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振剛
中華書局1974年點校本《魏書》卷一〇六上《地形志上》,太原郡陽邑縣“有白壁嶺、樊陽水、八表山、徐水”(第2467頁)。??庇洝靶焖睏l:“《水經注》卷六《洞過水篇》:涂水‘出陽邑東北大嵰山涂谷西南?!瘻亍畈俗C此‘徐水’為‘涂水’之訛?!?第2512頁)此點校本沒有辨別“徐水”“涂水”的是非。中華書局2017年出版的修訂本《魏書》據溫、楊之說,遂改《地形志》正文“徐水”為“涂水”(第2704頁)。
《水經·洞過水注》說,“榆次縣,故涂水鄉(xiāng)”,而“《十三州志》以為涂陽縣矣”,其時“洞過水又西南為淳湖,謂之洞過澤。澤南,涂水注之,水出陽邑東北大嵰山涂谷,西南逕蘿蘑亭南,與蔣谷水合,水出縣東南蔣溪?!Y溪又西合涂水,亂流西北入洞過澤也”(陳橋驛校證 :《水經注校證》卷六《洞過水》,中華書局2007年版,第173~174頁)。榆次縣的原名涂水鄉(xiāng)、涂陽縣當得名于涂水。北魏時,源自陽邑縣的涂水在榆次縣西南匯入洞過澤。
地名中“塗”作“徐”之例,榆次地方文獻習見。譬如舊存于榆次文廟的《宋刻圣像》,有“崇寧四年六月十五日塗川鄉(xiāng)貢進士常久中記”之語(王琳玉主編 :《三晉石刻大全:晉中市榆次區(qū)卷》,三晉出版社2012年版,第482頁)。榆次縣南的南小趙村趙塋有《金騎都尉趙順欽墓表》,原碑“銘二行末‘徐川人’”(晉中市榆次區(qū)史志研究室整理:民國《榆次縣志》,三晉出版社2017年版,第340頁)。這二人都是榆次縣人??梢?,宋金時期的“塗川”當即“徐川”。
“塗”,古代可寫作“涂”?!端涀ⅰ酚艽慰h“涂水鄉(xiāng)”,而“《大典》本、黃本、吳本、《注箋》本、項本、沈本、張本均作‘塗水鄉(xiāng)’”(《水經注校證》卷六《洞過水》,第185頁)就是明證?!靶齑ā碑敿础巴看ā保蛑赣艽慰h的平原地區(qū),當因涂水得名?!靶臁薄巴俊保稄V韻》都在魚部,可以音轉。敦煌寫本P.2511《諸道山河地名要略》是唐代地理總志,太原府“水名”有“徐水”(鄭炳林 :《敦煌地理文書匯輯校注》,甘肅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第174頁)。唐代榆次、太谷(原名陽邑)是太原府屬縣,這個“徐水”當即“涂水”。
總之,從音韻和實際用例看,陽邑縣“徐水”當即“涂水”。二者可以互通。“徐水”似無改作“涂水”的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