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楊
(四川建筑職業(yè)技術學院,四川 德陽 618000)
魯班,姬姓,公輸氏,名般。春秋時期魯國人。由于“般”和“班”同音,古時通用,故人們常稱他為魯班。木工師傅們用的手工工具,如鉆、刨子、鏟子、曲尺,劃線用的墨斗,據(jù)說都是魯班發(fā)明的。而每一件工具的發(fā)明,都是魯班在生產實踐中得到啟發(fā),經過反復研究、試驗出來的。
2400多年來,人們把古代勞動人民的集體創(chuàng)造和發(fā)明也都集中到他的身上。因此,有關他的發(fā)明和創(chuàng)造的故事,實際上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發(fā)明創(chuàng)造的故事。魯班的名字實際上已經成為古代勞動人民智慧的象征。
在現(xiàn)代,人們對于魯班形象有兩個定位,一是他是“木匠之祖”,是能工巧匠和智慧的象征,有人提議他為“職業(yè)教育之祖”。二是他是“建筑業(yè)的象征”,自1987年起,中國建筑業(yè)聯(lián)合會組織評選“魯班獎”,是建筑業(yè)最高業(yè)績大獎。1996年7月,根據(jù)建設部的決定,將1981年政府設立并組織實施的國家優(yōu)質工程獎與建筑工程魯班獎合并,獎名定為中國建筑工程魯班獎(國家優(yōu)質工程)。每年評選一次,獎勵數(shù)額為每年45個,在社會各界中起著深遠的影響,是我國建筑業(yè)的最高榮譽。
學界對于魯班文化的研究一直未有斷絕。筆者在CNKI中國知網對“魯班文化”作了查詢,在CNKI“關鍵詞”搜索欄上輸入“魯班文化”,得到269條查詢結果,剔除掉冗余項和無關項,共得到130條有效結果。在“篇名”搜索欄輸入“魯班文化,得到51條搜索結果,剔除掉無效結果,共得到47條有效結果。由于前者范圍大于后者,所以大部分通過“篇名”篩選得到的論文和前者相符,所以本文的分析研究素材的來源這130余篇論文。
從時間上來看,能查詢到最早對魯班文化有所研究的學術論文始于1983年,所以本文著力探討的是1983年以來國內學界對魯班文化的研究成果。,自1983年以來,研究成果逐漸增多,可以分為兩個時段,1983—2006年是準備期,研究成果較少,每年的產量僅為一到兩篇,研究內容較為單一。2008—2016年是高產期。表現(xiàn)為研究成果較多,達到120余篇,每年的產量都在十篇以上,2016年更是達到32篇,表明魯班文化越來越引起研究者的關注。
從內容上來看,準備期的論文成多偏重于文化人類學、民俗學方向。例如《云南魯班形象的古今變遷》、《蒙古族魯班節(jié)研究》等等。以及研究者認識到魯班精神在建筑業(yè)中的重要性、魯班品牌與經濟發(fā)展的關系。
2007年以來,因為魯班在建筑行業(yè)的特殊地位越來越被大家認識,所以魯班越來越多的和建筑結合在一起,產生了大批論文。如《魯班文化與山東建筑業(yè)的關系》、《魯班與職業(yè)教育的關系》、《職業(yè)學校創(chuàng)建魯班文化基地的作用》、《魯班形象的文化內涵及現(xiàn)代傳承途徑——兼議四川建筑職業(yè)技術學院的實踐》、《基于魯班文化的工程造價專業(yè)人才研究》等等。另一方面,魯班的文化人類學意義被研究得更透徹。如有人研究了魯班信仰對中國文化的影響。對經典《魯班經》的研究更加活躍,從它的歷史影響到它對明代工藝美術的影響,以及對傳統(tǒng)文化的影響。在這個時間內,還產生了5篇碩士論文,體現(xiàn)了一定的理論深度和廣度。
隨著理論研究的深入,魯班文化研究呈現(xiàn)以下的走向:
第一,各界對魯班文化越加重視。2011年,在魯班故里山東滕州,召開了魯班故里與魯班文化研討會,產生了一系列魯班文化研究成果[1]。2012年,“魯班創(chuàng)新文化研討會”在北京召開,論壇首次提出魯班創(chuàng)新精神與創(chuàng)新文化的概念和內涵,重新定位魯班的時代意義,并以創(chuàng)新文化為核心主題。
第二、深挖經典,對經典《魯班經》的研究逐漸深化。雖然《魯班經》并不是魯班創(chuàng)作的作品而是明代工匠附會魯班名字的智慧結晶,它是是一本漢族工匠的業(yè)務用書。全書有圖一卷,文三卷?!遏敯嘟洝方榻B行幫的規(guī)矩、制度以至儀式,建造房舍的工序,選擇吉日的方法;說明了魯班真尺的運用;記錄了常用家具、農具的基本尺度和式樣;記錄了常用建筑的構架形式、名稱,一些建筑的成組布局形式和名稱等[2]。在我國的建筑史、科學史、民間美術史上有重要地位。當代學者對于《魯班經》的研究,已經初具規(guī)模。出現(xiàn)了碩士論文《魯班經版本研究》、論文《對魯班書傳說及影響——以巫溪縣魯班書傳說為例》、論文《魯班經的歷史影響》、論文《魯班經對明代工藝美術的影響》。從研究成果來看,當前的研究成果關注一些基礎性的研究,如版本問題、影響、對工藝美術的影響等等,但還不全面。有繼續(xù)深化的潛力可挖。
二是對盡快對魯班的歷史定位形成共識。對魯班本人的研究還不透徹,對魯班的研究是對墨子研究的附帶產品。而史籍對魯班的記載不多,也比較模糊。魯班的形象更多的是作為傳說中的智慧人物存在于民間。自2011年在山東滕州召開了魯班故里與魯班文化研討會后,學界對于魯班的籍貫、經歷、歷史地位才開始有所爭論。當前的工作重點一是整理有關魯班的行狀的史籍,盡快在一些爭論問題上形成共識。有人認為他是魯國人,出生地在今山東滕州。又有人認為他是楚國人,出生地在今河南平頂山。對魯班定位的評價,有學者認為魯班是“職教之祖”,又有學者認為墨子(墨翟)才是職教之祖。鑒于魯班在中國建筑業(yè)上的影響一直沒有斷絕,建議以魯班為“中國職教之祖”更為適宜。
魯班文化的精髓應該是什么?從既有研究成果來看,歷史資料不能提供足夠的理論支撐,但是民間故事卻有比較豐富的資源,產生了眾多的民間傳說和俗語。
從以上可以提煉出魯班文化的精髓為:一是永不服輸、艱苦奮斗的精神。民間故事《魯班學藝》講述了魯班不怕學藝辛苦,只有魯班一不怕苦,二不怕累,爬高山,過大河,歷盡艱難到了終南山,跟木匠祖師學了三年,最終成為土、木、石等多個行業(yè)所崇拜的祖師爺[3]。二是大膽創(chuàng)新的精神。民間傳說故事《金剛腿》,講述了魯班巧用金剛腿挫敗了宰相的奸謀的故事。三是實事求是,勇于承認自身錯誤的精神。如傳說《有眼不識泰山》,《魯班和張班》,均是魯班在別人技巧面前如何打心眼里佩服,從而克服驕傲自滿的缺點的故事。
這些從典籍和民間故事中提煉出的魯班精神,它的內涵是可以隨著時代精神變化的,是與時俱進的。以上提煉出的幾點魯班精神,和大國工匠的氣質相符合。值得在制造業(yè)、土建類從業(yè)者中大力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