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思來
(遼寧大學,遼寧 沈陽1110036)
對于界定犯罪成立標準問題的研究,即何種行為應該定義為犯罪行為,應受刑罰的約束和處罰,一直以來在理論界和實踐中均存在不同觀點,也是備受關注的話題之一。對于犯罪成立的界定標準,在學術界和不同國家充斥著不同的觀點,看法不一。其中,較為普遍的是對法益侵害性、規(guī)范違法性以及社會危害性三種不同觀點的研究和討論。在一些國家,如日本堅持法益侵害性為通說觀點,德國學界現(xiàn)有采用規(guī)范違反性來作為確定某一行為是否成立犯罪的趨勢,我國在這一問題上持有的主流觀點是社會危害性。關于規(guī)范違反性和社會危害性,不少學者有過詳盡論述,本文在此主要討論的是犯罪的法益侵害性,即法益在犯罪成立中所具有的特殊價值。
法益侵害性一說最早是由德國學者畢恩保姆首先提出,后來得到德國弗里德里希李斯特等學者的繼承與發(fā)展。法益究其本質是一種利益。利益“一般來講是指人們?yōu)榱藵M足于生存和發(fā)展的需要而產生的各種需求,它是由社會各種客觀條件所決定的,并且貫穿于各種各樣具體的社會關系之中?!币簿褪钦f,利益是人與周圍事物之間關系的一種客觀反映,具體表現(xiàn)為人們的各種物質和精神需要。利益是一個客觀概念,無論是否意識得到,它都是客觀存在的,不以人的主觀意志為轉移。然而,并不是人們日常生活中所有的利益都是刑法中所強調和保護的法益。李斯特認為:“法益即是由法所保護的利益,所有的法益都是生活利益,是個人或者共同社會的利益;產生這種利益的不是法秩序,而是生活;但法的保護使生活上升為法益。”因此,不難得出,只有經過法律上的定義和選擇、上升為國家意志并且由法律明確規(guī)定予以保護的生活利益才能被稱之為法律上的利益,即法益。刑法的目的就是保護這種法益,而犯罪便是侵犯了這種由法律予以保護的生活利益的行為。因此,犯罪的本質便是對法益的侵犯,如要判斷一個行為是否成立犯罪,便要明確此種行為的性質,即該種行為是否屬于侵犯法益的行為。
法益侵害性旨在強調以保護法益為目的之下,刑法應該對人的哪些行為加以約束和處罰。①法益侵害性主張結果無價值,即是指在判斷行為是否具有違法性時,最重要的是首先考慮該行為是否侵害或者威脅到了法益,如若沒有侵害或者威脅法益的行為發(fā)生,那么不論行為人的思想如何,行為本身又是否違反了社會倫理和道德規(guī)范,則均不應該被認為具有違法性,這種行為亦不作為犯罪處理,不受刑法的規(guī)制。這也是法益侵害性與規(guī)范違反性的重要區(qū)別之一。規(guī)范違反性往往強調行為無價值。按照規(guī)范違反性的要求來看,評價行為是否違法,其實質是看其是否違反法規(guī)范,而這種法規(guī)范卻并不是指刑法規(guī)范,而是指違反了屬于倫理層面的、不成文的規(guī)范。所以,規(guī)范違反性的本質在于關注行為本身所具有的內在性,判斷行為是否構成犯罪取決于衡量行為人內心之惡以及該行為本身的反倫理性和反規(guī)范性。因此,在規(guī)范違反說來看,刑法規(guī)范的背后是社會倫理規(guī)范,所以違反刑法的實質是違反刑法背后的社會倫理規(guī)范。
社會行為是紛繁復雜、性質多樣的,一個行為發(fā)生之后,如何認定此種行為屬于具有社會危害性的行為對于刑法準確判斷犯罪是否成立發(fā)揮著重要的作用。因此,法益對于正確判定行為性質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一個行為是否侵犯或者威脅到了法益、以及該行為對法益侵害或者威脅的程度是多少便可以視為該行為有多惡劣、該行為的社會危害性有多大。因此,通過著眼于思考行為人所實施的侵犯或者威脅法益的行為,成為判斷定義該行為性質的主要衡量標準,而不再是僅僅依靠或主要依賴行為人的思想之優(yōu)劣或者行為對道德規(guī)范的破壞程度來認定犯罪成立或者不成立。即行為人主觀所想并不能成為犯罪是否成立的關鍵的評價標準,思想、動機需另行考慮和評價。運用法益作為行為性質的評價標準,不僅可以快速準確界定行為的性質、以及該行為社會危害性的大小,給予行為正確的定位,更對于刑法在定罪量刑上能夠正確適用發(fā)揮著重要的功能。
法益是對公民正當利益的一種保護,以刑法為依據(jù)來衡量一種行為是否威脅或者侵害了法益,這種評價過程本身就是以保護法益為出發(fā)點的。而法益是刑法所保護的利益,通過法律明確規(guī)定何種利益受法律保護,公民從而可以清晰自己的何種權益受法律保護,而何種行為又將因侵犯法益而受到懲處。公民的自由正是通過這種對自己行為性質的可預期性得到了保障。在刑法中“法無禁止即自由”,只要不侵犯刑法所保護的法益,行為便不構成犯罪,也不受刑法的干預,公民的自由得到了極大的保障,可以在法律允許的范圍內充分行使。因此,這種以法益來作為犯罪成立標準的判斷方法,使得公民對法律的了解增加、行為的可知性增強,公民的自由得以保障和充分發(fā)揮。
法律與道德之間的關系一直界限不明,極易混淆,二者之間的區(qū)分標準也一直是學界激烈討論的命題。然而不可否認的是,法律是一種成文的規(guī)范,是對人的外在行為的約束,通過明文規(guī)定的條款進行明確和執(zhí)行;而道德則更傾向于關注人內心的高尚,將人內心的善惡和行為統(tǒng)一起來綜合評價。因此,將是否侵犯法益作為犯罪成立的評價標準,一方面,可以將刑法與道德嚴格區(qū)分開來,不問行為人的思想品質惡劣與否,行為人所實施的行為只要尚未造成對法益的侵犯或威脅,法律便不認為該行為屬于犯罪行為,而只要行為人實施了侵犯或者威脅法益的行為,便將其納入刑法規(guī)制的范疇,作為犯罪予以處罰,以此防止對公民生活的過度干預以及對公民思想的任意侵犯;另一方面,通過法益來確定犯罪成立,使罪刑法定原則得以充分貫徹,使刑法處罰適當。相較之,規(guī)范違反性則極易混淆法律與道德之間的關系,造成法律適用出現(xiàn)混亂,甚至造成對罪刑法定原則的破壞。
規(guī)范違反性強調成立犯罪的行為會違反社會倫理道德規(guī)范,而社會道德規(guī)范過于抽象和泛化,其內涵與外延又總是大于法律規(guī)范的范疇。另外,隨著社會生活的快速發(fā)展,思想觀念也是日新月異。一些原有的道德規(guī)范開始與大眾普遍認知的新觀念相偏離。新觀念新想法的不斷出現(xiàn),曾經占據(jù)主流地位的觀念開始逐漸難以為繼。所以,以違反社會倫理道德規(guī)范為評價行為是否成立犯罪,不但會造成刑法的處罰范圍擴大,與刑法的謙抑精神背道而馳,而且極易造成在判斷某一行為是否成立犯罪時的判定標準不一,帶有極強的主觀性,從而導致在定罪判罰的適用上出現(xiàn)偏差。而以法益為界定犯罪是否成立的標準,即使行為人具有主觀惡性,或者并未通過實施侵害、威脅法益的行為來表現(xiàn)其主觀惡性時,刑法上就不得將此種情況定義為犯罪。因此,法益為確定刑法的處罰范圍和界限確立了明確的標準,不但可以使刑法定罪標準明確,又可以使處罰范圍適當、使處罰清晰明確。在入罪的同時也具備出罪的依據(jù),不但具有立法層面的意義,更符合我國現(xiàn)下寬嚴相濟的刑事政策,合理有效地控制了對犯罪的處罰范圍,明確了罪與非罪的界限。
法益在界定犯罪成立時,一方面,明確了刑法處罰的范圍,界定了罪與非罪的界限;另一方面,通過判斷行為是否侵犯法益來判定行為是否成立犯罪,也為在刑法適用中正確區(qū)分此罪與彼罪、一罪與數(shù)罪確立了衡量標準。即刑法將法益進行了類型化劃分,不同類型的法益對應不同類型的犯罪,《刑法分則》十章中基本包含了所有不同類型的法益內容。因此,實踐中,在某一行為侵犯單一法益時,可以直接根據(jù)法益受侵犯的類型快速準確判斷該行為構成何罪;在某一行為同時侵犯多個法益時,在判斷該行為成立何種犯罪時,則以犯罪行為主要侵犯的法益為主要判定標準,輔之以次要的法益為補充,以達到正確定罪的目的。以行為侵犯的法益類型的不同,將不同行為分別定義為不同的犯罪,明確了罪與非罪之間的區(qū)別;同時,又能根據(jù)行為侵害的法益的數(shù)量,確定了一罪與數(shù)罪的標準。
在評價犯罪是否成立的過程之中,通過對行為人所實施的客觀行為是否能夠或者已經侵犯、威脅到法益作為評價標準,可以使評價犯罪成立的過程始終處于客觀主義立場,在定罪時做到理性客觀,進而準確適用刑法規(guī)范??梢杂行П苊庠谂袛喾缸锸欠癯闪⒌倪^程之中受到行為人實施行為時的內在心態(tài)、主觀思想以及行為動機等主觀因素的干擾,最大程度上做到客觀中立地進行行為性質的分析;也能夠將事實判斷和價值判斷區(qū)分開來,對客觀行為本身進行正確的事實判斷和價值判斷。否則,將會導致對行為的性質進行了錯誤的判斷和評價,造成刑法無法準確適用,最終極易出現(xiàn)主觀入罪或主觀出罪的不利后果。
綜上所述,法益侵害性相比規(guī)范違反性而言更具有明確性和適用性,社會危害性也可以看作是對法益的侵害和威脅。因此,法益在認定犯罪成立中起著重要作用,法益在評價犯罪成立的過程中具有不可或缺的特殊價值。因而,采取法益侵害性來作為刑法定罪的依據(jù)當然具有其合理性和必要性。只是需要進一步明確的是,在理論界的研究方面以及實務界處理案件的過程當中,關于此問題的意見,還有不同的觀點。所以,僅靠明確法益在犯罪成立中具有特殊價值的這一認識還不夠,想要普遍貫徹這種觀念還需要我們繼續(xù)共同研究。
注釋
①陳璇.法益概念與刑事立法正當性檢驗[J/OL].比較法研究:1-22[2020-04-09].http://kns.cnki.net/kcms/detail/11.3171.d.20200326.1947.0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