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初中語文課堂深化改革的背景下,教師應該創(chuàng)新語文課堂教學方法,優(yōu)化初中語文課堂教學內容,注重培養(yǎng)初中生的語文核心素養(yǎng),有效提升初中語文課堂的教學效率。本文通過具體論述基于核心素養(yǎng)下的初中語文課堂教學策略,為培育學生的綜合品質提供可參考的資料。語文這門學科具有較強的綜合性,所以初中語文課堂教學過程就是情感教育、審美教育與文化教育的過程。因此,在初中語文課堂的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全面貫徹素質教育的理念,切實增強初中生的語文核心素養(yǎng)。
當前計算機、互聯(lián)網等新興科學技術在教育領域中得到了極為廣泛的運用,且經大量的教學實踐表明,運用新興科學技術確有助于教學效果與效率的提升。對此初中語文教學亦可基于新興科學技術來創(chuàng)設有效的教育情境,以此達到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并降低學生學習難度的目的。如針對《魯提轄拳打鎮(zhèn)關西》一文的教學過程,教師便可在互聯(lián)網中查找《水滸傳》中的相關片段,而后將之制作為教學課件并在課堂中適時地播放。如此一來,能同時調動學生身體的眾多感官,繼而在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同時使其學習到魯達愛憎分明的品性,由此提高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yǎng)。
隨著我國教育事業(yè)的不斷發(fā)展,傳統(tǒng)的教育理念及方法已不再使用。對此,作為初中語文教師,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應當積極對原本的教學方式及模式予以合理創(chuàng)新。當然,基于如今這種信息技術高度發(fā)達的現(xiàn)代社會,教師更需對多媒體技術的引進給予高度重視,以此既有助于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又能保證理想的教學成效。
如針對《智取生辰綱》一文的教學過程中,若僅是依靠學生想象,則基于課堂教學本來的環(huán)境,勢必難以讓學生感受到故事的緊張氛圍。對此,教師便可借多媒體技術來為學生播放文章的視頻資料,這樣學生將從渲染后的視頻場景中感受到梁山一行人取生辰綱時的緊張氛圍,以此深化學生對文章的理解,幫助學生積累豐富的語言素材,充分激發(fā)學生閱讀我國四大名著的欲望,這對拓展學生的知識面具有重要的意義。
有效的初中語文課堂教學并非仰賴于教師“講”,而是依靠學生自主的“閱讀”及“理解”。對此,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當對學生的主體閱讀經驗及感受給予高度重視,并在實際教學過程中盡可能為學生提供自主閱讀的時間與空間,以此深化學生對文本內容的感悟。在此過程中,教師亦需給予學生適當?shù)闹笇В煌n文在題材、體裁、內容及結構等方面勢必會有一定差異,而對不同結構的文本內容,選擇適當?shù)拈喿x方式將能提高學生的閱讀效率。對此,教師務必向學生推薦適當?shù)拈喿x方法,諸如默讀、朗誦、齊聲讀、自主閱讀等。當然,無論選擇怎樣的閱讀方式,教師均需引導學生將自身情感融入其中,做到有感情地朗讀課文,以此方能在加深學生對文本情感掌控的同時幫助學生疏通文章的整體脈絡、主旨及文章所欲表達的思想。
如針對詩詞《行路難》的教學過程,教師便可首先要求學生自主閱讀并嘗試總結詩詞大意與情感基調。以此將能避免因教師的“先入為主”而影響了學生本身的審美感受。而在學生閱讀完畢后,教師又可為學生播放與《行路難》情感基調相契合的古風曲,以此讓學生沐浴在詩詞所渲染的情感氛圍之中,從而加深他們對詩詞審美的理解。緊接著,教師可由詩詞的重點詞、字、寫作手法以及情感思想等多角度入手來引導學生透過詩詞想象詩人是在何種意境下寫出這首詩詞,而在書寫詩詞時,詩人又身陷怎樣的困境。最后,當學生閱讀到“長風破浪會有時”一句中,教師再適時引導學生回顧自己生活與學習中是否同樣遭遇到了某種困惑或困難,繼而鼓勵他們向詩人看齊,并學習詩人樂觀、自信的生活態(tài)度,以此不僅能強化學生的學習體驗,而且能進一步強化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yǎng)。
傳統(tǒng)的初中語文課堂教學,絕大多數(shù)教師均已習慣于采用“肢解式”的教學手法。簡言之,即教學過程首先是由文章最小的組成部分,即由單個的字、詞開始,而后再對文章中的單一句子、篇章及段落予以逐一理解。此教學方式看似是在循序漸進的推進,但卻忽略了對全文整體的把握及理解,繼而也將使得學生在學完全文后依舊不了解文章的主旨大意。且依照教師的教學方法,教師進度的推進勢必會十分緩慢,而初中課文的篇幅又普遍較長,故如此教學方式勢必會顯得極為冗長而難以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對此,針對初中語文課堂教學過程,教師務必對文章整體予以全面把握,并同時注重上下文的銜接,以此方能引導學生透過對語言語境的體會而逐步了解文章的主旨大意。
如針對《老王》一文的教學過程,作者本身的觀點是認為自身是幸運的,而不幸之人則是老王。但要切實理解作者此觀點,便需聯(lián)系上下文一同品讀和思考。對此,教師可首先征詢學生意見,部分學生表示同意,部分學生則表示反對。表示反對的學生認為兩者皆是不幸,而表示贊同的學生則認為幸運與不幸也是相對的,從文章整體來看,作者相對于老王無疑是幸運的。這樣學生進一步感受到作者的善良,同時感知特殊歷史環(huán)境的殘酷。因此,通過結合語境開展教學對強化學生的審美體驗,提升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yǎng)具有重要的意義。
促使學生良好學習習慣的養(yǎng)成當是夯實學生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關鍵方式,但如何培養(yǎng)學生的良好語文學習習慣呢?在我國教育部頒布的《語文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針對學生良好語文學習習慣的培養(yǎng),需讓學生有充分的閱讀時間與空間去自由閱讀,如此方能促使他們在閱讀中獲得感知,繼而在閱讀感知的熏陶下,促使其良好語文學習習慣的逐步養(yǎng)成?!庇纱丝梢?,閱讀當是培養(yǎng)學生語文興趣的重要方式,而要切實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興趣與能力,關鍵是初中語文教師充分發(fā)揮自身優(yōu)勢激起學生的情感共鳴,促使學生掌握正確的閱讀方法,有效增強初中生的語文核心素養(yǎng)。
相較于獲取知識,學生能主動思考無疑更加重要。對此,教師務必對學生良好思考習慣的養(yǎng)成給予高度重視。鑒于初中生所提問題大多不具較高質量,需要教師交給學生質疑的方法。如針對《論語》的學習過程,教師便可向學生提問,如“關于本文的文學常識,我們可以從哪些方面提出什么問題。對此,部分學生可能會提出“孔子姓甚名誰”“是何朝代之人”等思考價值不高的問題。對此,教師引導“《論語》是一部什么樣的著作”。通過如此引導,學生將質疑意識逐步形成,繼而也會自主提出有探討性的問題。
總之,初中語文教學要想切實促進學生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良好發(fā)展,關鍵便是要對傳統(tǒng)的課堂組織架構予以合理優(yōu)化,并在實際教學過程中綜合運用多樣化的教學方式來對傳統(tǒng)教學模式予以合理創(chuàng)新,以此方能在提升學生的學習效率同時促進學生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逐步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