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淼
(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 河南鄭州 450052)
原發(fā)性三叉神經痛是面部疼痛的原因之一,常發(fā)于40 歲以上人群,主要表現為三叉神經分布區(qū)域出現短暫、反復性劇痛,常呈刀割樣或燒灼樣痛感,嚴重危害患者生活質量[1]。臨床上可采用手術或藥物治療原發(fā)性三叉神經痛,但相關研究表明,患者由于反復疼痛,易導致焦慮、抑郁等不良情緒,故需采取合理護理干預,以改善患者心理狀態(tài),提高治療效果[2]?;诖耍狙芯糠治鲅C護理改善原發(fā)性三叉神經痛患者負性情緒及生活質量的效果?,F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5 年12 月~2018 年7 月收治的88 例原發(fā)性三叉神經痛患者,依據隨機數字表法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44 例。觀察組男19 例,女25 例;年齡34~58 歲,平均(46.12±4.26)歲;病程4~24 個月,平均(14.02±2.46)個月。對照組男21例,女23 例;年齡34~59 歲,平均(45.91±4.23)歲;病程3~25 個月,平均(13.88±2.50)個月。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由我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
1.2 入組標準(1)納入標準:經臨床癥狀、肌電圖及實驗室檢查確診;無惡性腫瘤;無傳染性疾?。换颊呒凹覍僦榍液炇鹬橥鈺?。(2)排除標準:酒精或藥物依賴;意識障礙或者精神疾??;合并其他疼痛性疾病。
1.3 護理方法 對照組行常規(guī)護理。健康宣教:指導患者學習疾病與護理知識,提高患者的依從性;心理干預:保持室內安靜、舒適,多鼓勵、安慰患者,減輕其不良情緒;飲食干預:給予患者半流質食物,減少咀嚼帶來的疼痛感,食物需富含蛋白質、維生素等營養(yǎng)。觀察組采用循證護理。由資深神經外科護士成立護理小組,查閱相關資料,結合自身經驗制定初步護理計劃。護士詳細記錄患者年齡、職業(yè)、性格等具體信息,充分了解后與患者溝通,鼓勵患者傾訴心理感受,以了解患者的心理需求,繼而改善護理方案。在常規(guī)護理基礎上,增加以下護理措施:(1)疼痛護理,患者鼻翼、口角、舌部等處為疼痛敏感區(qū)域,故日常護理中要注意避免此類區(qū)域受觸碰,或僅輕柔觸碰,如洗臉時由護士使用皮膚清潔濕巾為患者輕拭面部;保持室內安靜,保持適宜溫濕度,減少患者說話量,禁止患者食用刺激性食物。(2)并發(fā)癥與手術護理,患者會因疼痛而減少刷牙、漱口次數,口腔容易滋生細菌,可采用導管向口腔注入生理鹽水與多貝爾氏液,改善口腔環(huán)境。對需要手術治療的患者,術前4 h 禁食禁飲,術后密切監(jiān)測患者體征,患者若出現頰部血腫應立即加壓包扎。(3)社會支持,通過閱讀書刊、聽音樂、按摩等方式放松患者身心,轉移患者注意力;及時安排家屬看望患者,指導家屬與患者交流,多分享生活趣事,多鼓勵患者,注意避免讓患者大笑或大聲說話;病友間建立微信群,增加患者之間的交流,康復較好的患者可向其他患者分享經歷、樹立榜樣。兩組均在干預4 周后評估干預效果。
1.4 觀察指標(1)兩組護理前后焦慮、抑郁評分比較,護理前后采用焦慮自評量表(SAS)評估患者焦慮程度,采抑郁自評量表(SDS)評估抑郁程度,滿分均為100 分,得分越高則狀況越嚴重[3]。(2)兩組生活質量評分比較,采用生活質量調查表(SF-36)評估生活質量,涵蓋精神、活力、情感職能等8 個維度,各維度分值0~100 分,得分與生活質量呈正相關[4]。
1.5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23.0 統(tǒng)計學軟件分析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s)表示,組間以獨立樣本t檢驗,組內以配對t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護理前后SAS 及SDS 評分比較 護理后觀察組SAS 及SDS 評分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護理前后SAS 及SDS 評分比較(分,±s)
表1 兩組護理前后SAS 及SDS 評分比較(分,±s)
注:與同組護理前比較,*P<0.05。
2.2 兩組護理前后SF-36 評分比較 護理后,觀察組SF-36 各項維度評分均較對照組高,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護理前后SF-36 評分比較(分,±s)
表2 兩組護理前后SF-36 評分比較(分,±s)
注:與同組護理前比較,*P<0.05。
目前原發(fā)性三叉神經痛病因仍不明確,周圍學說認為是由多種因素導致壓迫引起,病變部位為半月神經節(jié)至腦橋間部分,中樞學說則認為是一種感覺性癲癇樣發(fā)作,異常放電部位處于腦干或者三叉神經脊束核[5]。原發(fā)性三叉神經痛多發(fā)作于中老年人,相關調查顯示,40 歲以上患者占總體70%~80%,且女性較男性更易發(fā)作[6]。
原發(fā)性三叉神經痛發(fā)作時間會不斷延長,甚至持續(xù)性發(fā)作,導致患者無法正常進行面部與口腔清潔,無法正常言語與做出表情,影響患者日常生活及社會功能[7]。對三叉神經痛患者實施傳統(tǒng)護理能改善治療依從性,緩解消極情緒,但臨床實踐證明,僅采用常規(guī)護理干預的效果還有待提升[8]。循證護理是以循證醫(yī)學為基礎,將有循證支持的護理措施應用于臨床實踐的模式,能夠有效保證護理內容的科學性與人性化[9]。本研究結果顯示,護理后兩組SAS及SDS 評分均較護理前降低,且觀察組較對照組低;兩組SF-36 各維度評分均較護理前升高,且觀察組高于對照組。這提示循證護理干預效果較好,可進一步消除負性情緒,明顯改善患者生活質量。分析其原因在于,在常規(guī)護理基礎上,循證護理采用疼痛管理,能有效減少患者日常生活中對敏感區(qū)域的刺激,減少疼痛發(fā)作;采用并發(fā)癥護理,可保障患者口腔衛(wèi)生,預防相關并發(fā)癥發(fā)生;針對手術治療的患者采用手術護理,可提高手術效果;采用社會支持,可減輕患者孤獨感,進而消除患者的消極情緒,病友之間通過微信交流,可在減少患者說話量的同時,保證患者有充足的人際交往,讓康復良好的患者分享經歷、樹立榜樣,可增強其他患者信心[10]。
綜上所述,循證護理在原發(fā)性三叉神經痛患者中的應用價值較高,能進一步消除患者焦慮及抑郁心理,改善其生活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