蘆 娟
皮亞杰說過:“語言是思維的載體?!睂τ谡Z文學習而言,語言與思維之間有著緊密聯(lián)系,彼此密不可分。因此,語文核心素養(yǎng)就將“語言的建構和運用”“語言的提升和發(fā)展”作為重要范疇。語文教學必須要讓學生在言語的境界中徜徉,在充分思維之下,形成綜合的語文能力。
1.彌補認知空白,洞察陌生化表達
思維有著自身的頻率,并不是神出鬼沒,隨處可到的。如果不在思維所輻射的頻率區(qū)間,就難以為我們所重視,甚至會導致很多學生熟視無睹、充耳不聞。因此,語文閱讀過程中的言語思維,沖破原本慣有的邏輯,讓學生在感知之后,并不因為陌生而別扭,而能夠從新鮮、別致的過程中,感受其表達的精妙。
老舍先生被譽為“語言大師”,其運用語言文字的功力,在他的經(jīng)典名篇《草原》可見一斑,第一自然段描寫景色的部分,就蘊藏著豐富的語言價值。比如“那些小丘的線條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綠色渲染,不用墨線勾勒的中國畫那樣,到處翠色欲流,輕輕流入云際?!逼渲?,“渲染”和“勾勒”這兩個詞語,就屬于典型的陌生化詞語。這兩個詞語原本屬于美術領域的繪畫技法,但卻被老舍先生遷移到對蒙古景色的描寫,可謂神來之筆。教師可以借助于視頻先對繪畫中“渲染”和“勾勒”這兩個技法進行了解,并明晰在方法上的不同。隨后,結合課文的具體語境,讓學生感受“小丘只用綠色渲染”下所營造出來的畫面感,體會草原綠色的濃郁、廣博,就如同是一個巨型的綠大盆倒在了草原上。
對于陌生化的語言,教師不能依托工具書,直接將詞語注釋灌輸給學生,而需要從學生的認知空白出發(fā),及時消除學生的認知漏洞,并對接文本語境,感受陌生化詞語所形成的豐富意蘊,洞察作者的表達魅力。
2.探尋豐富意蘊,洞察關鍵性表達
作者在文本中意欲傳遞的信息、表達的觀點、抒發(fā)的情感,并不是鋪陳在所有的文字中,往往集中在最為核心的關鍵性詞語上。因此,閱讀文本不能面面俱到,而要聚焦文本表達的關鍵性詞語上。
比如統(tǒng)編版四下第一單元的《天窗》,作者茅盾描繪了童年時代借助天窗,在雨天和夜晚展開遐想的情景。全文中“小小的天窗成了你唯一的慰藉”這句話,先后出現(xiàn)了兩次。整個遐想過程中,都圍繞著“慰藉”一詞。因此,教學這篇課文就不能劍走偏鋒,而需要從關鍵詞“慰藉”入手,借助課文中“雨天”“夜晚”等語段,感受孩子在被關在小黑屋子時,借助天窗獲取樂趣的情景,走進了文本、走進了文本中的孩子,更走進了作者的內心世界。
1.寬度輻射,在統(tǒng)整信息中讓語言復活
既然是“思維”,就應該以“思”為源動力,以“維”為基本方向,學生的認知才能深入到文本的縱向和橫向,形成立體化的認知。
以文本中核心詞語的理解為例,很多教師要么鼓勵學生查閱工具書,要么就直接用相近的詞語替換。這都是理解詞語的方法,但要想真正通透地感知與理解就需要從文本內容和語境出發(fā),充分整合文本的其他信息。以統(tǒng)編版三上《大自然的聲音》為例,“當微風拂過,那聲音輕輕柔柔的,好像呢喃細語,讓人感受到大自然的溫柔”一句中“呢喃細語”,該怎么教?很多學生其實能夠憑借對“呢喃細語”這四個字,對詞語能夠形成初步的感性認知,但局限于此肯定不行。教師可以從這句話入手,引導學生捕捉與“呢喃細語”相關的語言信息,比如“微風”“輕輕柔柔”“溫柔”,就可以懂得由于風并不大,又是輕輕柔柔的,給人以溫柔之感,那“呢喃細語”的語言之感和內在意蘊,就逐漸浮現(xiàn)在學生的眼前。教師可以相機引導學生進行朗讀,將自己的內在體悟呈現(xiàn)出來。
2.縱向深入,在關聯(lián)角色中讓語言復活
很多學生在閱讀文本時,往往都是淺嘗則之,獲取了文本的表面信息,就自認為讀懂了、理解了。事實上,對文本核心語句的感知必須要不斷向深處邁進,才能與文本人物、與文本作者形成對話。
比如,統(tǒng)編版六上《橋》是一篇經(jīng)典的微型小說,主人公老漢在關鍵時刻,將沖在最前面想逃生的兒子攔住,究竟是為什么?很多學生看到了這位老漢的秉公執(zhí)法、鐵面無私,這顯然是沒有錯誤的,但僅僅如此嗎?教師可以對學生進行深入引導:此時兩人僅僅是父子關系嗎?不是,還是干部和村民的關系,還同是黨員。老漢將兒子攔住的舉動,就體現(xiàn)了黨性和人性之間的較量。作為父親,老漢肯定是希望兒子能夠成功逃生,但作為黨員、作為支書,他必須要將黨員留在最后。最終,老漢身上的黨性戰(zhàn)勝了人性。
從這個角度來分析,老漢的舉動就蘊藏著深刻的價值指向,學生就不再從普通人的身份來考量和感知,深化了學生對文本以及文本中人物的感知。
1.把握共性,在體悟人物形象中指向中心
一篇課文都有自己鮮明的表達中心,無論篇幅如何長、內容如何多、信息如何豐,都指向于這個共同的主題和中心。教師就需要整合思維,將文本中豐富的信息以共性提煉的方式進行感知,形成文本素材和資源的合力。
比如,統(tǒng)編版教材中《我的伯父魯迅先生》一文中,前后羅列描寫了關于魯迅先生生活中的五件小事:教我讀書、笑談“碰壁”、燃放煙花、救治車夫、關心傭人。為什么作者要選擇這些素材?這些素材之間有著哪些共性呢?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從作者選材的角度,來感知這些事例對于凸顯中心的作用。首先,這些事例都是生活中的小事。魯迅作為全國著名的公眾人物,人們所見到的都是其高大上的形象,而其生活中是怎樣的狀態(tài),很多人并不了解。作為魯迅先生的侄女,在生活中與魯迅接觸頻繁,選擇這樣的素材更能從與眾不同的視角來展現(xiàn)人物;其次,這些事例都體現(xiàn)了魯迅對普通人的關心和喜愛,更有效地突出了文本“為別人想得多,為自己想得少”的主題。
2.聚合事物,在洞察作者意圖中指向中心
教師要善于從作者的創(chuàng)作意圖出發(fā),努力聚合文本中的所有事物和細節(jié),揣摩和洞察作者的創(chuàng)作意圖,更好地促進學生對文本的感知。
比如,統(tǒng)編版六上《丁香結》一文中,課題為“丁香結”,但作者并沒有局限于丁香結,而是圍繞著“丁香結”,先后描寫了春天中、校園里、街道旁和細語中的丁香花,然后拓展、引入了眾多的古典詩詞中所描寫的丁香結。作者為什么要描寫這些事物呢?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嘗試在聚合思維下認識到“春天”“街道”“校園”等環(huán)境,都賦予了丁香花以朝氣蓬勃之感,而古典詩詞中的“丁香結”是一種幽怨的象征,與后文所表達的積極開朗、樂觀向上的人生態(tài)度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對語言的感知和品析,如果沒有全面、深入的思維為支架,學生的言語心智就難以真正的發(fā)展。語文教學只有讓學生經(jīng)歷真正的思維體驗,才能為學生言語能力生長鑄造綠色的天然氧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