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 歡
李夢陽名詩《徐子將適湖湘,余實戀戀難別,走筆長句述一代文人之盛,兼寓祝望焉耳》概論文學(xué)史,亦有“我?guī)熱绕饤钆c李”這樣涉及文學(xué)前輩李東陽、楊一清的詩句,且述及“前七子”中的何景明、邊貢,而歷來學(xué)者又都認為“徐子”指徐禎卿,故該詩被認為是“前七子”時代的重要作品。然筆者考察發(fā)現(xiàn),“徐子”其實是指徐縉。
李夢陽《封宜人亡妻左氏墓志銘》載“甲戌(正德九年)……是年李子官復(fù)罷,道潯陽就左氏,泝江入漢,至于襄陽,將居矣”(《空同先生集》卷四三),知其正德九年罷官后暫居襄陽。是年徐縉使湖南,《明實錄》載正德九年五月二十五日“遣……翰林院編修徐縉……充副使,持節(jié)冊封崇府崇靖王世子厚耀為崇王……”(《武宗實錄》卷一一二)。其時與徐同在京師的何景明作《醉歌贈子容(徐縉)使湖南便道歸省兼訊獻吉》(《何氏集》卷一五),稱“李生近買陽羨田,又欲鼓柁襄陽船。風塵落日倘相遇,為我問訊江湖前”,可見欲托徐縉途中問訊李夢陽。徐亦作《仲默席上作》(《徐文敏公集》卷一)感嘆“湖南萬里使”,與何氏話別。后徐縉依囑在襄陽拜會了李夢陽,而李夢陽名詩正作于此時,題中“徐子將適湖湘”乃指徐縉別后將南行赴湖南,而贊美何景明之語當是對何氏問訊之回應(yīng)。
徐正德十年回京,何作《訪子容自荊州使回》(《何氏集》卷一八)。徐當攜有李給何的信(已佚),信中帶有批評語氣,因為李其后作《駁何氏論文書》(《空同先生集》卷六一)稱“前屢覽君作,頗疑有乖于先法,于是為書,敢再拜獻足下,冀足下改玉趨也。乃足下不改玉趨也,而即摘仆文之乖者以復(fù)我。”何遂作《與空同先生論詩書》(《何氏集》卷二三)答李,并附近作,其中至少有《訪子容至荊州使回》《同川甫寺中避暑》《六月望月食(按:月食可確定在正德十年)》三首(《何氏集》卷一八),因為李得信即回之以《駁何氏論文書》及《再與何氏書》(《空同先生集》卷六一),信中摘錄三詩進行了批評。此即明代文學(xué)史上著名的李何之爭。徐、何集中詩作大致按時間先后排列,事跡清楚,當無疑議。
徐禎卿與徐縉同姓,同是蘇州人,同年中進士,同為李夢陽好友,又都出使過湖南,故易混淆。然徐禎卿《重與獻吉書》(《徐昌谷全集》卷一四)言其“適湖湘”在“攝提格之歲仲春”,即寅年,當是正德元年春。是時李夢陽、李東陽同在京師,李夢陽應(yīng)不至于在詩中提及李東陽時感嘆“洪川無梁不可越,日暮悵望勞余神”,也不會有“余也潦倒簿書客,諸公磊落青妙身”的罷官牢騷。近年來學(xué)界已注意到“前七子”為后設(shè)觀念,故李夢陽此詩褒贊徐、何當主要不是出于流派意識,而只是因為二人是拜訪者和問訊者。該詩的真實背景的考訂倒是可以讓人們了解到,正是正德九、十年李何二人以徐為媒介的頻繁異地交流,催生了后來著名的詩學(xué)論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