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黎族為海南島原住民,其民族文學數(shù)量多、傳播廣,在海南民間文學中兼具歷史性與代表性。黎族傳說中的主要生態(tài)觀念是:(一)崇拜自然;(二)追求生態(tài)和諧;(三)喜愛自然;(四)反抗自然侵襲;(五)合理改造自然;(六)保護自然。以上六種生態(tài)觀念,在黎區(qū)乃至人類面臨生態(tài)危機的今天,啟示人們需要尊重自然、重尋自然之美、適度索取、明確保護自然之責任,方能更好地進行生態(tài)建設(shè),實現(xiàn)人類可持續(xù)發(fā)展。
關(guān)鍵詞:海南黎族;傳說;生態(tài)觀念
中圖分類號:I207.7???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6916(2020)24-0026-03
本文的“傳說”特指民間文學的傳說,即古來流傳于群眾間的一種口頭文學;“生態(tài)觀念”,即人類對于自然環(huán)境、環(huán)境中的生物以及人類與生物彼此聯(lián)系的思想認知。本文以《黎族民間故事大集》 《黎族民間故事選》 《中國民間故事集成·海南卷》中所載的161則黎族傳說為文本對象,將其中的主要生態(tài)觀念總結(jié)如下:
一、崇拜自然
早期黎族生產(chǎn)力低,黎民被動親和于自然,寄期望于自然力量,自然崇拜應(yīng)運而生。該生態(tài)觀念主要體現(xiàn)于以下兩點:
(一)自然力量
黎族傳說中的自然力量主要通過自然災(zāi)害體現(xiàn),如《翁汪的來歷》中,自然災(zāi)害為神仙戰(zhàn)勝敵人的法寶;如《翠花姑娘與五指山》《臺風的傳說》中,怪物制造的災(zāi)害有超強破壞力;如《白發(fā)瀑布》《“隆閨”的由來》中,自然災(zāi)害為自然、神對違反道德、不尊重自然或神靈的黎人的重罰。
(二)宗教色彩
黎族傳說中的黎人常把自然視為人格化的神、鬼或妖精,并祈求它們原諒或幫助,以滿足自身的物質(zhì)、精神需求;或在對鬼、妖精的痛恨與恐懼中敬畏自然。
1.將自然物視為神
黎族文化具有鬼神不分的原始性,然立足于黎族傳說內(nèi)容仍可區(qū)分。黎人眼中的神仙外貌干凈出眾,內(nèi)心正直善良。
關(guān)于天文崇拜,星星被視為七仙女或天女星姑、雷被視為雷公等,如有《雷劈主峰》《萬泉河》《七仙嶺嬉水節(jié)》《叫號鳥》。而動物崇拜,如鹿的崇拜,善良的鹿實為神仙,與人類成婚,如《鹿回頭》《鹿回頭村》《鹿回頭與鹿母灣》;如鳥類崇拜,鳥被視為神仙拯救蒼生,如《七指嶺地區(qū)三月三》。關(guān)于植物崇拜,《圓圓的椰子》中有神椰,《檳榔樹的傳說》中有南方玉帝之子化身的檳榔樹,有《淺啦嘎》中神骨化身的竹林。其他常見自然物崇拜,如《土地公廟為什么這么小》和《土地公廟的傳說》中的土地公,《千龍仙洞》中的山神,《鹿回頭與鹿母灣》中的水神,《丹雅公主》中的山花神。
2.將自然物視為鬼
黎人眼中的鬼強大、神秘,若得罪他們,便會受災(zāi)禍懲罰,但被視為鬼的自然物無善惡之界,因此黎民會在敬畏中祈求原諒。
明確為鬼的自然物,如《丹雅公主》中,明寫的水鬼、沙鬼、石鬼等鬼;另外則為名稱上混淆鬼神,實則為“鬼”的“神”,如《白發(fā)瀑布》中青面獠牙、自私惡劣的“水神”,又如《七月十四神鬼節(jié)》中,需黎人祭獻供品才愿放回黎族母子的“山神”。
3.將自然物視為妖
黎人眼中的妖精兇狠惡劣,對其既多懷反抗之心,又不得不敬畏其強大自然力。如此心態(tài),在描寫臺風精的《臺風的傳說》、描寫老鷹精的《勇敢的帕托》和《殺老鷹精與三月三節(jié)》等中皆有體現(xiàn)。
變形,即文學中生物、非生物及鬼神原有類種的變化。早期黎人的地位及力量與大多自然物相比呈現(xiàn)弱勢,于是在自然崇拜產(chǎn)生了三種變形:
(1)祈求強大之變形
此類變形中,黎人將期望寄托于自身崇拜的更強大的自然物,渴望擁有更強之力,沒有變?yōu)樘囟ㄗ匀晃锏脑V求。如《望老嶺》中,阿雅無力救回被財主抓走的母親,便哭成山壓死財主復仇。
(2)向往特質(zhì)之變形
此類變形中,黎人對自然物所擁有的特殊表示羨慕與崇拜,便根據(jù)自身需求產(chǎn)生變?yōu)樘囟ㄗ匀晃锏脑V求。
該變形常以鳥類為對象。受虐待、壓榨、束縛的黎人需鳥類的飛翔專長以獲得自由,于是在《拜出變工共》《布谷鳥》《甘工鳥》《不幸的甘工》《甘工鳥的由來》等中,黎人化而為鳥,實現(xiàn)自由之愿。
(3)遭遇危機之變形
面對死亡時,黎人常根據(jù)逃生需要,選擇特定專長的自然物作為變形對象,以滿足絕處逢生的渴望,如在《哥喂鳥》《溫水湖》中,黎人被逼懸崖走投無路,最后化鳥逃離。
二、追求生態(tài)和諧
生態(tài)和諧即生態(tài)機制和諧。人與自然共筑整體,雙方在博弈中共存,共同實現(xiàn)生態(tài)平衡與可持續(xù)發(fā)展。該生態(tài)觀念下的人類將自然視為伙伴、學習對象;依賴自然,適度向自然索取;變形為自然物,融入自然。
(一)伙伴關(guān)系
黎族傳說中,黎人認為人與自然應(yīng)共生共榮、相伴相助、互不侵犯,伙伴關(guān)系主要有:
1.摯友
即建立在長期相伴基礎(chǔ)上具有深厚情誼的伙伴。黎人最常見的摯友為狗,在《丹雅公主》《后母變水蜞》《拜出變工共》《叟叭山》《黎族人不吃狗肉》等中,黎人與狗長期相伴,狗也對黎人不離不棄。其他摯友,如有《織筒裙的傳說》中的黃鶯,《雞為何叫勞哥哥好》中的雞,在《鹿回頭與鹿母灣》中的動物們,《叫號鳥》中的星星等,黎人愿幫忙、分享心事,它們也能與黎人共情、為黎人解憂。
2.盟友
指訂立盟約的伙伴。黎族傳說中,即使盟友為強大、令人恐懼的動物,黎人也認為相互尊重便可和諧相處,甚至認為有些外表駭人的動物實有善良之心。如《麻雀的傳說》中,老人與蛇達成協(xié)議,將三女兒許配給它,而蛇也善待老人一家,婚后疼愛三女兒;《黎族打獵殺雞擺祭》中,姐弟被拋棄,熊與山豬提供幫助。
3.援友
援友,即在一方有難時熱心獻上幫助的朋友。黎族傳說中的援友常為鳥類,如《藤橋溪》中,鷯哥鳥指路相助;《布谷鳥》《山蘭稻種》《紋面的傳說》中,鳥類帶來種子,解決黎人糧食問題。
4.戰(zhàn)友
即為實現(xiàn)同一目標而共同努力的朋友。黎族傳說中,人與動物同為正義而戰(zhàn)。支持正義的動植物,有的在英雄遇難時挺身相助,如《溫水湖》中的金雀鳥、檳榔樹、草等,《李德裕在黎寨》中的蜜蜂、大蛇;有的引導英雄推翻惡勢力,如《黎武稱王》中的魚、鳥;有的則為烈士下葬,如《流奶嶺》中的鳥雀蟲蟻,《魚鱗洲》中的鯉魚、老龜,《五指山的傳說》中的熊、豹、山豬等。
5.知音
即才華上相互欣賞的朋友。在《黎族染蠟的來歷》《紋面的傳說》《刺臉》《登山賽》《千龍仙洞》《吹天蕭》中,對音樂的喜愛使人與動物相聚;在《甘工鳥的由來》中,婀甘的山歌吸引鳥,舞姿吸引云,織的黎錦吸引蝴蝶。
(1)學習對象
黎人親近、尊重自然,從自然中獲得啟發(fā)而進步,體現(xiàn)了追求生態(tài)和諧的觀念。黎族傳說中黎人主要向自然學習:
技能。多為求生技能,主要為山蘭稻種植的學習。如《丹雅公主》中,丹雅公主失手打落谷種,雨后便習得山蘭稻種植方法;在《布谷鳥》中,黎人偶然接到鳥類掉落的山蘭稻種,在將其種下、澆水后學會了種植,而后通過布谷鳥鳴叫時間學會何時播種。其他求生技能,如《青青和紅紅》中,青青偶見石頭相撞,便學會取火;《七葉一枝花》中,阿強向蛇學習療毒之法。
品德。多為孝的學習,如《悔呀鳥》《啼母鳥》《七月十五鬼節(jié)》中,動物間的親情啟發(fā)不孝子改過自新;另有持之以恒精神的學習,如《黎族過海先民》中,大雁的持之以恒啟發(fā)王亞遠,他便堅持走到了海南島。
(2)物質(zhì)依賴
黎族傳說中的追求生態(tài)和諧還體現(xiàn)于適度索取自然物質(zhì)以求生存,“適度”保證了生態(tài)平衡與可持續(xù)發(fā)展。
最常見的為對自然物質(zhì)的依賴,如《溫水湖》《七葉一枝花》中,黎人借植物療傷治病;在《叫號鳥》中,黎人通過原始采集解決飲食問題;在《黎族染蠟的來歷》中,黎人采集大青葉制成衣物染料;在《將軍試劍峰》《昌化知縣的傳說》中,戰(zhàn)士們向自然索取以滿足食物與武器需求。
而有的黎族傳說則是以過度索取的悲劇結(jié)果為警告,從而反襯“適度”的重要性,凸顯了追求生態(tài)和諧的觀念,如《瘦嶺》中,惡人為尋金馬挖空半座山,最后山崩,惡人死,富饒肥嶺變?yōu)槭挆l瘦嶺。
(3)變形
此類變形無特殊目的或?qū)μ囟芰Φ男枨?,人變形為自然物融入自然,體現(xiàn)了生態(tài)和諧。該變形主要有:
超脫生命之變形。該變形是黎人為化解英雄犧牲之痛、對死亡之恐懼并使英雄的精神、品德永留于世而描寫的。變形對象為動植物的,有《布谷鳥》 《椰子的由來》 《英雄花》 《膠蜜果》等;其他變形對象,如山,有《流奶嶺》 《七女峰與風魔嶺》等;如石,有《落筆洞》《姆雞礁》等。
懲罰之變形。即違背倫理道德或約定的人將受懲罰而變形為自然物,此類變形多解釋某自然物產(chǎn)生之因。因為違背黎族倫理道德而受懲罰變形之人,在《哭刀鳥》《叫號鳥》《麻雀的傳說》《后母變水蜞》《翁汪的來歷》《猴子屁股為什么紅》等中皆有體現(xiàn);因違約而受懲罰的較少,有《白發(fā)瀑布》中的黑發(fā)姑娘。
三、喜愛自然
即黎人喜愛感官或蘊意上能使人聯(lián)想到美好事物而心生愉悅的自然物或自然現(xiàn)象,主要由以下方式體現(xiàn):
(一)自然審美
人類具有自然審美,會本能審視某物是否有美感、能否帶來享受之感,對自然亦是如此。而從黎族傳說的字里行間,可見黎人對美的自然之喜愛。
黎族傳說中,有的描寫自然美景,如《丹雅公主》中:“遠處是望不到邊的高山峻嶺,進處山上百花吐艷,野果飄香,成群的猴子正在樹上……”[1]62《黎族過海先民》中:“……寶島一派好風光,遠處都是郁郁蔥蔥的大森林,近處是綠油油的野生植物,河里是成群的游魚……他愛上寶島了?!盵1]177有的描寫自然物之美,如《鹿回頭與鹿母灣》中描寫花:“看見漫山遍野都是花,紅的……十分好看?!盵1]93在《織筒裙的傳說》中描寫彩虹:“七仙嶺上空七色彩虹光輝奪目?!盵1]194有的描寫人物主動追隨美好自然,直接體現(xiàn)了黎人喜愛自然的生態(tài)觀念,如鹿回頭母題的傳說如《鹿回頭》《鹿回頭村》等。
(二)比喻
黎族傳說中的修辭手法多為比喻,黎人用喻本和自然喻體間的共同特征做比附,多次將人世美好與自然相聯(lián)系,體現(xiàn)了黎人對自然之喜愛。比喻多見于山歌部分,如《餓死嶺》:“星星和月亮在一起,彩云和山峰在一起,蜜蜂和花兒在一起,妹哎——哥和你永遠在一起?!盵1]128如《丹雅公主》:“高山點火不怕風,大海行舟不怕龍,愛情就是純青火……”[1]115如《藤橋溪》:“溪水流去不流回,說話出口水難收?!盵1]68
四、反抗自然侵襲
黎族傳說中,黎人尊重、崇拜、喜愛自然。但受自然侵襲時,他們會:
(一)防守
即勇敢應(yīng)對自然侵襲,但呈防守狀態(tài)。如《丹雅公主》中的丹雅公主,受到自然侵襲后,勇敢應(yīng)對、忍受折磨,用勇氣嚇走了自然侵襲者;又如《七女峰與風魔嶺》中的犧牲的父女們,他們造嶺并堅定地站在風口防守風魔。
(二)反擊
即奮起反擊自然侵襲者,呈進攻狀態(tài),有兩類:
1.獨立反擊
即憑借人類自身力量反擊。有人攻以智,如 《亞龍灣》中智取毒汁涂于箭的獵人,《蚊子的來歷》中智取干柴點燃后扔入洞、以樹葉為扇的色開,《俄娘洞與黎族三月三》中藏毒箭偷襲的俄娘;有人攻以武,如《刺臉》中救下女孩的百發(fā)百中的獵人。文中黎人對反擊者的崇拜體現(xiàn)了反抗自然侵襲的生態(tài)觀念。
2.借力反擊
即結(jié)合超自然力才得以反擊。如《勇敢的帕托》中,帕托借土地爺、海王之力才殺死老鷹精; 《殺老鷹精與三月三節(jié)》中,打?qū)嵔鑼殑Σ艢⑺览销椌?《臺風的傳說》中,兄弟借仙人神箭才射傷臺風精。
五、合理改造自然
改造,指改變與創(chuàng)造。前文“物質(zhì)依賴”僅是向自然適當索取,而改造自然在前者的基礎(chǔ)上以人類智慧與技能改變自然,甚至進行自然上的創(chuàng)造。黎人改造自然的動機主要有:
(一)生理需求
食物需求為人類基礎(chǔ)生理需求,早期黎人滿足該需求的生產(chǎn)方式除了前文“物質(zhì)依賴”中的采集、漁撈,便是狩獵與種植。
關(guān)于狩獵,黎族傳說中的英雄形象多為改變自然的獵人,如《鹿回頭》《紋面的傳說》《刺臉》《叮咚琴》《峨港村過小年風俗由來》《亞龍灣》等,對獵人的英雄崇拜,反映了黎人對合理改造自然的推崇。
關(guān)于種植,《檳榔果》《椰子的由來》等是黎人為紀念烈士種植特定植物,改變了自然;《黎族三月三節(jié)》《布谷鳥》《山蘭稻種》《紋面的傳說》《丹雅公主》《東坡教黎民用牛耕田》中的稻種,是黎人建立了新的小型生態(tài)系統(tǒng),進行了自然創(chuàng)造。黎人改變自然、崇拜先進種植技術(shù),體現(xiàn)了合理改造自然的生態(tài)觀念。
其他改造,如《七仙嶺》中的始祖那躍用鞭子追趕石頭造嶺擋風,黎人對始祖的崇拜,體現(xiàn)了對自然改造者的崇拜,體現(xiàn)對合理改造自然的推崇。
(二)精神需求
精神需求即價值實現(xiàn)、情感體驗、審美感觸、知識充實等心理、精神生活需求,在黎族傳說中,黎人為滿足精神需求改造自然,而該行為被賦予了積極意義,體現(xiàn)了合理改造自然的生態(tài)觀念。如《將軍試劍峰》《洗兵橋》《馬伏波與白馬井》等中,英雄為國之勝利、實現(xiàn)自身價值而改造自然,而后人為紀念英雄,獲得情感體驗、審美感觸、知識充實而改造自然。
六、保護自然
在黎人看來,做善事會被幸福之神寵愛,生活美滿,而做壞事會有惡鬼抱負,人病家貧,結(jié)合他們追求生態(tài)和諧的觀念,便有了保護自然幸福美滿,破壞自然多災(zāi)多難的保護自然的生態(tài)觀念。
該觀念主要體現(xiàn)于對動物的保護。在《勇敢的帕托》中,帕托殺老鷹精報仇時拯救了墻上的金魚,而后得到了海王與金魚的回報;在《蛇為什么有毒》中,孤兒救活一條蜈蚣,蜈蚣長大后為孤兒報仇。熱心幫助動物及其美好結(jié)局體現(xiàn)了黎人保護自然的生態(tài)觀念。其他如自然環(huán)境的保護,《瘦嶺》通過描寫破壞自然的后果來反襯保護自然的重要性。
綜上所述,以上六種生態(tài)觀念,在黎區(qū)乃至人類面臨生態(tài)危機的今天,啟示人們需尊重自然、重尋自然之美、適度索取、明確保護自然之責任,才能更好地進行生態(tài)建設(shè),實現(xiàn)人類可持續(xù)發(fā)展。
參考文獻:
[1]符桂花.黎族民間故事大集[M].??冢汉D铣霭嫔?,2010.
[2]王獻軍.黎學研究備覽[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1.
[3]符震,蘇海鷗.黎族民間故事集[M].廣東:花城出版社,1982.
[4]中國民間故事集成全國編輯委員會,《中國民間故事集成·海南卷》編輯委員會.中國民間故事集成:海南卷[M].北京:中國ISBN中心,2002.
[5]江帆.生態(tài)民俗學[M].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3.
[6]方紀生.民俗學概論[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史學研究所資料室,1980.
[7]吳永章.黎族史[M].廣東:廣東人民出版社,1997.
[8]李玟兵.云南少數(shù)民族民間文學中的自然觀研究[D].昆明:云南大學,2016.
[9]黃曉堅.海南黎族傳說研究[D].北京:中央民族大學,2019.
[10]艾娣雅·買買提.文化與自然:維吾爾傳統(tǒng)生態(tài)倫理研究[D].烏魯木齊:新疆大學,2003.
作者簡介:鄭怡君(1998—),女,漢族,海南文昌人,單位為中國海洋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主要研究方向為民俗學。
(責任編輯:御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