去感受它博大的內(nèi)涵, 去品味它悠長的韻味,提高欣賞能力。 體會戲曲藝術(shù)的韻味, 使孩子們對我國戲曲音樂及其表現(xiàn)形式產(chǎn)生興趣, 感受傳統(tǒng)戲曲藝術(shù)的豐富性與獨特性。
總之, 戲曲教學時, 我們一定要把握好《國家義務(wù)教育音樂課程標準》 的要求: 以音樂為本,從音響出發(fā), 以聽賞為主。 教師的講解、 提示, 力求簡明、 生動,富有啟發(fā)性。 應采用多種形式引導學生積極參與音樂體驗, 引發(fā)想象和聯(lián)想。 要 尊重學生的獨立感受與見解,鼓勵學生勇于表述自己的審美體驗,以利于激發(fā)學生聽賞音樂的興趣, 逐步養(yǎng)成聆聽音樂的良好習慣, 積累感受與鑒賞音樂的經(jīng)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