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文清
漆器歷史悠久綿長,8000年以來持續(xù)發(fā)展??脊刨Y料證實,它起源于遠古的石器時代。新石器時代,髹漆技術已經(jīng)相當成熟。浙江杭州蕭山跨湖橋遺址出土的漆弓,是目前考古發(fā)現(xiàn)時代最早的漆器,距今已有8000年的歷史。夏禹祭器,“墨染硃畫”。二里頭遺址發(fā)現(xiàn)的一件大型綠松石龍形器,其底襯卻是漆器無疑。商殷食器,“雕琢刻鏤”。河北藁城臺西村商代遺址出土漆器,雕鏤鑲嵌,特征凸顯。西周漆器延續(xù)商代漆器之遺風,器仿青銅禮器。而生活用具類漆器已經(jīng)蔚然成風,湖北隨州葉家山曾侯墓中,發(fā)現(xiàn)的漆器層層疊疊,數(shù)不勝數(shù)。
春秋戰(zhàn)國時期,髹漆漆器發(fā)展到了興盛繁榮的巔峰時代。而南方地區(qū)考古發(fā)現(xiàn)的楚國漆器,是這一時期最為典型的代表。楚國漆器最早的考古發(fā)現(xiàn)是在20世紀30年代的長沙楚墓之中。自20世紀50年代以來,在湖南、湖北、河南、安徽、四川等省都有很多很重要的發(fā)現(xiàn),尤以湖南長沙楚墓、河南信陽長臺觀、湖北江陵、荊門、棗陽楚墓所發(fā)現(xiàn)的楚漆器最為豐富,保存也十分完好。為楚國漆器的研究提供了彌為珍貴的實物資料。
楚國漆器胎質呈現(xiàn)多樣化,有木胎、竹胎、藤胎、陶胎、銅胎(圖1)、石胎、皮胎(圖2)、角質胎(圖3)、骨胎、匏胎(圖4)及葦編胎、竹編胎(圖5)、藤條編胎、木心積竹絲線復合胎等。以木胎、竹胎為主,所占比例為百分之99以上,皮胎髹漆也較為多見,陶、銅、石、匏、骨、角、藤胎所見數(shù)量都很少。在木胎漆器胎體的制作工藝方面,榫卯結構的普遍使用,包括燕尾榫的出現(xiàn),是一個突出的特征。而這個時期出現(xiàn)的夾貯胎漆器(圖6),標志著漆器手工業(yè)技術進入到成熟發(fā)展的新階段。
楚國漆器出土的數(shù)量極多,品類繁眾,據(jù)初步統(tǒng)計各種器型達百余種之繁,按其用途大致可以分為喪葬器具、禮儀陳設器、禮器類明器、生活用器、樂舞器、車馬器、兵器、雜器等幾大類,而各大類之中又可分為若干亞類。
一、喪葬器具
喪葬器具主要是漆木葬具槨、棺、苓床等。
喪葬器具是戰(zhàn)國時期漆器中最具特征的器物,是直接用于埋葬所用,高等級墓葬中的葬具極為精美。葬具主要是槨與棺,還有放置在棺底的苓床。棺是裝殮死者尸體的器具。棺置槨內(nèi),槨好似為死者在地下構建的房屋。槨室的規(guī)模與等級制度密切相關。棺槨髹漆并彩繪寓意神秘的紋飾圖案,尸體躺在雕鏤龍鳳紋飾的苓床上,反映出古人喪葬事物之中一切都是受到事死如生、靈魂不滅觀念的影響。
曾侯乙墓中出土的內(nèi)槨是目前考古發(fā)現(xiàn)體積最大的漆葬具,也是體積最大的出土漆器(圖7)。由銅框架支撐,嵌裝厚木板組合而成,長3.2、寬2.1、高2.19米。通體髹黑漆為底,用朱紅漆、黃色漆彩繪紋飾。紋樣有龍形蜷曲勾連紋、绹紋和勾連云紋。在槨的下方一角,設置有一個長方形孔洞,似為讓靈魂出入的通道。
內(nèi)槨中是主棺。棺內(nèi)髹紅漆。棺外表先涂黑漆,再髹紅漆為底,又用黑漆繪紋飾。紋飾有蟠龍紋、蟠鳳紋、神人怪獸,竊曲紋、龍紋、虎紋、蛇紋、鹿紋、鳥紋等。紋飾的布局也極為復雜,龍紋的形態(tài)多有變化,有雙首龍、雙身龍、人首龍、鳥首龍、龍鳳共身等。在棺的兩側畫有象征門窗的蒲格紋,在蒲格紋兩邊描繪有人首羽身、神面獸身、牛首人身的神怪形象,這些神怪手持雙戈戟,似乎是在護衛(wèi)著主人的門戶,護佑著主人的魂魄不受驚擾(圖8)。曾侯乙墓的棺體上彩繪圖案所表現(xiàn)出靈魂不滅的觀念更為明顯。
荊門包山二號墓出土的內(nèi)棺(圖9),棺內(nèi)髹紅漆,棺外亦是在黑漆層上髹紅漆,在蓋及兩側面用紅、黃、褐、黑色彩繪龍鳳紋。在棺兩端彩繪變形鳳鳥紋。圖案中龍鳳蟠繞,動感十分強烈,鳳鳥作振翅起舞昂首鳴叫狀。描繪的是一群齊聲和鳴的鳳鳥與奔騰飛舞的蒼龍,回旋自如,且色彩斑斕,艷麗華美。在這華美艷麗之中,除了包含有深邃莫測的精神內(nèi)涵之外,構圖仿佛也給黑暗的陰森地下世界增添了旺盛的生命活力和活潑的意趣,真讓人不得不佩服古人豐富的藝術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而這些藝術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都應該是出于對神靈的崇拜和靈魂不死的觀念。古人在棺槨上精心刻畫龍鳳紋飾和各種神像的目的,一要希望死者尸體得到神靈的保護,免受驚擾;二是要憑借龍鳳的神力升天。
更為刻意設置的葬具是透雕的鳳紋、龍紋、云紋的苓床。這些雕有龍鳳紋飾的苓床放置在棺內(nèi),是死者躺臥之床,其寓意甚為昭明,是為承升天的功效而設置。湖南長沙仰天湖二十五號墓出土龍紋鏤空笭床,造型是以變形的幾何化龍體與具象的龍首相結合而構成。構圖中有六個龍首,兩端各對稱兩個側視龍首,中間有兩個俯視龍首,中間二龍龍體相蟠連,中間形成環(huán)節(jié)狀。幾何化的龍體分為雙體上下相蟠,雙體終端與龍首相連,龍爪、尾皆作勾云狀。龍首尖角、卷耳、圓眼、長嘴作奮力向前狀,嘴中雙利齒。以龍作為墓主人入斂下葬的笭床,其宗教意義十分明朗。這件透雕笭床龍體,蟠纏龍體及腳爪在鏤空間隙中,是一幅抽象化的透雕獸面紋造型。兩端造型相同,為左右對稱的龍所構成,龍體作對角形上下蟠纏,且穿一璧,龍首為大耳、凸鼻、棱眼、張嘴,作咆哮狀。而蟠纏的龍體所表現(xiàn)的一幅獸面紋造型,眼、鼻、耳、嘴及角的特征明顯。翻卷的龍尾為長角,卷角的腳爪為眼、鼻,穿璧處的龍體為獸嘴,對稱的龍爪對利齒,外側有弧卷下垂的腿及爪似為耳,特征明顯,構圖精妙,給本來就很神秘的龍形笭床增添了更為神圣的意境。
二、禮儀陳設器和禮器類明器
禮儀陳設器和禮器類明器是楚漆器中最富有時代特征和藝術審美價值的器物。楚文化的恢詭譎怪特征,不僅表現(xiàn)在楚文學的代表性作品《楚辭》里和先秦奇書《山海經(jīng)》中,同樣也體現(xiàn)在出土的楚文物之中,尤其是楚漆器禮儀陳設器中的一些怪異的藝術造型,恰好是為楚文學作品和史籍做了最好的注解和佐證。也可以說是彼此的相互印證。這些看似有違常規(guī),不合自然法則的怪異獸體造型,正是楚先民在審美情趣和審美觀念上獨特的與眾不同的一種表現(xiàn)。也正是楚人富于想象力和藝術創(chuàng)造力的充分體現(xiàn)。
1.禮儀陳設器
禮儀陳設器則是具有明顯時代特征和宗教寓意的藝術品。器物造型有虎座飛鳥、鎮(zhèn)墓器、避邪、鹿、神樹、蟾蜍座鳥人、臥虎、盤龍、木俑、動物座屏等。這些雕刻精美、寓意深刻的藝術作品是戰(zhàn)國漆器中最為精彩的器物。
虎座飛鳥(圖10),亦稱虎座立鳳,更為準確的命名應該是虎座鹿角立鳳。造型神奇雄壯,單純從藝術的角度而言,完全可以說是一種具有獨特魅力的雕塑藝術品,也是楚漆器中最富特征的器物。以俯臥狀的斑斕猛虎為座,鳳鳥站立于虎腰之上,鳳鳥展翅欲翔,引頸鳴笛,氣勢軒昂。最為奇妙的是在鳳背插上天然的鹿角。盡管形體十分奇特,但絲毫沒有怪異做作的痕跡,在形體的造型上是非常的自然和諧,生動活潑,給人以飄逸之中不失莊穆的神奇感,令人遐思無窮?;榘佾F之君,鳳為鳥中之王,二者的組合就已經(jīng)十分神奇了,更有鹿角的伸展,增加了形象的神秘色彩。有學者認為這種造型的意寓是將龍、鳳、虎三者的組合為一體,可視為楚文化與巴蜀文化、吳越文化融合的象征。也有考古學家認為它是古代風神飛廉的神像,其主要功能是作為引導靈魂升天的神物。
在戰(zhàn)國時期的楚貴族墓中,有一種造型奇詭、神態(tài)猙獰的神獸雕像。學術界約定俗成稱之為“鎮(zhèn)墓獸”,也有學者研究指出此物似為楚人崇拜的地下君主——“土伯”的雕像,故可稱之為神獸雕像。
神獸雕像的質地以木雕為主,往往施漆并加以彩繪。神獸雕像的基本形狀主要由三部分所組成,即方座、獸體、鹿角(圖11)。神獸的重要構件是獸體和獸面,其形態(tài)變化多端,有獸首與人首之別,有直體與屈體之分,有雙頭與單頭不同,有抽象寫意與具象寫實之異。獸首雕刻精巧,面目五官明顯。二圓目凸額,獠牙長舌,屈頸彎體,身立于器座之中,有單頭與雙頭之區(qū)別。獸身及獸面變化較大,形狀也較為復雜,或為怪獸口銜蛇造型,或為怪獸吐舌狀,或為人首吐舌狀,或為怪獸奔騰狀。獸身多彩繪云紋、菱紋及龍紋。神獸雕像其用途或謂避邪驅鬼,或謂引魂升天。其形制有單頭、雙頭;龍首或人首等,是楚文化中最富有神秘意味的雕刻作品(圖12)。
獸首上的鹿角幾乎千篇一律。木雕神獸所用之角,主要取材于狩獵所獲的真鹿角,極少用木雕角。神獸雕像的造型變化多端,而方座則始終是方方正正的格局,方座是神獸雕像的重要構成部分。方座據(jù)四方四維觀念而加以雕刻成復雜的凸凹形狀,以顯示其內(nèi)在的含義。尤其是標準型神像的方座,那穩(wěn)重而特殊的造型,高低起伏具有規(guī)律的凸凹,更顯得渾重和神秘。眾所周知,古人的宇宙觀念是天圓地方。神獸雕像自始至終有一個一成不變的方形基座,方形神座恰好是古人“地方”觀念的反映。神獸雕像無一例外是供奉于冥府之中,是地下之神靈的偶像,神獸的神座作為專供之用,當然就應說是“地”的象征。神獸居其上的正中,也應該是有某種內(nèi)在的聯(lián)系和某種象征的含義。
神獸雕像是在特定時期、特定地域與民族環(huán)域中產(chǎn)生,并且具有能夠代表特定文化觀念的功能性產(chǎn)物。從某種意義上講,它是一定地域中某個時代的某個民族文化精神的物化象征。雕像在外型上力求表現(xiàn)威嚴雄奇的氣勢,所包含的文化內(nèi)涵則體現(xiàn)著時代的精神狀況和文化傳統(tǒng)。
龍形辟邪是與虎座飛鳥有異曲同工之妙的又一藝術佳作。根雕的神獸“辟邪”(圖13)。是選用一根天然樹根的自然形狀雕刻成的一條奔騰狀的龍體。龍首似為虎頭形,頭上昂,嘴中露齒,眼、耳、鼻、嘴、齒皆雕出。龍身扁圓長體,腰微低,卷尾稍翹。龍作跨步行狀狀。兩前腿位于龍軀的右側,兩后腿位于身軀的左側,右側第一前腿較短,在龍體之上龍腿上衍生有多個龍首。該器具有鎮(zhèn)墓辟邪之功能,故且稱之為辟邪。而它的主要功能應該是為墓主人升天所準備的御駕工具。也有學者認為是樂器的底座。單從藝術造型的角度而言,這件器物也是迄今已知年代最早的一件根雕作品,在龍的形體上具有強烈的力度和動感,而在主體之上衍生出的多個獸首,分外顯得生動,凸顯出特別神奇的韻味。
在湖北荊州天星觀二號墓中出土的一件漆木雕的蟾蜍立鳳神人(圖14),造型和寓意更是讓人感到譎怪精絕。蟾蜍嘴里神奇的長有獠牙,頭上生有分叉的尖角,尾部居然翹有羽翼。成為了一只長角生牙展翼的怪異蟾蜍。其實它是一種造型別致的龍。蟾蜍造型的龍屬,在河南信陽長臺觀楚墓出土的漆瑟圖案中也可以見到其蹤影。長角生牙展翼的蟾蜍是先秦龍家族中的一個成員。其身上站立的是一只昂首展翅的鳳鳥,鳳鳥頭頂?shù)氖且粋€上半身為人體,下半身是禽肢的神人,神人面目上衍生出鳥喙,十分奇妙。
木雕臥鹿(圖15),鹿身整木雕成,鹿頸部與身榫接。鹿臥態(tài),側頭,伸頸,腿跪曲,安靜、悠閑。頭插真鹿角。通體黑漆為地,朱漆彩繪勾連紋。鹿角彩繪線紋、勾連紋等。鹿作的腳側臥伏,翹首顧望,神態(tài)嫻靜。飾彩精美,似為祈求平安,鹿鳴吉祥之瑞物。
動物座屏(圖16)是楚漆器中的藝術杰作。在一個小小的屏框之中,組合性地雕出了幾十個各具形態(tài)的鳳、雀、鹿、蛇、蛙等交織纏繞,啄咬搏斗的動物雕像。雕像主題明朗,雕刻十分精巧,層次分明。雕像中的鳳與鹿等動物形體的比例處理頗具匠心,鳳比鹿大,明顯突出鳳地位的重要,或許鳳鳥在此既是戰(zhàn)勝神,也是保護神的緣故,鳳鳥造像形體上的特別突出,給雕像主題賦予了神秘的色彩。雕像中的蛇食蛙、蛇吞雀、鳥啄蛇食蛇,都是自然界中十分常見的現(xiàn)象,而妙處則是座屏里的集天空飛禽、地上走獸、水陸兩棲動物于這小小的方寸之間,其高超的藝術創(chuàng)意真是令人贊嘆。就這個小小的物件,囊括了雕塑的全部手段,看似透雕,實際是以若干圓雕加浮雕構成,再組合于規(guī)矩的長方形框中,凸顯透雕之效果??蜻吋暗鬃系母〉瘢瑓s是真真切切,毋庸置疑。
2.禮器類明器
禮器類明器一般都相對粗糙,尤其是髹漆方面顯得簡陋,一眼就可以判斷出是作為禮器隨葬而專門制作的明器。
戰(zhàn)國時期,貴族的生活中出現(xiàn)了既遵崇“周禮”,也無度追求生活奢華的狀態(tài)。表現(xiàn)在漆器上的是“人器”與“鬼器”的并存并重,但在制作上的優(yōu)劣程度有天壤之別。單從工藝的角度觀察,出土的戰(zhàn)國漆器中可以依據(jù)漆器制作工藝和髹飾的程度分為精髹漆器和粗髹漆器。有些精髹漆器兼具實用功能和禮器功能,而粗髹漆器為明器,只具有隨葬禮器功能而無實用功能。漆器中的明器制作相對粗糙。鼎、簋、簠、敦、壺、尊、鑒等器物,都是用于宴饗和祭祀時的重要禮器,多為銅器,亦有漆器。戰(zhàn)國墓葬中隨葬的組合齊全的仿銅漆禮器,制作簡單粗糙,是專門用于隨葬的明器。仿銅漆禮器與同時期的青銅器造型相同和相類,器用性質是與同時代的銅禮器是相一致的。
銅鼎的實際器用功能是烹煮器,《玉篇>有云:“所以熟食器也”。漆鼎顯然不具備烹煮功能,當屬明器類。即使是作為實用器,也只能作為盛食器具。作為禮器祭祀功能而言,則同于青銅鼎,是隨葬、祭祀等禮儀活動最為重要的禮器。漆鼎流行時代較晚,當屬戰(zhàn)國時期。從胎質有陶胎漆鼎和木胎漆鼎,東周時期的漆器是以木胎漆器為主,只有少量的陶胎漆器。
河北平山中山國國王墓中發(fā)現(xiàn)有木胎漆鼎,胎質腐朽,仍能辨識其器型為鼎。湖北棗陽九連墩二號墓隨葬的木胎漆鼎(圖17),出土時已經(jīng)變形損殘,但仍能辨其器型是升鼎。升鼎是楚國青銅鼎中最具有特點的器物,以淺腹平底為突出特征。造型為敞口、束腰、平底附方耳;蹄足;腹部附有攀爬狀的龍獸。器身髹褐色漆為底,朱紅色繪紋。耳上繪渦形尖首云鳥紋,龍獸體上繪斑紋,口沿外側繪渦云紋,腹下部繪菱形紋。
鬲,銅、陶質鬲是作為炊器,而漆木鬲顯然是作為明器而存在。當然也可以作為食具,這件漆鬲(圖18)配有漆木勺,定當是用作飲食器具。
簋的實用功能為盛食器。《說文》云:“簋,黍稷方器也?!斌质侵匾漓牒碗S葬的禮器,與鼎配套成組合。在考古發(fā)現(xiàn)中,銅簋較多,往往成偶數(shù)與鼎相組合。湖北棗陽九連墩二號墓出土漆簋(圖19),器型與同墓所出土的銅簋器型相似。造型為方座圓腹簋。敞口,圓弧腹,腹較深。圜底,喇叭形圈足。正方形座,四面中底邊有凹,四角形成矩形足。器腹內(nèi)髹紅漆,器腹外褐漆為底,腹上部用紅漆繪渦形尖角云紋。方座四面以褐色漆為底,用紅色繪十字形紋、用淺黃色繪穿插交疊在十字之間的雙線方形紋。
簠實用為盛食器,史籍載為盛稻梁器?!秲x禮·公食大夫禮》載:“宰夫膳稻于梁西?!薄吨芏Y·舍人》:“凡祭祀其簠簋?!笔怯米骷漓牒碗S葬的重要禮器之一。湖北棗陽九連墩二號墓中發(fā)現(xiàn)有漆簠(圖20),器型銅簠相似。造型為身、蓋各半相合為器。長方形,平口。腹上部豎直,下腹內(nèi)折斜收,平底。四角有矩形足。木胎,通體髹褐色漆,上腹直壁以紅色線條繪連體的斜山字形紋,中間用淺黃色充填。矩形足部用紅色繪三角形回紋。
敦實用為盛食器?!抖Y記·內(nèi)側》載:“敦牟卮匜?!编嵭ⅲ骸岸?、牟黍稷器也?!倍貫榇呵飸?zhàn)國時期貴族墓葬中的主要隨葬禮器之一,與鼎、壺等成組合。漆敦造型仿銅器敦,有陶胎和木胎之不同胎質器。時代皆為戰(zhàn)國中期。湖北棗陽九連墩M2中發(fā)現(xiàn)有漆敦(圖21),為木胎。造型為圓形,蓋、身各半。身有三鈕足支撐,蓋有三足鈕為飾。敞口,弧腹,圓底。有對稱環(huán)耳。通體髹褐色漆,腹部繪尖首渦形的云鳥紋,頂、底繪云紋。
壺為古老的器型之一,以盛酒、盛水為其主要功能。西周早期就有銅木復合胎壺。春秋時期出現(xiàn)有漆壺,仿銅壺造型。漆壺流行于戰(zhàn)國至秦漢時期,東周漆壺發(fā)現(xiàn)較多,類型各異,有圓壺、方壺、扁壺(圖22)之分別。湖北棗陽九連墩二號墓出土有漆圓壺,與同墓所出銅壺造型相似(圖23)。
漆鑒(圖24),仿青銅方鑒制作。方形平口,方唇,深腹下內(nèi)收,平底。器身兩邊各有一對稱的木雕匍匐狀獸形耳,另兩邊有對稱的銅環(huán)。器內(nèi)外髹黑漆,內(nèi)壁口沿在黑漆地上再髹朱漆一周,外表黑漆為地,用紅、黃彩繪變形云鳥紋。
尊是一種古老的器物,在商代就很流行,多為銅器、陶器。實際器用功能為盛酒器。在隨葬器物中亦作為重要的祭祀禮器之一。漆尊發(fā)現(xiàn)極少,為木胎,在湖北棗陽九連墩二號墓器中有隨葬(圖25),是作為禮器祭祀器組合中的器物。器型同于銅尊,喇叭形口,長頸,腹部鼓粗,高圈足。素面。
戰(zhàn)國仿銅漆禮器一般是成套成組合出現(xiàn),有些與銅器陶器相組合,其功能是作為隨葬禮器下葬。需要提到的是與仿銅漆禮器性質相同的隨葬仿銅漆樂器的現(xiàn)象,在戰(zhàn)國時期也較為普遍存在,不同的是仿銅漆樂器主要出現(xiàn)在高等級的貴族墓葬中,這與墓葬的等級有關系。河南信陽長臺關楚墓出土有木胎的仿銅漆編鐘等樂器。仿銅漆禮器普遍出現(xiàn)與仿銅陶禮器的流行一樣,反映出東周禮崩樂壞的社會狀況。
(責任編輯:田紅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