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利波,董利偉
(1. 青島大學附屬醫(yī)院,山東 青島 266003;2. 《山東通信技術(shù)》雜志社,山東 濟南 250001)
唐代佛教盛行,廣泛影響到了社會生活的各個層面。對于具有較高文化修養(yǎng)的唐代文人而言,其影響更為深廣,“詩圣”杜甫與佛教之間就存在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杜甫與佛教的關(guān)系,是杜甫研究中的一個大題目,同時一直是個糾纏不清的難題,需從多角度、多層面做進一步的探究。可喜的是,學界在這方面已進行了一些探索。如呂澂《杜甫的佛教信仰》[1],結(jié)合杜詩,概述了杜甫佛教信仰的種種現(xiàn)象;劉衛(wèi)林《杜甫與禪學》[2]闡明杜甫與禪門、禪學間的密切關(guān)系;劉明華《佛教與杜甫及其晚年心境》[3],闡述了杜詩中表現(xiàn)寬容悲憫、博愛溫情等人道主義色彩的宗教意義;朱學東《杜甫詩論與佛禪宗風》[4]探討了杜甫與禪宗的聯(lián)系,論述了南北二禪對其詩論的影響;于俊利《佛禪與杜甫的思想關(guān)系探析》[5]認為佛教思想是杜甫思想中的重要部分;孫昌武《杜甫與佛教》[6]通過對杜甫有關(guān)佛教、佛寺詩作的分析,具體展現(xiàn)了詩人的佛教思想;馬新廣《杜甫與寺觀壁畫》[7]詳細分析了寺觀壁畫對杜詩的影響;魯克兵《杜甫與佛教關(guān)系研究》[8]一書,對杜甫與佛教的關(guān)系進行了較全面的梳理;鄭超《杜甫佛教思想研判----以杜甫游佛寺詩為視角》[9]簡要梳理和分析了杜甫的佛寺詩;等等。這些成果,顯示了研究者對該課題的重視程度。不過,此前的研究也告訴我們,直接或籠統(tǒng)地對杜甫與佛教的思想聯(lián)系展開言說,不僅難以取得實效,還很容易滑入大而無當?shù)哪嗾?。有鑒于此,我們以杜甫與佛寺的親密接觸為切入點,展開較為深入細致的梳理把握,以期有所創(chuàng)獲。
杜甫給我們留下了50篇左右涉及佛寺禪院內(nèi)容的詩篇。孫昌武《杜甫與佛教》、鄭超《杜甫佛教思想研判》等文章,已按時間順序,對杜甫的佛寺詩進行了梳理分析。為避重復(fù),筆者擬以杜甫留存于世的詩篇為依據(jù),按照他出入佛寺的動機緣由,粗線條地將其一生與佛寺發(fā)生關(guān)系的情況分為酬唱、停住等五類,略作分析。當然這一分類未盡合理,它們之間的范圍和界限并非截然分明,有些時候會相互重疊。但如此區(qū)分,除便于敘述外,也有助于大家對杜甫接觸佛寺情況有個直觀和基本把握。
佛寺中的自然、人文氛圍優(yōu)越,吸引眾多文人墨客前往漫游集聚。唐代文人游聚寺院,已成習尚。他們在此相聚歡宴,登臨憑吊,酬唱品評。杜甫是個喜歡交際和珍視友情的詩人,日常中自然也少不了這類活動。天寶十一載(752)秋,杜甫在長安與好友薛據(jù)、儲光羲、高適、岑參等同游大慈恩寺,登上寺塔(即大雁塔),《同諸公登慈恩寺塔》便是此次的唱和之作。長安作為唐都,也是寺院集中的地方,這里不少寺院有皇室背景,規(guī)模宏大,建筑壯麗,通常通過園林化手段,營造勝境,大慈恩寺便是其中代表之一。唐高宗作太子時,為其母文德皇后立寺。當時五位詩人登上寺塔,仰觀俯察,感慨萬端,各自寫下了氣勢不凡的詩作。除薛詩失傳外,其他四人同題酬唱詩均存。
杜甫避亂巴蜀,有機會與友朋官員在佛寺中酬唱歡宴。上元元年(760)秋,杜甫至蜀州,在時為蜀州佐吏的裴迪陪同下,游覽新津某寺,并有酬唱。杜甫作《和裴迪登新津寺寄王侍郎》,題下自注“王時牧蜀”,王即王維之弟縉。新津唐時寺院大都不存,杜、裴同游的是新津寺還是在新津的四安寺、修覺寺或其它寺廟,不得而知。裴詩已佚,浦起龍云:“玩詩意,知題中‘登新津’以下八字,乃裴原題。”[10]410杜甫流寓梓州時,與州刺史章彝相善,曾作《山寺》詩,題下有“得開字,章留后同游”,反映了他們同游梓州真觀寺及酬唱情景。杜甫還數(shù)次與友朋官員宴飲梓州惠義寺,《惠義寺送王少尹赴成都》題下有“得峰字”,明確透露了杜甫與友人在寺中分韻賦詩情況?;萘x寺本名安昌寺,建在梓州城北。代宗廣德元年(763)春,杜甫作《陪李梓州王閬州蘇遂州李果州四使君登惠義寺》,記錄與幾位官員的游覽聚會。又有《陪章留后惠義寺餞嘉州崔都督赴州》:“中軍待上客,令肅事有恒。前驅(qū)入寶地,祖帳飄金繩。南陌既留歡,茲山亦深登?!b旅惜宴會,艱難懷友朋?!睂懺诨萘x寺舉行飲餞活動?!痘萘x寺園送辛員外》《又送》亦反映了在寺園與好友餞別情景。
杜甫《游龍門奉先寺》云:“已從招提游,更宿招提境?!毖杂斡[并夜宿寺中。在長安,杜甫還住過大云寺:“燈影照無睡,心清聞妙香。夜深殿突兀,風動金鋃鐺。”(《大云寺宿贊公房四首》其三)透露了大云寺接受俗客住宿的情形。乾元二年(759)末,杜甫自同谷至成都,初到時便是寄居于寺廟。時任彭州刺史的高適有《贈杜二拾遺》:“傳道招提客,詩書自討論。佛香時入院,僧飯屢過門。聽法還應(yīng)難,尋經(jīng)剩欲翻。草玄今已畢,此后更何言?”獲悉老杜暫居寺中,懸想其起居情景。杜甫作《酬高使君相贈》予以回答:“古寺僧牢落,空房客寓居。故人供祿米,鄰舍與園蔬。雙樹容聽法,三車肯載書。草玄吾豈敢,賦或似相如?!弊x二人詩,除知道古寺空房,僧人無多外,寺其它詳情卻難知曉?;蛘J為杜甫所居為浣花溪寺,黃鶴云:“公初到成都時,居于浣花寺?!盵11]727事實上,此處之浣花溪寺乃指位置在浣花溪旁之寺院。唐人盧求《成都記》云:“草堂寺,在府西七里,寺極宏麗。僧復(fù)空居其中,與杜員外居處逼近?!盵2]727今人多認為杜甫初到成都寓居的是草堂寺。
杜甫寄居佛寺一段時間后便搬進自己的草堂。之后又曾流寓蜀地綿州、梓州等地,也往往停住佛寺,如其所稱:“老夫貪佛日,隨意寄僧房?!?《和裴迪登新津寺寄王侍郎》)永泰元年(765)正月,杜甫從嚴武幕府辭職,擬攜家出峽。夏日至忠州,寓居當?shù)佚埮d寺,在寺壁寫下《題忠州龍興寺所居院壁》:“忠州三峽內(nèi),井邑聚云根?!筒慈猿罨?,深居賴獨園?!薄爸纹剿略诔菛|門外,即唐之龍興寺也??滴跣梁ツ曛輨⒄乜字匦?,康熙庚寅勅賜振宗禪寺?!盵12]宋英宗治平年間,龍興寺改稱治平寺。陸游有《龍興寺吊少陵先生寓居》詩。
杜甫一生結(jié)識不少僧人,僅詩中提及、酬贈過的高僧大德就有十余位。他常至寺院造訪僧徒,研求佛理:“愿聞第一義,回向心地初?!?《謁文公上方》)至德二載(757)春,杜甫被困于安史亂軍占領(lǐng)下的長安,曾到大云寺見寺主贊公,作《大云寺宿贊公房四首》。趙次公云:“今此大云寺贊公房,蓋長安也。何以知之?后別有《宿贊公房》詩,本注:京師大云寺主謫此安置也。公家雖在鄜州,而公身轉(zhuǎn)陷賊中,往來長安則過大云,見贊上人矣?!盵13]178其一云:“洞門盡徐步,深院果幽期。到扉開復(fù)閉,撞鐘齋及茲。醍醐長發(fā)性,飲食過扶衰。把臂有多日,開懷無愧辭?!瓬萜鹞也。⑿λ黝}詩?!彼^“果幽期”,透露了此次入寺乃赴贊公約。僧俗二人把臂多日,十分默契知心。其二云:“細軟青絲履,光明白氎巾。深藏供老宿,取用及吾身。自顧轉(zhuǎn)無趣,交情何尚新?!苯磺橹羁梢娨话?。杜甫流落秦州時,又與先被貶在那里的贊公相遇,二人在偏僻之地同病相憐,相互體恤,友情進一步加厚。
寶應(yīng)元年(762),杜甫游梓州中江縣東的大雄山真武祠,作《題玄武禪師屋壁》:“錫飛常近鶴,杯渡不驚鷗。似得廬山路,真隨惠遠游?!辟澬涠U師情趣高雅,也表達了自己有意歸隱的心愿?!斗捷泟儆[》載:“大雄山,在中江,有真武祠,杜甫有《題玄武禪師屋壁》詩,即此?!盵14]1091玄武禪師所在寺院,唐代稱乾昌寺,宋時名大雄寺,俗名玄武觀。今玄武山有玄武觀遺址,尚存“大雄真圣像”碑一尊,為吳道子手筆摹本。稍后,杜甫又至射洪縣北門外上方寺,拜謁文公和尚,作《謁文公上方》:“野寺隱喬木,山僧高下居?!釒熡昊ㄍ猓幌率暧??!苯裆浜榭h金花鎮(zhèn)(舊縣治所)西南隅山坡上,有上方寺遺址。寺址背山面邑,處高臨下,與“俯視萬家邑”情景頗相合。大歷二年(767)秋,杜甫居夔州,曾赴巫山寺院拜見大覺禪師未果,作《大覺高僧蘭若》,題下自注:“和尚去冬往湖南?!痹娫疲骸拔咨讲灰姀]山遠,松林蘭若秋風晚。”趙次公解:“大覺和尚雖是巫山之僧,而比之為遠公。公往謁之不遇,故云‘巫山不見廬山遠’?!盵13]1151又有《謁真諦寺禪師》,或為夔州所作,言前往山寺向禪師問法。至于所拜謁禪師為誰,寺又何在,今尚難考。詩云:“問法看詩妄,觀身向酒慵。未能割妻子,卜宅近前峰。”流露了對佛法的皈依之心。大歷元年(766)夏,杜甫居夔州,還到始興寺,訪問在此修行的居士,同時也是好友的李文嶷。作《別李秘書始興寺所居》:“重聞西方止觀經(jīng),老身古寺風泠泠。妻兒待我且歸去,他日杖藜來細聽?!彼挛挥谫缰菽サ渡交鶐X下,北周時建?;蜓越穹罟?jié)城西開元寺舊址即此寺。
杜甫一生經(jīng)歷豐富,所到處屢屢拜謁游覽佛寺,品賞風土建筑之美。有時也因現(xiàn)實苦惱無法排解而到寺院親近佛教,求得精神上暫時解脫?!队锡堥T奉先寺》是其開元二十九年(741)左右居東都洛陽,游宿奉先寺所作。“此詩非為龍門而作,蓋為平昔在東都,大有不愜于心,乃今一游龍門,不勝灑然稱快。……讀其連揭‘招提’二字,且曰:已從此游,更宿此境,大有欣幸出于意外非常希有之樂者?!盵15]注家一般認為創(chuàng)作于大歷元年的《憶鄭南》,乃寫當初在華州游伏毒寺情景。杜甫早年往返于兩都之間,常從華州經(jīng)過。乾元元年(758)六月,詩人被貶為華州司功參軍,居華州一年,有更多機會游伏毒寺。寺清代猶存,且有杜甫祠。王士禛《華州西溪》詩云:“江心伏毒寺,花外拾遺祠?!本湎伦宰ⅲ骸坝凶用漓?。”[16]
乾元二年(759)秋,關(guān)輔大饑,杜甫不得已辭官,攜婦將雛,一路顛沛,西赴秦州。有《秦州雜詩》二十首,其中不少寫作地都與寺廟有關(guān)。其二云:“秦州城北寺,勝跡隗囂宮。……清渭無情極,愁時獨向東?!背潜彼?,又名崇寧寺,俗名城北寺,故址在今天水市秦州區(qū)北天靖山麓。杜甫還游歷了南郭寺:“山頭南郭寺,水號北流泉。老樹空庭得,清渠一邑傳。”(《秦州雜詩》十二)南郭寺位于天水市城東南二公里龍王溝慧音山上。乾元二年(759)秋冬之交,杜甫還到過太平寺,有《太平寺泉眼》:“招提憑高岡,疏散連草莽。出泉枯柳根,汲引歲月古。石間見海眼,天畔縈水府?!」┦缴?,香美勝牛乳?!碧剿略诮袼宣湻e區(qū)甘泉鎮(zhèn)玉蘭村,或稱甘泉寺,寺門仍題“太平寺”。所言泉眼在寺中,現(xiàn)泉水依然,清澈甘美,至今為當?shù)厝孙嬘?。《山寺》詩亦乾元二年作:“野寺殘僧少,山園細路高。……上方重閣晚,百里見秋毫。”寺為石窟寺,位于今天水市麥積區(qū)東南賈河鄉(xiāng)麥積山上。該寺開鑿時間從十六國后秦綿延至明清時期。乾元二年(759)十月間,杜甫從秦州趕赴同谷,路經(jīng)法鏡寺,順便游覽,作《法鏡寺》。寺故址在今甘肅西和縣城北十五公里石堡鄉(xiāng)西山上。明清間殿宇被大水沖毀,寺院移建附近五臺山,現(xiàn)存康熙、雍正年間重修法鏡寺的三通石碑。
在四川,杜甫上元元年曾到新津,次年春再至,游當?shù)卣延X山四安寺,《暮登四安寺鐘樓寄裴十(迪)》云:“暮倚高樓對雪峰,僧來不語自鳴鐘?!薄把┓濉敝秆┓迳健!妒裰袕V記》云:“杜少陵《暮登四安寺鐘樓寄裴十》,即裴秀才迪也。寺在新津昭覺山,樓與雪峰相對。是時王縉為蜀州守,三人蓋朝夕于斯云?!盵17]杜甫還游覽了新津修覺寺,有《游修覺寺》詩。修覺寺位置,在新津縣南五里?!端拇ㄍㄖ尽份d:“在縣東南五里,山有修覺寺、紀勝亭,杜甫嘗游焉。其上為雪峰,亦名寶華山,其下為三江渡。《唐志》:新津有主簿山,或以為即此?!盵18]之后,杜甫又至新津,作《后游》和《登北橋樓》二首五言律詩?!逗笥巍吩疲骸八聭浽翁?,橋憐再渡時。”修覺寺今已改建為武陽中學校舍。據(jù)1989年《新津縣志》,《游修覺寺》(前、后)二詩及《登北橋樓》在清乾隆時被刻于修覺寺內(nèi),稱“杜甫詩碑”,現(xiàn)仍存新津武陽中學校內(nèi)[19]。代宗寶應(yīng)元年(762)春,杜甫來到綿州涪城,游香積寺,寫下《涪城縣香積寺官閣》。香積山在涪城縣東南三里,北枕涪江,香積寺就坐落在江畔的山腰上。同年,杜甫至梓州通泉縣,在惠普寺(后稱慶善寺)看到薛稷書畫,想起這位先賢,感慨萬千,寫下《觀薛稷少保書畫壁》,詩中有句:“畫藏青蓮界,書入金榜懸?!壁w次公注:“‘青蓮界’,佛寺也?!盵13]528又云:“稷所書惠普寺碑上三字,字方徑三尺許,筆畫雄勁。傍有赑屃纏捧,乃蛟龍岌相纏也。今在通泉縣慶善寺聚古堂。余嘗到寺觀之,三字之傍有赑屃纏捧,詩人道實事為壯觀之句耳。”[13]528可知杜甫所至乃通泉惠普寺。
廣德元年(763),杜甫羈留梓州,游歷了牛頭、兜率、惠義等寺。《太平寰宇記》載:“牛頭山在(郪)縣西南二里,高一里,形似牛頭,四面孤絕,俯臨州郭,下有長樂寺,樓閣煙花,為一方之勝概?!盵20]長樂寺即牛頭寺。據(jù)杜詩《上牛頭寺》“青山意不盡,袞袞上牛頭”,寺當在山頂。杜甫又有《望牛頭寺》:“牛頭見鶴林,梯徑繞幽深?!柄Q林,佛語指佛入滅之處,又名鵠林,娑羅雙樹林,故鶴林亦泛指佛寺之樹林,杜詩此處即此意。鶴林亦用為佛寺名,有學者認為此指鶴林寺,《杜臆》云:“《志》:州南七里鶴林寺,牛頭山在州西南二里,正與相望?!盵21]162作于廣德元年的《上兜率寺》《望兜率寺》,專寫游兜率寺。兜率寺在郪縣南二里南山上,又名長壽寺。《上兜率寺》寫道:“江山有巴蜀,棟宇自齊梁?!薄锻德仕隆酚衷疲骸皹涿墚斏綇?,江深隔寺門。霏霏云氣重,閃閃浪花翻。不復(fù)知天大,空余見佛尊?!彼掠懈叽蠓鹣?,站在寺內(nèi),還可俯視奔流的涪江。
大歷四年(769)春,杜甫穿越洞庭、青草湖,南行至潭州(今長沙市),游覽了岳麓山下的麓山寺和道林寺?!对缆瓷降懒侄滦小吩疲骸坝袢下瓷绞?,道林林壑爭盤紆。寺門高開洞庭野,殿腳插入赤沙湖?!痹娭小八麻T高開”,所言即麓山寺?!斗捷泟儆[》載:“岳麓寺在山上,百余級乃至,今名惠光寺。下有李邕《麓山寺碑》?!盵14]418游麓山寺前后,詩人還兼游道林寺?!暗懒至舟譅幈P紆”,寫的即是道林寺的佳境。寺所建年代無考,今不存,故址在岳麓山下青楓峽東?!暗懒炙略谠缆瓷较?,距善化縣八里。寺有四絕堂,保大中馬氏建,謂沈傳師、裴休筆札,宋之問、杜甫篇章?!盵14]416大歷五年,杜甫又作《清明》詩,提到“此都好游湘西寺”。王嗣奭云:“湘西寺即岳麓、道林寺,踞長沙之勝?!盵21]387
杜甫有不少詩篇雖非專門描述游覽佛寺情景,卻也從某個側(cè)面言及佛寺。天寶元年(742)至四載間,詩人不止一次行走于由洛陽至龍門的驛路上,有《龍門》詩:“龍門橫野斷,驛樹出城來。氣色皇居近,金銀佛寺開?!背鹫做椩疲骸捌湓品鹚拢w近驛之寺,元人《龍門記》謂舊有八寺,故不但一寺也。”[11]29天寶九載,杜甫應(yīng)鄭潛曜之請,為玄宗女臨晉公主母淑妃皇甫氏作《唐故德儀贈淑妃皇甫氏神道碑》,有“少室東立,繚垣西走。佛寺在前,宮橋在后”語?;矢κ夏乖诤幽下尻柺心淆堥T之西北原,此佛寺當在龍門佛寺群中。天寶十三載,杜甫作《奉先劉少府新畫山水障歌》:“若耶溪,云門寺。吾獨胡為在泥滓,青鞋布襪從此始?!眲⑸俑纳剿嫴o寺,但有少府小兒子畫上的山僧和童子,詩人由此聯(lián)想到當年游吳越若耶溪、云門寺時情景。云門寺在今浙江紹興南云門山上。
天寶十三載春,杜甫游何將軍山林,作《重過何氏五首》,其二云:“云薄翠微寺,天清皇子陂。”翠微寺,《元和郡縣圖志》載:“太和宮,在(長安)縣南五十五里終南山太和谷。武德八年造,貞觀十年廢。二十一年,以時熱,公卿重請修筑,于是使將作大匠閻立德繕理焉,改為翠微宮。今廢為寺?!盵22]在此前后,岑參兄弟曾攜杜甫游渼陂,老杜作《渼陂行》,有“船舷暝戛云際寺,水面月出藍田關(guān)”句。云際寺,指云際山大定寺,遺跡尚存,在今陜西戶縣東南焦西村。天寶十四載所作《夜聽許十一誦詩愛而有作》云:“許生五臺賓,業(yè)白出石壁。”業(yè)白,即白業(yè),凈土法門中將修習凈土叫做白業(yè)。石壁,或指山西汾州北山石壁玄中寺,或謂泛指,未必定指某寺。乾元元年(758)春,杜甫送別拾遺許登,作《送許八拾遺歸江寧覲省,甫時嘗客游此縣,于許生處乞瓦棺寺維摩圖樣志諸篇末》,回憶之前游吳越時參觀瓦棺寺情景。瓦棺寺故址在今南京市秦淮河畔鳳凰臺西花露崗南。
代宗大歷元年(766年),杜甫在夔州作《第五弟豐獨在江左,近三四載寂無消息,覓使寄此二首》,其二云:“聞汝依山寺,杭州定越州?!壁w次公云:“題止云‘五弟豐獨在江左’,不指名其州,則亦傳聞而未審,故今云‘聞汝依山寺’,其杭州邪?豈定是越州邪?”[13]995可見詩中“山寺”,并無定指,只是交待聞知杜豐淹留停住在佛寺中。二年秋,杜甫作《秋日夔府詠懷奉寄鄭監(jiān)(審)李賓客(之芳)一百韻》,中有“身許雙峰寺,門求七祖禪”。雙峰有二,蘄州雙峰山有東山寺,曹溪寶林寺后亦有雙峰。此雙峰寺當指蘄州雙峰山東山寺?!对亼压袍E五首》其四曰:“蜀主窺吳幸三峽,崩年亦在永安宮。翠華想像空山里,玉殿虛無野寺中?!庇腊矊m,故址在今重慶市奉節(jié)縣。野寺,杜甫自注:“山有臥龍寺,先主祠在焉?!庇肿ⅲ骸暗罱駷樗拢瑥R在宮東。”指宮殿改為佛寺。大歷三年春,杜甫乘舟自瞿塘峽東下,希望能游覽江陵天皇寺:“喜近天皇寺,先披古畫圖。應(yīng)經(jīng)帝子渚,同泣舜蒼梧。”(《大歷三年春白帝城放船出瞿塘峽……》)王嗣奭云:“宜都縣屬夷陵州,在州東九十里,而東抵江陵尚二百五十里。天皇寺、帝子渚,皆預(yù)言其所經(jīng)之地也。未到寺而先披畫圖,知其裝囊中攜之以行;先披正見其喜?!盵21]350杜甫曾在江陵逗留些許時日,當前往皇天寺游覽,然未見有游皇天寺詩,殊不可解。在出三峽沿江東下途中,杜甫作《舟月對驛近寺》,亦有對佛寺的描寫:“金剎青楓下,朱樓白水邊?!毖郧鄺髁滞馐墙鸸忾W爍的佛寺寶塔。大歷三年(768)年秋,杜甫從公安赴岳陽,作《留別公安大易沙門》:“先踏爐峰置蘭若,徐飛錫杖出風塵?!毕M趶]山置寺。大歷五年,在耒陽北返的小船上,杜甫還念念不忘要終老于游寺:“灌園曾取適,游寺可終焉。”(《回棹》)他曾計劃由湖南歸襄陽終老,故此處“游寺”當指襄陽之佛寺。這也是詩人最后一次在詩中談及佛寺。
佛寺與人們的文化生活有著不可分割的聯(lián)系。杜甫的佛寺詩,是我們把握詩人與佛寺關(guān)系最為原始和直接的材料,也是了解當時佛寺狀況及相關(guān)文化風俗的窗口。透過這一窗口,我們可以看到那個時代諸多鮮活生動、多彩多姿的寺院文化與風俗生活畫卷。
杜甫生前所經(jīng)歷的開元盛世,正是佛教在中國的發(fā)展壯大期。開元末,全國佛寺已達5 358所,“其時唐朝國勢亦臻鼎盛,設(shè)州(郡)府328,縣1 573,平均每州16寺,每縣3.4寺,寺系網(wǎng)絡(luò)益見致密。全國佛寺的這一基本數(shù)額(5 358),成為以后唐朝寺系規(guī)模的‘定數(shù)’”[23]。張弓根據(jù)當時寺系的網(wǎng)絡(luò)布局,將其劃分為五個疏密層區(qū),其中最為密集地區(qū)是京畿(長安為中心)、都畿(洛陽為中心)和以江浙為主的江南東道,次密、間密區(qū)包括河南道、江南西道、劍南道中部等地區(qū)[24]148-150。杜甫長期居住的兩京洛陽、長安和青年時期游歷過的江浙地區(qū),是當時佛寺發(fā)展最為繁盛的三個區(qū)域,而所經(jīng)歷過的隴右、巴蜀、荊襄、湖湘等地,亦多為佛教較為發(fā)達、寺院集中地區(qū)。所以,杜詩中涉及到了眾多佛寺,如兩京地區(qū)的龍門佛寺群、大云寺、慈恩寺、云際寺、翠微寺,隴蜀道上的城北寺、南郭寺、太平寺、麥積山石窟寺、法鏡寺等。巴蜀佛寺入杜詩者最多,僅一梓州,便有牛頭、兜率、惠義、惠普、真觀、鶴林諸寺。杜甫筆下的佛寺,有的是皇家功德寺,如大慈恩寺、大云寺;有的是州府大寺,如梓州惠義寺、忠州龍興寺;更多的是蘭若、禪院等山野小寺。它們或在都市,或在鄉(xiāng)野,或在原隰,或在青峰,或在高峽,或在河濱。宏偉奇麗、高大雄壯者有之,古樸幽深、嫵媚靜謐者亦復(fù)不少。這些瑰麗多姿,風格各異的佛剎形勝,歷經(jīng)千載,或改稱,或再建,或敗落,或不存,境遇不一,賴杜詩方一睹其唐時風姿??傊?,杜詩文獻史料價值極高,是后人研究了解寺院風貌、規(guī)模、分布,乃至佛寺文化、佛教傳播等方面的重要依據(jù)。
值得一提的是,杜詩涉及不少石窟寺。中古時期,河南、秦隴、劍南地區(qū),都是中華著名的石窟藝術(shù)區(qū)。杜甫寫到的龍門奉先寺、麥積山石窟寺、西和縣法鏡寺、梓州真觀寺等,均為著名石窟寺。杜甫不止一次游覽經(jīng)過的奉先寺,寺中石窟,乃中唐高宗咸亨年間開鑿,主像盧舍那佛雄偉壯麗,兩旁雕像布局嚴謹。在秦州寫的《山寺》詩,記錄的則是游覽麥積山石窟寺的深刻印象,“懸崖置屋牢”,實是麥積山石窟的特色。法鏡寺是隴南境內(nèi)一處著名的石窟佛寺,創(chuàng)建于北魏時期?!俺钇蒲滤鹿拧保Q寺為崖寺,主要就其為石窟寺而言。蜀地山川陡峭,便于石窟開鑿,因而也有不少石窟寺?!耙八赂?,諸龕遍崔嵬”(《山寺》),所描繪的梓州真觀寺,是典型的石窟寺。
寺院建筑本身,就是佛教文化的一種具象形式。杜甫詩屢屢寫到寺院佛殿、樓閣、房、塔等建筑?!洞笤扑沦澒克氖住访枋龅钐玫母叽笮蹅ィ骸耙股畹钔回#L動金瑯珰”“黃鶯度結(jié)構(gòu),紫鴿下罘罳”。杜甫所見的麓山寺殿堂,氣勢恢宏:“寺門高開洞庭野,殿腳插入赤沙湖?!毙稳萸刂莩潜彼陆ㄖ骸疤μ\山門古,丹青野殿空?!?《秦州雜詩》其二)佛殿是在當年隗囂宮故基上改造擴建而成。隗囂曾割據(jù)一方多年,其宮殿不同凡響。而杜甫眼中的山門佛殿,雖無當時盛況,卻仍給人以高古空闊感?!爸燧牍庋?,戶牖粲可數(shù)”(《法鏡寺》),反映的則是法鏡寺殿堂建筑,因處山崖,愈顯宏偉壯麗。牛頭寺在山頂,殿堂也極壯觀:“春色浮山外,天河宿殿陰?!?《望牛頭寺》)建在山崖間的寺院建筑更別具一格,如寫到的秦州石窟寺:“亂石通人過,懸崖置屋牢?!?《山寺》)山勢巍峨險怪,懸崖峭壁間附著的寺院建筑,有凌空飛躍之感。
佛寺樓閣是一種中國傳統(tǒng)的建筑形式,常用“樓臺”“閣”“樓”等來代稱。梓州惠義寺面積大,主體部分在長平山下,但其建筑一直延續(xù)到山頂。杜甫描述道:“苒苒谷中寺,娟娟林表峰。闌干上處遠,結(jié)構(gòu)坐來重。”(《惠義寺送王少尹赴成都》)“谷中寺”所言乃山下寺院,往上看,滿山蔥郁的樹木中,有房室依山形地勢而建,宛在云中?!苞L花隨世界,樓閣寄山巔。”(《陪李梓州王閬州蘇遂州李果州四使君登惠義寺》)寺閣坐落于山之巔,雖有花草林木遮蔽,而建筑本身借助地勢,顯得高峻奇麗。寺中官閣主要是供來賓以及游客棲息之所?!八孪麓航畈涣鳎窖匍w迥添愁。”(《涪城縣香積寺官閣》)香積寺官閣倚山臨水,稱得上勝跡。鄭南伏毒寺的亭閣建筑也非同尋常:“鄭南伏毒寺,瀟灑到江心。石影銜珠閣,泉聲帶玉琴。”(《憶鄭南》)寺建在渭河之濱,寺院一直往江心延伸,亭臺樓閣,散布在山石之間,一直綿延到渭河上。
佛塔在唐代寺院中很常見,杜甫《與諸公登慈恩寺塔》云:“高標跨蒼天,烈風無時休?!笨滹椝吆蛨怨獭!捌咝窃诒睉?,河漢聲西流”,又從視角、聽覺兩方面,暗示了塔之高聳。杜甫湖南所作《岳麓山道林二寺行》,有“塔劫宮墻壯麗敵”句,顯示了寺塔之崇高壯麗。
唐代寺院興盛是以特殊的政治、經(jīng)濟環(huán)境以及奉佛的社會文化為基礎(chǔ),不少寺院形制,有條件走園林化道路。事實上,佛寺的發(fā)展,本來便與園林有著天然聯(lián)系。印度佛教傳法初期,基本是居無定所,跟隨釋迦牟尼的僧眾也多是同其居住在山林之間。佛教傳入中土后,中國將僧人居處稱為“寺”,同時也用“伽藍”“蘭若”等指代佛寺。這些名稱本身,透露了佛寺與園林間的一體性。杜甫筆下的佛寺,園林味十足。它們或傍高山,或依修水,自然形成寺院的園林景觀。如修覺寺:“野寺江天豁,山扉花竹幽”,“徑石相縈帶,川云自去留”(《游修覺寺》),在方圓不足一里,但山勢頗佳的修覺山高處,臨峭壁,俯江水。寺院徑石縈帶,竹幽鳥語,川云自留,一片天然。詩人難以忘懷,再游后忍不住又對寺院進行了一番寫意:“江山如有待,花柳更無私。野潤煙光薄,沙暄日色遲?!?《后游》)秦州城北寺,直接建在原隗囂宮處,更是得地勢之利。魏慶之云:“秦川(州)北絕頂之上,有隗囂宮;宮之宏麗,莫得狀之,今為壽山寺。寺有三門,門限琢青石為之,瑩徹如琉璃石。余嘗待月納涼,夕處朝游,不離于是?!盵25]城北寺在山頂,景致絕佳,難怪作者會逗留不去。再如《法鏡寺》:“嬋娟碧鮮凈,蕭摵寒籜聚?;鼗厣礁?,冉冉松上雨。泄云蒙清晨,初日翳復(fù)吐?!备枰髅枋龅氖巧剿h(huán)繞的法鏡寺和嫵媚幽雅的園林景色。
杜甫筆下在山顛或懸崖上的佛寺著實不少。有的佛寺雖立在山頂,但也不會完全裸露在外,許多建筑都隱于林木之中:“野寺隱喬木,山僧高下居?!?《謁文公上方》)《望牛頭寺》:“牛頭見鶴林,梯徑繞幽深。春色浮山外,天河宿殿陰。”云梯般高危的階磴在山間曲折縈繞,青松霧靄間,巍峨壯麗的牛頭寺隱約可見,一幅蔥籠掩翳凈域的圖畫。《山寺》寫的是秦州石窟寺:“野寺殘僧少,山園細路高。麝香眠石竹,鸚鵡啄金桃?!彼聢@石清竹幽,鳥語花香,宛如仙境。佛寺園林脫離了塵世的繁雜紛擾,并不代表闃寂無聲。“花濃春寺靜,竹細野池幽。何處鶯啼切,移時獨未休?!?《上牛頭寺》)花濃竹細,鶯啼未休,別有一番意趣。“欲覺聞晨鐘,令人發(fā)深省”(《游龍門奉先寺》),山寺中會響起鐘聲,余音繚繞。
杜甫雖以詩稱名于世,但其藝術(shù)愛好廣泛,生前與許多畫家過從甚密,且所交多為名家高手,如王維、鄭虔、曹霸等,自然深受熏染。晉唐時期,中國宗教繪畫發(fā)達,佛寺壁畫數(shù)量多,質(zhì)量佳。杜甫游歷寺院多,所見佛教繪畫作品不少。“天陰對圖畫,最覺潤龍鱗?!?《大云寺贊公房四首》之二)“龍鱗”指寺墻上吳道子所畫五龍。杜甫印象最為深刻的,無疑是顧愷之所繪維摩詰畫像,時隔近三十年,仍歷歷在目:“看畫曾饑渴,追蹤恨森茫。虎頭金粟影,神妙獨難忘?!?《送許八拾遺歸江寧覲省……》)杜甫《秋日夔府詠懷奉寄鄭監(jiān)(審)李賓客(之芳)一百韻》提到“顧愷丹青列”,亦表達了對顧氏繪畫的傾情。杜甫通曉畫法,精于品鑒,發(fā)而為詩,不乏精辟見解,《題玄武禪師屋壁》:“何年顧虎頭,滿壁畫滄州。赤日石林氣,青天江海流?!辟澝赖氖切涠U師所居寺屋內(nèi)壁畫。此是一幅山水畫,未必是顧愷之所作,只是借此襯托壁畫的精美生動。黃生所評極為生動:“赤日射而石林竟如有氣,青天在而江海忽若奔流,妙畫通靈至此,信非虎頭不能作爾?!薄霸伄嬋缯妫嬜鞴?,詩亦作怪。白日青天,壁上水流,此極奇極險之語,人多作尋??催^?!盵26]在通泉縣普慧寺,杜甫看到薛稷的書畫,引起他極大興趣,遂作《觀薛稷少保書畫壁》,云:“我游梓州東,遺跡涪江邊?!边z跡,指通泉普惠寺薛稷所書匾額及壁畫。詩先是總體贊薛稷書畫,后又具體形容壁畫:“又揮西方變,發(fā)地扶屋椽。慘澹壁飛動,到今色未填?!毖κ袭嫷氖俏鞣阶兿?,從地面起一直到屋椽,時間雖久,仍栩栩如生。杜甫還談到薛書“普慧寺”:“仰看垂露姿,不崩亦不騫。郁郁三大字,蛟龍岌相纏?!倍鸥Α跋步旎仕?,先披古畫圖”詩,句下自注:“此寺有晉右軍書、張僧繇畫孔子洎顏子十哲形像?!薄稓v代名畫記》載:“江陵天皇寺,明帝置,內(nèi)有柏堂,僧繇畫盧舍那佛像及仲尼十哲。帝怪問:‘釋門內(nèi)如何畫孔圣?’僧繇曰:‘后當賴此耳。’及后周滅佛法,焚天下寺塔,獨以此殿有宣尼像,乃不令毀拆?!盵27]杜甫所言“古畫圖”,應(yīng)為僧繇畫寫本。
節(jié)慶與寺廟間的關(guān)系很密切,在寺廟慶祝節(jié)日,是中土不少民族的傳統(tǒng)。杜甫作于大歷五年的《清明》詩,記錄了長沙居民和城內(nèi)官兵爭游湘西寺的盛況:“著處繁花矜是日,長沙千人萬人出。渡頭翠柳艷明眉,爭道朱蹄驕嚙膝。此都好游湘西寺,諸將亦自軍中至。馬援征行在眼前,葛強親近同心事。金鐙下山紅粉晚,牙檣捩柁青樓遠?!鼻迕鲿r節(jié)景物繁華,生機盎然,鮮花與翠柳、明眉與朱蹄交相輝映,長沙父老齊出游寺,竟日踏春行樂。詩人用如花妙筆,將這一風俗生動形象地展現(xiàn)出來。由此獲悉,岳麓、道林等湘西寺院,曾是當年長沙士庶清明時節(jié)游冶的主體。
寺院多處山水幽勝地,加之園林化景觀的營構(gòu),從而使其在宗教功能之外,兼有世俗享受的便利環(huán)境。所以,當時不少佛寺常為人們提供宴飲場所,眾多朝野名流、文人墨客自然便將聚會飲餞等活動移于寺院。杜甫《惠義寺送王少尹赴成都》《陪章留后惠義寺餞嘉州崔都督赴州》等詩,所反映的便是這類現(xiàn)象。另外,寺院還具有停住功能。中古時期,云游四方的僧侶,可在足跡所至任一佛寺掛單食宿。寺院接納客僧之制逐漸擴及民間,遂衍生出新的功能----???。南北朝時期,佛寺接納外客之風即盛行[24]1018-1019。唐代海內(nèi)一統(tǒng),佛寺停住現(xiàn)象越來越多。安史之亂后,社會動蕩不安,俗人寄居佛寺現(xiàn)象更為普遍?!疤鞂毢?,詩人多為憂苦流寓之思,及寄興于江湖僧寺。”[28]杜甫為避戰(zhàn)亂而奔走流寓各地,不時寄居佛寺,很有代表性。
杜甫生活的時代,是佛教流行的時代,也是詩禪高度融合的時代,這對他的詩心影響深遠。佛寺景觀誘發(fā)了詩人的創(chuàng)作欲望,也直接影響了杜甫佛寺類詩歌的創(chuàng)作風貌。從大處講,主要有兩個方面:
一是佛寺題材開拓與豐富了詩歌內(nèi)容。佛教寺院獨特的場景,為詩人提供了與世俗人境殊異的創(chuàng)作詩思與素材。杜甫眾多佛寺詩所反映和描繪的自然人文景觀,所抒發(fā)的感慨領(lǐng)悟,客觀上拓展了詩的境界,同時也為后世同類題材的詩歌寫作樹立了模板范型。
老杜的佛寺詩,幾乎篇篇都有描繪寺廟及其周圍景致環(huán)境的內(nèi)容。如:“蘭若山高處,煙霞嶂幾重。凍泉依細石,晴雪落長松?!?《謁真諦寺禪師》)“苒苒谷中寺,娟娟林表峰。闌干上處遠,結(jié)構(gòu)坐來重。騎馬行春徑,衣冠起晚鐘。”(《惠義寺送王少尹赴成都(得峰字)》)這類描寫寺廟環(huán)境之美的詩句,在其佛寺詩中俯拾皆是。老杜用其細膩的筆致,將寺廟及其周邊秀美的風光描摹得栩栩如生,令人神往。
杜甫佛寺詩中不斷增添的佛趣佛理,也使作品意蘊豐厚,耐人尋味。杜甫無論是在年青時期,還是中年、老年時期,都表達過對佛教的向往之情。早年,他在《游龍門奉先寺》中就夜宿佛寺而有所得。困守長安時,他在《大云寺贊公房四首》中亦言:“放逐寧違性,虛空不離禪?!痹诂F(xiàn)實苦惱無法排解的情況下去親近佛教,用佛教中的義理排解煩憂。漂泊西南,流浪客居他鄉(xiāng),在貧困的現(xiàn)實面前,更是不免產(chǎn)生向佛、學佛之心,屢屢入佛寺尋求安寧:“老夫貪佛日,隨意寄僧房。”(《和裴迪登新津寺寄王侍郎》)在《陪李梓州王閬州蘇遂州李果州四使君登惠義寺》亦感言到:“遲暮身何得,登臨意惘然。誰能解金印,瀟灑共安禪?”杜甫在佛教方面造詣頗深,對相關(guān)教義、思想亦頗有涉獵。因此,他的佛寺詩文中多有信手拈來的佛趣義理性句子。如《大云寺贊公房四首》之三所言:“燈影照無睡,心清聞妙香。”這種獨特體驗,非深于佛理者不易獲得?!吨]文公上方》言文公道法高深,欲向其問法:“愿聞第一義,回向心地初。”《望兜率寺》則直言:“不復(fù)知天大,空余見佛尊?!北磉_了詩人對佛陀的印象和對佛理的領(lǐng)悟與向往之情。
另外,佛寺作為宣揚義理的標志性建筑,往往修筑在清幽之境,茂林之中,精巧新奇,富有特色。正如上文所述,杜甫的佛寺詩,不少都涉及和描繪了寺院佛殿、樓閣、房、塔等建筑,從詩材、詩境的拓展角度來看,無疑是有積極意義的。
二是促進了杜甫詩歌風格的多樣化。杜詩素以體制宏大、縱橫捭闔、沉郁頓挫、矯健過人著稱,但詩圣的佛寺詩卻別有一番滋味風調(diào)。老杜是中國歷史上最富有創(chuàng)造力的偉大詩人之一,在佛寺作品的創(chuàng)作上,他也決不甘于沿襲陳規(guī),而是能夠適應(yīng)當時的空間環(huán)境和自己的情感心態(tài),選擇最恰切適當?shù)姆绞?,將眼前境界與心跡真實生動地書寫記錄展示下來。天寶十一載,杜甫與高適、岑參等在慈恩寺登塔同題賦詩,現(xiàn)存杜集中的《同諸公登慈恩寺塔》,便是此次的唱和之作。仇兆鰲有段佳評:“同時諸公登塔,各有題詠?!倭陝t格法嚴整,氣象崢嶸,音節(jié)悲壯,而俯仰高深之景,盱衡今古之識,感慨身世之懷,莫不曲盡篇中,真足壓倒群賢,雄視千古矣。三家結(jié)語,未免拘束,致鮮后勁。杜于末幅,另開眼界,獨辟思議,力量百倍于人。”[11]106仇氏認為老杜此詩曲盡其妙,雄渾自然,個性突出,足以雄視千古。從詩風看,杜甫更多的佛寺詩呈現(xiàn)為清麗婉轉(zhuǎn)、意蘊悠長的特征。如《山寺》:“野寺殘僧少,山園路細高。麝香眠石竹,鸚鵡啄金桃。”“野寺”“僧少”,“眠石竹”“啄金桃”,無不顯出山寺之幽靜,景色之明秀,心境之淡逸?!锻n^寺》前四句寫牛頭山上鶴林寺之景,空明澄澈,清婉多姿;“傳燈無白日,布地有黃金”更是一語雙關(guān),心裁別出,禪意盎然?!队锡堥T奉先寺》繪山寺高寒,鐘聲悠揚,詩境與禪境完美結(jié)合,韻味無窮,與王維《山居秋暝》《鳥鳴澗》等詩有異曲同工之妙??傊?,杜甫佛寺詩洗盡鉛華,特色鮮明,引人入勝,是我國古代詩歌的藝術(shù)奇葩。
佛寺的自然與人文景觀,為杜甫提供了眾多的創(chuàng)作靈感和源泉,相應(yīng)地,創(chuàng)作主體也通過自身活動,特別是通過詩歌的中介,給當?shù)胤鹚驴臻g注入了靈氣和新鮮血液。李長祥曾言:“少陵詩,得蜀山水吐氣;蜀山水,得少陵詩吐氣?!盵11]727其實不止巴蜀的自然山水和文化風俗感染著杜甫,凡“詩圣”步履所至處,包括諸多佛寺在內(nèi)的各地自然人文環(huán)境,無不對杜甫的心態(tài)及詩歌創(chuàng)作產(chǎn)生影響。同樣,杜甫及其作品也會反作用于各地文化,在自然和人文景觀的傳播擴散中,發(fā)揮自身獨特和重要的作用。一句話,杜甫及其創(chuàng)作與所經(jīng)過的各個區(qū)域空間或佛寺環(huán)境之間,存在相互生成、相互促進、相得益彰的關(guān)系。
杜甫是中唐后歷朝歷代人們尊崇喜愛的對象之一,他以其生花妙筆,生動形象、入木三分地揭示了所經(jīng)之地各類佛寺景觀的特征與意蘊,展現(xiàn)了多彩多姿的自然人文之美。他的佛寺詩作,是奉獻給后人珍貴的禮物。老杜曾因世無知己而悲嘆:“詞人取佳句,刻畫竟誰傳?”(《白鹽山(白鹽崖高千余丈,在州城東十七里)》)其實這一擔心完全是多余的。事實上,對于杜詩,后人總是視為珍品,其佛寺詩同樣受到重視。唐宋時期,梓州名寺不少,宋李燾《望川亭》就說:“潼川繞郭多名寺,都在少陵詩句中。”這自然是在借老杜之名之作,凸顯當?shù)胤鹚碌牡匚慌c影響。梓州清麗的自然環(huán)境與獨特的佛寺人文景觀,誘使詩圣舉目四望,興懷頗多,創(chuàng)作了不少佳作,客觀上提高了寺廟的知名度,增添了寺廟的文化氛圍?!斗捷泟儆[》對此作了集中展示:“慧義寺。杜甫《陪章梓州》詩云:‘春日無人境,虛空不住天。鶯花隨世界,樓閣倚山巔。遲暮身何得,登臨意惘然。誰能解金印,瀟灑共安禪?!叭?指杜甫)《送王少尹赴成都》詩云:苒苒谷中寺,娟娟林表峰。欄干上處遠,結(jié)構(gòu)坐來重。騎馬行春徑,衣冠起暮鐘,云門青寂寂,此別惜相從?!盵14]1092所引二詩即杜甫《陪李梓州王閬州蘇遂州李果州四使君登》《惠義寺送王少尹赴成都(得峰字)》;“牛頭寺。杜甫詩:‘青山意不盡,袞袞上牛頭。無復(fù)能拘礙,真成汗漫游?;獯核蚂o,竹細野池幽。何處鶯啼切,移時獨未休。’《望牛頭寺》詩:‘牛頭見鶴林,梯徑繞幽深。春色浮山外,天河宿殿陰。傳燈無白日,布地有黃金。休作狂歌客,回看不住心?!盵14]1092所引前首乃老杜《上牛頭寺》詩;“兜率寺。在南山,名長壽。有劉蛻文冢碑及蛻三詩刻之石。杜甫詩:‘兜率知名寺,真如會法堂。江山有巴蜀,棟宇自齊梁。庾信哀雖久,何颙好不忘。白牛連遠近,且欲上慈航。’《望兜率寺》詩:‘樹密當山徑,江深隔寺門。霏霏云氣重,閃閃浪花翻。不復(fù)如天大,空余見佛尊。時應(yīng)清盥罷,隨喜給孤園。’”[14]1092所引前首即《上兜率寺》;“香積寺。在涪城縣,有官閣。杜甫詩:‘寺下春江深不流,山腰官閣迥添愁。’‘諸天合在藤蘿外,昏黒應(yīng)須到上頭?!盵14]1092所引詩為《涪城縣香積寺官閣》。南宋另一部地理學著作《輿地紀勝》,對杜甫在梓州所作的佛寺詩也多有引用和記載,內(nèi)容與《勝覽》所載大同小異,進一步證明了杜甫佛寺詩的價值和在后世的影響傳播,也顯示了作者欲借助名家聲望和影響力,營造和提高地域文化擴散效應(yīng)的努力。
從上面的簡要梳理中不難發(fā)現(xiàn),杜甫的佛寺詩篇,透露了他與佛寺的接觸情況,并從特定角度,反映了佛教文化與風俗生活等方面的歷史情形,含有豐富的文化意蘊。當然,杜甫的佛寺詩篇不啻具有認識作用與文獻價值,事實上,它們(包括杜甫的入寺活動)本身就已是佛教文化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在對佛教思想的普及、傳播中,發(fā)揮著積極和重要作用。杜甫一生與佛寺聯(lián)系緊密,而作為具體承載和體現(xiàn)這一聯(lián)系的主體----佛寺詩篇,內(nèi)容廣泛,含蘊豐厚,遠非一篇小文所能談透,大量的、卓有成效的研究尚待繼續(x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