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雅東:2019年12月在倫敦召開的峰會被視作北約慶祝成立70周年的“紀念峰會”。事實上,2019年4月北約就想在紐約辦“高峰生日會”,但因特朗普不能出席而降格為外長會。那次活動的最大“成果”是美國決定再度延長斯托爾滕貝格的秘書長任期直至2022年9月,屆時他將成為北約歷史上任職時間第二長的秘書長。有美國政客譏笑說,“當下北約沒有什么事能比秘書長任期獲延更讓人興奮的了”。
分析認為,美國今天之所以還留在北約里,很大程度上是特朗普被國內政治制度和精英們裹挾的結果。從特朗普的本意出發(fā),歐洲的安全應該交還給歐洲處理,北約早就應該解散了。我們看到在馬克龍狠批北約之后,特朗普并未發(fā)表什么聲明或言論來力挺北約,無形中等于默認了馬克龍說法的“合理性”。
倫敦峰會本該喜氣洋洋,卻終因各方在一些重大問題上分歧太大而開成了“掐架會”,北約及成員國內部積攢已久的不滿、矛盾和困惑被領導人們一股腦兒地端上會議桌。現(xiàn)在看來,各方參與的心態(tài)大不相同,考慮也不盡相同。
英國深陷“脫歐”泥潭難以自拔,北約似乎成為一根可提供短暫喘息機會的救命稻草,12月北約峰會選址倫敦是再合適不過了。一個鐵了心要離開歐盟的英國,在防務問題上卻堅定追隨北約。試想如果英國既丟了歐盟、又脫離了北約,在國際舞臺上還能干什么?
法國對北約的政策主要受“戴高樂主義”影響。法國前總統(tǒng)戴高樂曾說,“北約是美國人的北約,不是歐洲人的北約”。1966年戴高樂決定退出北約,迫使北約總部和兩個作戰(zhàn)司令部遷離巴黎,造成對華約的防線出現(xiàn)重大缺口,頓時讓北約陷入恐慌。目前,北約未在法國本土駐有一兵一卒,這使得法國同美國和北約講起話來比其他歐洲國家硬氣得多。2019年12月初,法國國防部長帕利接受媒體采訪時毫不顧忌美國人的情緒,直接把矛頭對準美國和北約。她說,北約不應迫于華盛頓壓力強迫成員國購買F-35戰(zhàn)機等美國武器,“北約憲章沒有第F-35條”。這話看似是在維護北約憲章,實際是在維護法國的軍火出口(法國是世界第三大武器出口國,有望很快超過俄羅斯躍居世界第二),也折射出法國想扛起引領歐洲未來方向大旗的心態(tài)。
2019年12月2日,美國總統(tǒng)特朗普赴倫敦參加北約峰會前再次表示,美國為一些拖欠軍費的北約成員國承擔額外開支“不公平”。
北約對德國而言具有十分重要的戰(zhàn)略利益。德國自1955年加入北約,對北約一直采取較為積極的姿態(tài)。德國法律對軍事領域的制約較多,德國要想發(fā)展裝備或參與海外軍事行動,多需借助北約平臺,因此可以說,今日德國面對北約和美國的心情是復雜的。德國是目前歐洲國家里駐扎北約司令部、空軍基地、作戰(zhàn)部隊和人員最多的國家。從斯諾登披露的文件看,德國也是美國最不放心、監(jiān)視最多的歐洲國家。
近期,法德作為歐洲“雙駕馬車”在與北約相關的眾多問題上顯現(xiàn)出尖銳分歧,原因一是默克爾迫于美國的壓力,以及國內難民問題的困擾,傾向于暫時緩和與美國的關系,不愿跟隨馬克龍向美國“炸刺兒”;二是法德有爭奪對北約和歐盟領導力的傾向。2018年底,德國在眾多北約成員國中甩開法國,將北約軍事委員會主席職位收入囊中。在北約改革方案設計方面,德法也有意比拼,都希望發(fā)揮更大作用,未來擁有更多發(fā)言權。
土耳其作為唯一加入北約的亞洲國家,因其橫跨歐亞大陸的得天獨厚地理位置,本土駐有北約軍事基地,是北約在東南方向的戰(zhàn)略支點。因土耳其購買俄羅斯C-400防空武器,北約和美國急需調整北約東南方向的防空體系,以便與俄制防空武器進行切割。自2016年7月土耳其政變未遂后,美土關系一直處于不睦狀態(tài)。法土關系如前所述因土耳其單方面出兵敘利亞北部地區(qū)也產生了摩擦,英法德等八個國家還暫停了對土武器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