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亦紅
(福州市臺江區(qū)文化館,福建 福州 350004)
1)保護單位的缺位。根據《福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規(guī)定》第九條規(guī)定“市、縣(市、區(qū))文化主管部門對列入本級代表性項目名錄的,應當確定負責項目日常保護工作的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以下簡稱保護單位)?!?/p>
在非遺評審申報中,縣(市、區(qū))文化主管部門下轄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一般都會要求申報項目必須提供保護單位。面對保護單位這個硬性要求,如果是技藝類項目,自身有開辦企業(yè)的,這樣往往比較容易解決保護單位問題,而那些美術、音樂類、舞蹈類項目則往往不好找保護單位。如果去找其他事業(yè)單位、社會組織,這些單位組織會因擔心成為保護單位后需承擔責任而諸多推脫。通常情況下,這些項目會專門成立相關的公司、協會作為保護單位,但是成立公司、協會需要注資、辦公場所、銀行流水等資質,這些流程對于申報人來說也是一種無形負擔。部分年紀大的傳承人思想保守,不愿意再成立保護單位,這樣就直接導致部分優(yōu)秀項目由于沒有保護單位而與非遺評審失之交臂。
部分人員建議應該由申報人所在的社區(qū)管委會(村委會)作為保護單位,但是社區(qū)管委會(村委會)本身并沒有開展非遺傳承活動,并不適宜作為保護單位。縣(市、區(qū))非遺保護中心作為事業(yè)單位法人,也不適宜作為保護單位。因此,那些瀕危非遺項目反而因保護單位問題成為申報的難題與痛點。筆者認為保護單位缺位這種情況是與非遺保護的宗旨相左的。
2)保護單位的標準以及內部關系。關于非遺評審中的保護單位的資質與要求,現并未有相關的評估認定標準。早期非遺申報中,保護單位是比較混亂的,沒有具體的執(zhí)行標準與操作細則。很多項目或是臨時找保護單位,或是掛靠朋友公司企業(yè),難以切實承擔起保護職責。因此出現民俗項目找企業(yè)做保護單位,技藝項目找供貨商做保護單位等怪象,其實從嚴格意義上來說,這樣的保護單位都不是合格的。
部分非遺項目比較特殊,如民俗項目的主廟、分廟,武術項目的多個門派、技藝項目中師徒、師兄弟等共同開展傳承工作,這樣就會存在兩個或多個保護單位。這時如何處理好保護單位內部這種剪不斷理還亂的牽連關系就成為難題。這些項目往往也還會存在著程度不同的相互斗氣,爭名次排位等不和諧行為。這些行為對于項目本身的發(fā)展是極其不利的。
3)保護單位的屬地管轄??h(市、區(qū))非遺申報是以屬地管轄為原則。申報時都會要求申報項目提供保護單位證明文件,縣(市、區(qū))是以保護單位的注冊地址來確定管轄權限。這是一種確定管轄權的好辦法,但也帶來部分問題。如某個非遺項目的主要發(fā)源地和影響區(qū)域在A區(qū),但是相關保護單位的注冊地卻是在B區(qū),根據保護單位屬地管轄原則,該項目只能在B區(qū)申報,這種情況也是常見的。
這些項目在評審過程中也是比較吃虧的,因為在B區(qū)的影響力和知名度有限,與那些B區(qū)本土項目相比,其競爭力相對會打折扣的。部分非遺項目申報成功后,又更換保護單位,由原先的A區(qū)域保護單位變更為B區(qū)域的保護單位,那這個項目的屬地管轄又該怎么劃分呢?是仍舊歸于A區(qū)域還是按照變化后的保護單位歸于B區(qū)域呢?
以上就是保護單位屬地管轄原則所衍生出來的相關問題。如果沒有及時處理好,那么輕則會打擊非遺項目的傳承積極性,重則會影響區(qū)域內非遺保護事業(yè)的發(fā)展進程,這不得不引起重視。
1)針對保護單位的缺位問題。筆者建議應該由各區(qū)域非遺保護中心牽頭成立相關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公益性協會。由這個協會對相關的瀕危的又無保護單位的非遺項目進行審核,通過實地調研、資料審核、側面走訪等方式了解相應非遺項目的實際情況。確定該項目具有一定保護價值并確實存在瀕危情況,在項目同意的情況下,則該協會可以主動申請成為該項目的保護單位。但是在日常工作中,該非遺項目要及時向協會報告項目活動進展、傳承、活動情況,讓保護單位能夠實時掌握該項目的動態(tài),積極幫助申請相關活動經費以及爭取傳承展示機會,切實承擔起保護單位的職責。
根據《福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規(guī)定》第九條規(guī)定“保護單位和代表性傳承人應當每年向文化主管部門報告履行保護職責情況和項目傳承情況”,該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協會每年要向文化主管部門報告履行保護職責情況,并接受社會監(jiān)督。
2)針對保護單位的標準以及內部關系問題。基層非遺保護申報工作需要出臺關于非遺保護單位資質與評估認定標準。保護單位要切實為非遺項目和傳承人承擔起保護職責,要調查建檔、數據庫建設、實物收集與場所保護,建設保護機制、展示場館建設等具體職責。
根據《福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規(guī)定》第十一條規(guī)定“代表性傳承人或者保護單位,經評估存在下列情形之一的,文化主管部門應當取消其代表性傳承人或者保護單位資格,并予以公布:1)無正當理由不履行傳承義務的;2)因保護不力、保護措施不當或者違反合理利用原則,導致項目存續(xù)狀況惡化或者失去真實性的;3)違反法律、法規(guī)規(guī)定造成惡劣影響的”。因此,筆者認為縣(市、區(qū))文化主管部門要建立保護單位評估體系,委托第三方機構,明察暗訪進行綜合評估,如果合格給予嘉獎,如果不合格責令整改,整改后經評估仍不合格,則建議取消保護單位資格。
關于項目中有兩個或多個保護單位的問題,筆者認為縣(市、區(qū))非遺保護中心就要發(fā)揮重要作用,要及時平衡好各方的關系,協調好各方利益,定期召開相關政策的學習會,讓這些項目負責人、傳承人了解關于非遺保護相關政策、制度法規(guī)等管理辦法,學習非遺申報、展演、展示等工作具體流程,懂得怎么配合縣(市、區(qū))非遺保護中心開展相關工作。遇到矛盾爭議時,縣(市、區(qū))非遺保護中心就要及時干預,發(fā)揮中介橋梁作用,巧妙處理好各種矛盾,把問題處理在萌芽階段,保證項目的良性合理發(fā)展。
3)針對保護單位的屬地管轄問題。筆者建議應該參照民訴中“管轄權恒定”原則,一旦之前已經確定管轄區(qū)域,后即使保護單位因各種事由發(fā)生變動,管轄權仍舊按照之前的轄區(qū)來確定,這樣可以保證項目的平穩(wěn)有序發(fā)展。不會因為保護單位、所屬轄區(qū)的變動,而造成項目保護工作呈現出“兩不管”的尷尬局面。這樣就要求縣(市、區(qū))非遺保護中心平常工作中要保持良好的交流溝通關系,跨區(qū)域非遺項目的信息要互通有無,平常能夠以原轄區(qū)為主、新轄區(qū)為輔,共同做好非遺項目的相關保護、傳承、展示工作,這樣對于兩個轄區(qū)的非遺保護工作都是非常有益的。
與此同時,筆者認為跨區(qū)域非遺項目評審時,相關評審專家要從更高一級行政區(qū)劃中挑選,這樣才能秉承中立立場,保證相關評審項目能夠得到更好公正、公平的評審機會。
以上就是筆者在非遺評審中關于保護單位的問題所總結出的各種問題以及合理化建議,現拋磚引玉,與縣(市、區(qū))非遺保護中心工作者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