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瑞芬
近年來,“得語文者得天下”這句話受到廣泛關注。事實上,語文主要在閱讀和寫作上“拉分”,而閱讀能力強的學生,寫作能力自然也強,可見閱讀在語文中的重要地位。那么,如何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能力?
一、培養(yǎng)興趣,樹立信心
1. 大聲朗讀,引進閱讀
對于那些尚未養(yǎng)成良好閱讀習慣的學生來說,自覺閱讀是不容易的——實踐表明,他們并不善于朗讀。大聲朗讀有利于開發(fā)右腦,能改變學生的性格,讓腦神經(jīng)興奮,有利于強化記憶。三年級的語文課文故事性強,非常適合范讀。在每一節(jié)新課上,我首先必做的是范讀,用標準流利、富有感情、抑揚頓挫的聲音去打動學生,讓他們也想嘗試一下。例如,學生聽了我范讀的《在牛肚子里旅行》后,在分組交流時能夠大膽地模仿我的語氣,饒有興趣地和同伴一起大聲朗讀起來,很明顯,學生在大聲朗讀中體會到了文本的樂趣。在結束這節(jié)課時,我再順勢布置學生大聲閱讀其他感興趣的故事,他們會非常樂意,這就自然引進了課外閱讀。
2. 搭建平臺,合理展示
讀書必有用,首先要用在展示上。我利用每節(jié)課的“課前小喇叭”讓學生輪流上臺展示自己喜歡的一個故事、一篇文章、一首詩歌等,前提條件是聲音必須響亮,而且要熟練。由于是按座位輪流上臺展示,學生也樂此不疲,而且講得好的還能為小組賺金幣,他們一般會竭盡所能,比起思考和寫作,確實容易多了。
3. 由讀引思,提出質疑
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應從引導學生產(chǎn)生疑問開始。對于每一篇課文的題目,我都會引導學生去質疑,如“總也倒不了的老屋”“漏”這兩個題目非常有意思。有學生提出這樣的質疑:老屋為什么倒不了?漏是什么東西?有質疑就會衍生讀的欲望,再多提幾個問題,學生就更想了解文本內容了。
二、保持興趣,梯度上升
1. 分層閱讀,降低難度
有的學生一篇短文沒讀完就開始答題了,有的甚至大致瀏覽了一點就憑主觀判斷去答題,這種沒有建立在真正閱讀前提下的答案正確率是很低的。此時,教師就要教會學生分層閱讀,這比全篇閱讀更容易消化,避免了囫圇吞棗,也降低了難度。
2. 關注差異,螺旋上升
人與人之間始終存在差異。閱讀競賽時,有的學生只花三分之一的時間就能完成答卷,有的學生則到了交卷時間也做不完,這就是個體差異。作為教師,不能責備做不完卷子的學生,因為在考場上誰都想做完卷,但是能力有限。一步登頂是不可取的,建議使用“迂回戰(zhàn)術”將這部分學生的弱點列出來,每天攻破一點,逐個擊破。
三、養(yǎng)成習慣,習得方法
1. 筆記打卡,促成習慣
學生的讀書筆記不能停留在書面上,“你做筆記我批閱”已經(jīng)落伍了,只有優(yōu)化做讀書筆記方法和創(chuàng)新檢查手段,才能消除學生的筆記倦怠。例如,筆記打卡贏金幣,就是一種行之有效的促成方式。學生可以把自己當天的讀書筆記發(fā)到打卡群再接龍簽到,也可以第二天到學習委員處現(xiàn)場打卡簽到,為了贏取金幣,他們是很愿意去做的。久而久之,就成為了一種習慣。
2. 課內得法,課后受益
課外閱讀應是課堂教學的延伸和發(fā)展,要以課內帶課外,做到課內外結合。教師要充分利用課文教會學生閱讀的方法。例如,找中心句的方法,理解詞語的方法,回答課后問題的方法等。此外,我還會針對不同的問題要求學生在原文中用不同的符號、不同顏色的筆標注。讀到精彩之處,可以劃一串圈圈或打幾條杠杠,再在旁邊注上自己欣賞、評論的文字。習慣了這種方法之后,學生課外閱讀時就會用上。
四、加強訓練,形成能力
1. 分類訓練,有的放矢
“知己知彼,百戰(zhàn)百勝”,在這里,“己”是學生,“彼”是題型。教師要熟知每個學生的能力水平,方便分組的分類訓練,這樣才能對癥下藥,不可眉毛胡子一把抓,更不可撿了“芝麻”丟了“西瓜”。
2. 深入淺出,鍥而不舍
現(xiàn)代文閱讀難點在于對文本的高度概括、提煉,而文言文閱讀重在釋義、理解。如果教師在課堂上能深入淺出,就會讓學生學得更加輕松。例如,我教學生理解文言文的“八字訣”:一讀,二解,三研,四翻。即讀原文及注釋,解釋關鍵詞,小組研讀,翻譯成現(xiàn)代文來理解。再比如,我一般會用“十六字訣”教學生概括主要內容:一看題目,二找中心,三來合并,四去串聯(lián)。題目是文章的眼睛,透過題目往往能捕捉到很多課文信息?!爸行摹奔粗行木?,沒有中心句找過渡句、關鍵句。合并段意,即串聯(lián)文章六要素等。簡化之后學生記憶深刻。遇到同類型的題目,教師還要不厭其煩地嘮叨一遍“八字訣”“十六字訣”。相信如此鍥而不舍,定會功到自然成。
閱讀“四部曲”,因教師循序漸進地引導而變得完整,更因學生堅持不懈地練習而變得完美。教師是指揮者,學生是演奏者,指揮者的技巧與激情能帶動演奏者合奏出多姿多彩的美妙旋律。
責任編輯 黃銘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