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云海,劉立華,王宇航
(1.對外經(jīng)濟貿易大學,北京100029;2.北京交通大學 語言與傳播學院,北京100044;3.對外經(jīng)濟貿易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北京100029)
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中國進入新時代以來,如何培養(yǎng)社會主義事業(yè)合格的接班人成為中國高等教育的一個重要的問題。毋庸置疑的是,高校開設的思想政治理論課堂已經(jīng)成為引領青年學生樹立正確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的重要的途徑。2019年3月1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講話中指出“我們辦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就是要理直氣壯開好思政課,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鑄魂育人,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引導學生增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推動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chuàng)新,要不斷增強思政課的思想性、理論性和親和力、針對性”。思想政治理論課課堂的話語實踐不僅是話語相關各方共識達成,實現(xiàn)馬克思主義理論意義再生產和傳播的重要空間,也是筑牢大學生信仰信念信心,助力筑夢圓夢追夢的主要渠道。思想政治教育話語也是話語研究的一部分,運用話語理論的最新發(fā)展成果深化思想政治話語的研究發(fā)展,擴大思想政治話語的研究領域,對于增強思想政治教育話語的交叉學科屬性,夯實思想政治教育課堂話語的理論基礎有著重要意義。為回應現(xiàn)實需求,本文擬溯源話語研究理論,厘清思想政治教育話語研究和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課堂話語研究現(xiàn)狀,并以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話語為研究視窗,觀照當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課堂話語現(xiàn)狀和問題,提出優(yōu)化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話語對策和建議,進而構建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課堂話語的原則、方法和具體路徑,最終推動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課堂話語理論發(fā)展和實踐。
話語研究這一概念最早可追溯至上世紀五十年代語言學研究,逐漸發(fā)展到哲學社會科學領域。福柯極大地擴展了話語的內涵和外延,[1]話語由此被界定為一種意義的社會實踐形式,既能反映現(xiàn)實也能構建社會現(xiàn)實和身份。[2][3][4][5]話語隨后構成了觀察社會實踐的一種方法和視角。[6][7][8][9][10]在這一視角下,現(xiàn)有文獻強調話語是社會的產物,是某一特定族群在歷史文化語境中的意義的表達的方式。在這一理論視角下,話語被認為是人們如何理解和認識物質世界和社會現(xiàn)實的工具和方式。[11]139-152話語的建構屬性因此和身份建構相連,是賦予主體和客體意義的實踐系統(tǒng),[12]話語總是會以一種特定的方式或是話語策略來形塑客體,話語的這一功能從而限制了與這一客體身份相關的行動選擇。[13]后馬克思主義理論視角認為,所有的話語都在試圖統(tǒng)治話語場域,控制差異流動或建構一個中心。話語的擴張并使之服務于某一道德、政治和知識的領導權就是霸權,其中話語在實踐過程中不斷建構和修訂參與者的身份。[14]近年來,雖然話語研究分類不斷細化,話語研究的主流已逐漸轉向環(huán)境話語、政治話語、媒體話語、生態(tài)話語、官僚話語、商務話語、移民話語、能源話語、危機話語等研究,但是話語中的意識形態(tài)呈現(xiàn),話語的操控與反操控研究,以及話語的互動研究等都依然是話語研究的重點領域。就研究方法來看,國外學者不再滿足于單純的文本分析,社會學的研究方法,例如問卷調查、訪談、人種志學等方法也逐漸被整合到話語研究當中。就話語的形式而言,在系統(tǒng)功能語言學和社會符號學的影響下,話語研究對象已經(jīng)由單純的語言話語研究,逐漸延伸至包含不同話語渠道和不同的意義生成符號,例如聲音、圖像、動作等的多模態(tài)話語研究。[15][16][17][18]
在以上研究模式下,國內的話語研究主要追隨了國外的研究范式和傳統(tǒng),并在語言學、新聞傳播學等領域逐漸發(fā)展。近二十年以來,國內話語研究涉及領域也越來越多。[19][20][21]總體來講,國內的話語研究實現(xiàn)了從語言反映論到話語建構論的轉變。[22]就研究方法來講,國內話語研究主要有兩類,一類是以語言學分析為基礎的話語研究,這類研究往往側重分析話語實踐中的語言特征,主要學者分布在外國語言文學領域,他們往往以系統(tǒng)功能語言學、認知語言學或是語料庫語言學為分析基礎。第二類則是以??吕碚摓榛A的話語研究,此類研究往往側重較為宏觀的闡釋,側重話語權、話語體系等概念。
話語作為一種社會實踐的觀點強調了話語的社會屬性,話語的社會建構特征因此成了各種話語研究的主要內容。在這一視角下,思想政治教育話語,尤其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課堂話語逐漸作為一個研究派別產生并發(fā)展起來。
隨著國內外話語理論和實踐層面獲得了較大進展,思想政治教育話語作為一種相對獨立的話語類型也進入了研究人員的視野。思想政治教育話語這一表述鮮見于西方國家,但意識形態(tài)研究或是政治話語研究則是批評語言學或是話語研究的重要內容。有關的政治話語研究可以追溯到古希臘的政治修辭學研究。上個世紀八十年代末期,一些語言學家開始在社會批判理論視角下關注語言中不平等的權力關系以及話語和社會之間的辯證實現(xiàn)關系。Van Dijk將政治話語限定為“主要是政治性”的話語,并在政治進程中具有某種直接功能。[23]Wilson等人認為話語分析的重點應該是政治語境中的意義實踐,這一政治語境中的主體包括政治行為的參與者、政治機構、政治媒體和政治支持者等人或是機構。[24]從政治話語的本質來說,政治語境中的話語互動不僅是一種信息的交換,更為重要的是,政治話語主體的不同利益訴求以及政治話語背后的意識形態(tài)差異造成了政治話語成為意義爭奪和身份建構的戰(zhàn)場。正因為政治話語背后的權力本質,以批評理論為基礎的批評話語研究往往把政治話語作為一個研究的重要領域。除了政治話語以外,批評話語分析另一個聚焦點是文本在灌輸、保持和改變意識形態(tài)的重要能力,即意識形態(tài)的效果。[25][26]Thompson指出,意識形態(tài)最先出現(xiàn)在18世紀后期的法國,指的是一種社會的某種形式和過程,意識形態(tài)往往通過語言或是符號來表達,符號在以上社會形式和過程中進行傳播。[27]因此,意識形態(tài)相關研究主要關注不同的符號在社會語境下對意義的建構和傳遞過程。而批評話語分析則認為意識形態(tài)的論述應從社會實踐的反映性出發(fā),他們認為社會實踐可能會依賴這一特性的建構來維持一種控制關系,意識形態(tài)的重要內容就是“反映性”這一社會功能。[28][29]意識形態(tài)體現(xiàn)為從特定角度,遵循控制關系的旨趣和投射相一致的標準解決社會實踐中的矛盾和困境并且消除敵對的過程。[30]Van Dijk對意識形態(tài)的界定則是從社會認知的角度,他認為,某一社會群體的社會態(tài)度和信仰的基本原則和原理的心理結構都來源于意識形態(tài)。[31]因此,批評話語研究認為意識形態(tài)表現(xiàn)為話語中不同的階層和群體之間的權力和控制關系模式。該觀點為消除話語的神秘性以完成其教化和解放功能,并對解讀文本中的具體意識形態(tài)奠定了基礎。因此,批評話語分析促進了政治話語和意識形態(tài)研究,同時促進和推動國內的思想政治教育話語研究的發(fā)展。
在當前中國語境下,“思想政治教育話語是指在一定社會主導意識形態(tài)支配下,遵循一定的語言規(guī)范、規(guī)則和規(guī)律,并在特定的話語語境里,思想政治教育活動過程中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用來交往、宣傳、灌輸、說服,以及描述、解釋、評價、建構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和主體間思想觀念、價值取向和行為表征的言語符號系統(tǒng)”。[32]國內有關思想政治教育話語的研究主要分為三類:一是有關思想政治教育話語的理論基礎,其主要內容往往包括思想政治教育話語的歷史脈絡,內容和社會功能。例如,袁芳以馬克思主義的語言觀為理論基礎,對思想政治教育話語的內涵、特征、功能、類型、結構進行了全面且深入的研究。[33]二是有關思想政治教育話語的實踐研究,主要關注如何在實踐中構建具體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話語體系。何理以話語體系為切入點,展示了思想政治理論課話語體系生成和發(fā)展的矛盾和規(guī)律,并對思想政治理論課話語體系的內涵、類型、要素、特點、功能等進行了詳細的闡述。[34]何婷則對新媒體語境下思想政治教育的話語體系構建進行了論述。[35]三是思想政治教育話語目前的問題以及對策研究。[36]
中國當下的思想政治教育話語研究雖然取得了很大進展,但是也存在很大的發(fā)展空間。首先是有關思想政治教育話語研究的歷史梳理不足。當前的思想政治教育話語研究往往缺乏一種歷史的維度,以史為鑒,從歷史發(fā)展的軌跡中探尋思想政治教育話語發(fā)展脈絡的相關研究還比較缺乏,思想政治教育話語的歷史變遷研究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其次是多學科研究視野不足,缺乏對話語研究的深入理解。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與話語研究的結合研究尚未深入,后者最新研究成果無法應用于前者中。在內容和主題以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tài)話語為核心的文獻中,尚未形成多學科交叉探索話語問題的局面。最后是實證研究與理論創(chuàng)新不足。當前思想政治教育話語研究多是基于主觀判斷進行的,或是基于個人教學的反思,研究幾乎都是定性研究,缺乏對話語主體、話語對象、話語內容與話語路徑的實證性探索,更缺乏對話語效果的研究和評價。以往研究只是把話語實踐中的話語內容或是表現(xiàn)方式作為研究的重點,對于話語實踐這一結構性整體以及話語實踐與社會現(xiàn)實之間的互構關系則缺乏深入細致的橫向和縱向的研究。
隨著話語研究的不斷深入,話語的社會建構屬性逐漸得到學者的關注。同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逐步發(fā)展的同時也面臨新情況和新問題,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也迫切需要新的理論支撐。在這一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的話語研究成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個新熱點。習近平總書記在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中強調:“辦好思想政治理論課關鍵在教師,關鍵在發(fā)揮教師的積極性、主動性、創(chuàng)造性,”“而思想政治教育話語親和力提升的關鍵是要依靠話語主體——教師,話語主體在話語建設方面能否有所作為將直接影響話語的感召力與影響力?!睆脑捳Z主體的角度來看,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是思政課課堂話語的主體,思政理論課教師的話語內容、話語模式無疑能極大地影響話語中的意義傳遞。從宏觀角度來看,這些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肩負著傳播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使命,他們的話語則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陣地”,他們掌握著主流意識形態(tài)的話語主導權。
國外對于教師課堂話語研究可追溯到上世紀七八十年代興起的關于課堂的話語分析。英國學者Sinclair和Coulthard首先對課堂話語的結構進行了研究。[37]隨著話語研究和互動社會語言學的發(fā)展,國外應用語言學和教育學界運用各種語言學或是話語分析的理論對教師課堂話語進行了深入細致的研究,[38][39][40][41]但是研究領域往往關注語言教學的課堂話語,研究內容往往是側重課堂話語的結構、教師與學生在課堂話語實踐中的身份建構等問題。近年來,國外有關課堂話語的研究開始出現(xiàn)如何使用課堂話語構建統(tǒng)一社區(qū)的研究。[42]相對于西方而言,我國對教師話語研究的起步較晚,直到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國內學者才著手于教師課堂話語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對外語教師課堂話語藝術性和技能的研究。主要包括教師課堂話語概念的研究、教師課堂話語特點的研究、教師課堂話語功能的研究以及教師課堂話語策略的研究。
當前中國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課堂話語研究主要有三類。一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課堂話語結構研究,即課堂話語組成內容和形式的研究。田鵬穎認為把握高校思想政治話語權的本質是展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世界話語權。[43]現(xiàn)有的高校思政課課堂話語研究多關注課堂話語的特點,或是思政課話語體系的建構。[44]86-91[45]二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課堂教學中存在的話語問題研究。徐蓉認為,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話語體系已在課程的歷史沿革中逐步形成了自身的特點,但在思想的豐富性與深刻性、對現(xiàn)象和問題的解釋力與說服力等方面尚存在進一步改善的空間,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應注重話語的大眾化與深刻性、解釋力與創(chuàng)新性、親和力與引導力。[46]86三是關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課堂話語策略的研究。張國宏認為要實現(xiàn)高校政治理論課話語有效性,既要聯(lián)系協(xié)調其價值指向、動力支撐、話語范式和話語風格等諸要素,[47]又要依賴意識形態(tài)教育和公民教育相互促進,師生主體平等互動,教材話語和教學話語兩種范式的轉換交融、學術話語和生活話語兩種風格的交替共振。然而,有關課堂教師話語的實證研究、思政課教師課堂話語的影響力研究、課堂話語的建構研究則很少。
雖然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話語研究逐漸發(fā)展不斷繁盛,仍存在諸多缺口,針對現(xiàn)階段存在的不足,應從以下幾個方面改進和提升。一是從理論建構看,以往相關研究對話語這一概念還缺乏深入的探討,往往把話語界定為一種語言的使用,忽視了話語的建構屬性以及話語的反映性特征。話語不僅僅是知識傳遞的渠道,話語也是知識的載體,思想政治理論課的知識都是通過話語來完成構建和傳播。再者,話語研究的整體性特征沒有得到凸顯。話語不僅是一種語言的使用,而是植根一定歷史文化語境,與社會現(xiàn)實處在一個不斷建構與重構關系中的元素。對話語的理解不能割裂其所處的社會現(xiàn)實和歷史文化語境。后續(xù)應以話語的建構理論為指導,側重研究高校思想政治理論教師課堂話語的社會建構策略。二是從研究內容看,以往研究只是關注話語內容和話語模式,對于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課堂話語的解讀不夠深入。具體說來,以往研究主要關注教師話語的模式和特征,而教師話語與學生話語之間的互動研究,以及兩者之間的主體間性的話語建構研究還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后續(xù)的研究應側重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話語實踐的主體(教師)研究、話語渠道研究以及話語效果的研究。再者,以往研究往往是定性的反思性研究,實證數(shù)據(jù)和案例支撐研究則相對匱乏,跨學科思想在思想政治教育話語體系研究中體現(xiàn)還不是很充分。有關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課堂話語的歷史變遷研究以及此類話語實踐與國外同類話語的比較研究仍相對缺乏。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課堂話語的繼承與發(fā)展研究也沒有得到應有的關注。三是從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課堂話語的外延因素看,以往研究中對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課堂話語的以下三種關系沒有深入挖掘。[48]第一,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課堂話語的繼承與發(fā)展的關系,也就是課堂話語的時代特征如何體現(xiàn)。中國的發(fā)展已經(jīng)進入了一個新的時代,中國正在面臨一個“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同時,意義的產生方式和傳播方式也經(jīng)歷了深刻的變革,在這一宏觀背景下,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課堂話語面臨新的機遇和挑戰(zhàn)。第二,理論與現(xiàn)實的關系,話語理論的最新進展如何應用于課堂話語實踐中。誕生發(fā)展于西方學術界的話語理論如何與中國特色明顯的思政課課堂話語實踐聯(lián)系起來,話語理論的本土化與馬克思主義的本土化之間應該如何勾連,上述問題并沒有在以往研究得到較好的體現(xiàn)。第三,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課堂話語的本土化與國際化的關系。在全球化視角下,中國與國際社會互動越來越頻繁,在這一語境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課堂話語如何兼具中國特色,同時獲得國際社會認可這一難題不僅涉及到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成效,也涉及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對外傳播和接受這一議題。關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課堂所涉及的這三種關系,應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課堂話語研究的主要方向。
在話語理論視角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課堂話語研究對象不僅包括話語實踐中的語言,同時側重考察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課堂話語實踐中的社會建構策略,旨在挖掘思想政治話語建構過程中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課堂話語與其他政治話語和大學生有關思想政治教育陳述實踐之間的轉換與對接,以及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話語與我國政治話語、國際社會有關中國的話語以及大學生思想政治話語實踐之間的邏輯關系,梳理新時代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話語的策略、模式、路徑與效果。
話語理論視角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課堂話語研究對象主要涉及三個部分。首先,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課堂話語的建構策略研究,即高校思想政治課教師在課堂話語實踐中,教師話語傳授和講解知識使用的話語策略。具體來說,則是指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課堂話語在講述中國共產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傳播馬克思主義等方面的話語策略,并挖掘該話語策略與當下中國特色話語體系間的關系。該研究對象屬于高校思想政治課教師課堂話語的本體研究。第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課堂話語實踐的互動研究,主要關注高校思想政治課教師課堂話語影響學生完成教育目的使用的話語策略。在這一話語實踐中,觀察各個話語主體或是客體如何被放置在一個統(tǒng)一的鏈接中,建構成有意義的身份,并且探析這種由話語實踐建構的“課堂社區(qū)”與較為宏觀的社會歷史文化語境之間的關系。該研究對象具體包括教師課堂話語與學生的互動研究,教師與青年大學生主體間性的話語建構研究,以及教師課堂話語的效果和影響力研究。第三,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課堂話語與其他話語實踐之間的關系研究。該部分主要聚焦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課堂話語與中國當前主流政治思想話語之間的關系研究、高校思想政治話語與國際社會對中國實踐的表述之間的關系研究,以及在歷史角度,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課堂話語的縱向比較研究。以上三個研究內容應是未來話語理論視角的有關思政課課堂話語研究的重點。
思想政治理論課課堂話語的話語研究路徑主要包括以下三個方面。首先,思想政治理論課課堂話語研究可以借鑒批評話語研究的方法。開始于上個世紀80年代末期的批評話語分析,關注的是語言的使用(話語)如何改變、控制、形塑當代社會。這一時期關注的內容是批評理論、跨學科特點、權力、意識形態(tài)等。主要的流派有Fairclough的辯證關系方法,Wodak的話語歷史分析方法,van Dijk的社會認知分析方法以及多模態(tài)的社會符號學分析。其次,從話語與文本的關系來看,文本是話語的具體體現(xiàn),是話語的痕跡。因此,有關語言學的理論,例如系統(tǒng)功能語言學、會話分析、社會互動語言學以及語用學的理論和概念都可以成為思想政治理論課課堂話語實踐產生的文本的分析框架和理論基礎。第三,近年來發(fā)展起來的多模態(tài)話語研究為分析課堂話語的多模態(tài)屬性(音頻、視頻、圖片、文字等)提供了重要的理論基礎和分析框架。國內語言學界和話語研究領域也產生很多關于多模態(tài)課堂話語的研究成果,但是有關思想政治理論課課堂的多模態(tài)話語分析的成果還比較少見。
對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課堂話語實踐所產生的文本或是多模態(tài)話語模式的深入解讀,能幫助揭示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與當代大學生在互動過程中的身份建構與磋商過程。今后的研究應當在借鑒國內外話語研究學者文本分析框架的基礎上對所收集到的文本語料分別進行主題、態(tài)度、結構、視角等多維度分析。此外,也應結合使用內容分析、多模態(tài)的話語分析、數(shù)據(jù)統(tǒng)計與分析等其他輔助方法。話語對現(xiàn)實既具有“反映性”也具有“建構性”,社會知識也是通過話語建構起來,最終影響人的認知。話語因此構成了觀察社會實踐的一種視角和方法。但是話語研究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即過多地考慮話語的語言呈現(xiàn),忽視了對話語實踐所在語境的系統(tǒng)考察。為了彌補這一研究缺陷,后續(xù)研究除了應用話語分析的方法以外,也綜合利用問卷調查、訪談、觀察、人種志學等研究方法,對話語實踐涉及的歷史文化語境、話語實踐的效果、影響話語實踐的因素等方面進行細致分析。
針對當代中國思想政治教育話語發(fā)展面臨的機遇與挑戰(zhàn),準確描述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課堂話語的基本模式,厘清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課堂話語的建構策略,闡釋教師話語實踐在建構話語主體與客體身份過程中的路徑、效果、作用以及背后的機制和制約因素,挖掘高校思想政治課教師課堂話語與其他相關話語之間的邏輯關系以及課堂話語的歷史變遷,對于推進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更好地進教材、進課堂、進頭腦,弘揚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樹立青年大學生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提升其應用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和方法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具有重要意義。同時,這對于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的話語引導力、闡釋力和影響力,進而增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和針對性也具有現(xiàn)實意義。
就高校思想政治理論教師課堂話語理論研究而言,話語理論為其提供了很好的分析框架,相關的研究應當將話語理論的最新進展應用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堂話語實踐研究,側重話語的社會建構性。話語研究發(fā)端于語言學,但是近三十年以來,話語研究發(fā)展迅猛,已經(jīng)滲透到人文社科領域,話語理論的應用研究也越來越廣泛。早在上個世紀70年代,國外已經(jīng)開始課堂話語研究,但是當時的課堂話語研究側重的還是課堂話語的結構特征。隨著話語這一概念內涵和外延的不斷擴展,思想政治教育話語的內涵也越來越豐富,從這種意義上來說,思想政治理論課課堂話語研究也應放眼其他學科相關研究進展和成果,從而形成開放包容的學術視野。后續(xù)相關研究應當在話語建構主義理論視角下,對新時代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的課堂話語實踐進行系統(tǒng)的考察,因此,高校思想政治理論教師課堂話語實踐研究也應當整合話語與思想政治教育兩種研究范式,拓展和深化話語互動研究,挖掘思想政治教育在高校中的具體傳播路徑、態(tài)勢和效果,系統(tǒng)地研究思想政治教育話語體系的建構原則、方法、理論依據(jù)、話語體系的合理結構、話語空間等問題。在研究的過程中,研究對象不應只局限于靜態(tài)的共時層面的文本比較分析和現(xiàn)象觀察,而是采取一種歷時和共時相結合的視角。同時還要整合問卷調查、實地考察、訪談等多種研究方法,對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課堂話語實踐中的意義互動磋商進行細致的梳理,進而找出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課堂效果的路徑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