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 劉 慧 路 爽
經濟水平提升和社會事業(yè)進步必然帶來文化消費的興起與發(fā)展。文化消費是最有潛力的消費(蔡武,2014)。擴大文化消費能夠優(yōu)化消費結構、拉動內需、調整產業(yè)結構、促進經濟高質量發(fā)展。在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我國主要矛盾發(fā)生變化的背景下,我國居民對多元化、個性化、數字化的文化產品和服務的需求不斷增長。《2019上半年全國文化消費數據報告》顯示,我國文化消費成為消費升級的重要標志。文化消費有助于提高國民的整體文化素質(韓震,2011),滿足文化消費需求才能更有效地推動人的全面發(fā)展和社會的全面進步,但目前來看,我國有關文化消費的理論和實踐研究還相對比較薄弱。
梳理國內有關文化消費領域的研究發(fā)現,研究主要是定性分析,缺乏量化研究,很難直觀捕捉該領域研究的歷程以及前沿熱點。本文基于CiteSpace的可視化分析和共詞分析,對1992~2019年中國知網核心期刊的數據庫進行檢索,從宏觀視角對國內文化消費領域的研究成果進行量化分析,客觀反映該領域的研究熱點及其演進規(guī)律,為后續(xù)文化消費的研究重點和方向提供借鑒。
利用CiteSpace軟件對國內從事文化消費領域研究的作者進行可視化分析,不僅可以識別出該領域的高產作者,還可以發(fā)現該領域作者間合作的關系網絡。如圖1所示,國內發(fā)表文化消費主題文獻的學者在人數上已呈一定規(guī)模,但該領域的高產作者相對較少,大部分作者在該領域的文獻產量較低。依據作者發(fā)文的頻次統(tǒng)計,國內文化消費領域發(fā)文量排名前十的高產作者依次為尹世杰、蔣建國、王亞南、夏杰長、劉衛(wèi)、代崗、蔡軍、馬耀峰、張永軍、陳善平。而這些高產作者除了尹世杰、蔣建國、王亞南、夏杰長之外,其他高產作者的發(fā)文量也都不高,這也說明文化消費領域的研究發(fā)展比較緩慢。
圖1 國內從事文化消費領域研究的學者合作關系情況
從連線來看作者合作關系方面,如圖1所示,從事國內文化消費研究的作者間合作相對比較緊密,但大部分高產作者沒有連線的情況,這說明其研究都是獨立完成的,且研究方向有較大的差別。當前,該領域存在較多的合作形式為兩人合作,且合作雙方多為師生關系。從具體的統(tǒng)計數據來看,7664篇檢索文獻中,獨立作者發(fā)表的文獻占總文獻量的47.63%;兩人合作的文獻量占總文獻量的29.50%; 三個作者及以上合作完成的文獻占總文獻量的 22.87%。
1.國內文化消費領域研究的機構分布。
本文基于CiteSpace對該領域高產機構及機構間合作關系進行可視化分析,節(jié)點類型選擇為機構,其他設置不變,得到圖2所示的國內文化消費領域機構分布及合作圖譜。根據機構出現頻次統(tǒng)計,對該領域發(fā)文量超過 20篇的科研院所或機構進行排名,共5個,分別是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陜西師范大學旅游與環(huán)境學院、中國社會科學院財經戰(zhàn)略研究院、南京師范大學體育科學學院和山東理工大學體育學院??梢钥闯觯F有的研究機構發(fā)文量比較低,專業(yè)的研究團隊還比較少,有關文化消費的研究還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
在機構合作發(fā)表文獻方面,如圖2所示,絕大多數機構在圖中均成點狀分布,極少數機構之間有連線,即機構之間的合作比較少。同樣,該領域文獻的高產機構與其他科研機構之間的合作也相對較少。
圖2 國內文化消費領域研究機構分布情況
綜上,從國內研究文化消費的作者和機構的分布來看,整體上國內文化消費領域的研究發(fā)展還比較緩慢,再加上文化消費屬于跨學科研究,因此研究機構的分布也比較分散,專業(yè)的研究團隊還沒有發(fā)展起來。文化消費的相關研究還沒有得到研究機構以及相關研究者的足夠重視。
2.論文發(fā)文量分布。
如圖3所示,國內文化消費領域年發(fā)文量分布情況(1992~2019年)可以較好地揭示該研究領域在28年發(fā)展歷程中的論文產出變動趨勢。而從發(fā)表總量上來看,由1992年的30篇論文,發(fā)展到2019年末的7632篇論文,2020年截至3月初已經有81篇論文,國內文化消費領域的論文總數增長超過250倍。從發(fā)文的趨勢看,1992~2007年文化消費領域每年發(fā)表的論文量一直保持增長態(tài)勢,其中2005~2006年年發(fā)文量激增,增長速率接近40%。經歷了2007年的階段性高峰(年發(fā)文量479篇)后,2008年該領域發(fā)文量驟減,跌落到384篇文。緊接著2008~2010年該領域論文年發(fā)表量又恢復增長態(tài)勢,并于2010年達到有史以來的年發(fā)文量最值510篇。在接下來的8年內,國內文化消費領域的每年發(fā)文量處于下降態(tài)勢,雖然在2015~2016年有小幅回升,但是在2018年末,該領域年發(fā)表論文量已下降到309篇,接近于2005年的發(fā)文水平。
隨著時間變化,國內文化消費領域每年發(fā)文量具有較為明顯的變動趨勢。這些變動與國內經濟環(huán)境的變化、文化產業(yè)政策的變動以及該領域主要期刊的管理決策變化有一定關系。1992~2007年,我國經濟總量快速增長,人民生活水平迅速提高,居民在滿足基本的物質生活需求后,對文化、旅游、娛樂等精神層面的需求逐漸增加。文化消費逐漸成為居民生活的一部分,進而促進與文化消費相關的研究得到發(fā)展,越來越多的學者進入該領域,年度發(fā)文量快速增長。2008年發(fā)生全球性金融危機,必然導致該年學術界的研究熱點集中于金融方面,文化消費研究的發(fā)文量會有所下降。在2009年,國務院為緩解金融危機帶來的不利因素,推行一系列保增長、擴內需政策,其中《國務院關于加快發(fā)展旅游業(yè)的意見》成為旅游行業(yè)快速發(fā)展的重要政策信號。這促使2009~2010年文化消費(含旅游消費)主題的論文產量增加,并于2010年達到該領域年發(fā)文數量的峰值。
2010年以后文化消費領域的發(fā)文量呈下降趨勢,與該領域的研究者和研究機構有很大關系,如圖1和圖2所示,研究文化消費的學者大都不是專門研究文化消費領域的,隨著我國政策中心的變化,學者的研究方向也會發(fā)生變化,如夏杰長教授,研究領域已經轉向現代服務業(yè)。另外,與該領域主要期刊的管理決策變動有關。以《消費經濟》為例,該期刊自創(chuàng)刊起即是文化消費領域的主要研究陣地,但隨著該領域研究機構和學者逐漸增多,關于文化消費主題的研究日趨成熟,《消費經濟》對于文章質量的要求有所提高,對相關主題的發(fā)文量有所控制。在2012年以后,該期刊發(fā)文數量開始明顯減少,甚至從2014年開始,期刊年發(fā)文量低于歷史均值,該領域主要期刊在質量上的要求和在文章數量上的控制會對當年的發(fā)文量產生影響。
3.載文期刊分布。
學術期刊是研究的重要載體,對推動我國文化消費領域研究起到重要的作用。文化消費研究論文的來源期刊分布可以比較好地揭示國內文化消費領域的主流期刊分布特征。本文導入的文獻數量共計7664篇,分布于919種中文期刊。其中,文化消費研究發(fā)文量在150篇以上(包括150篇)的有6種中文期刊,分別為《消費經濟》(424篇)、《商場現代化》(205篇)、《體育文化導刊》(169篇)、《旅游學刊》(152篇)、《商業(yè)時代》(151篇)、《中國商貿》(150篇);載文量在50篇以上(含50篇)的期刊有23種,占總期刊數目的2.50%;載文量在20~49篇的中文期刊有53種,占期刊總數的5.77%;載文量在5~19篇的期刊有212種,占期刊總種類的23.07%;而載文量不足5篇的期刊數目達到585種,占總期刊數目的63.66%(見表1)。
表1 國內刊發(fā)文化消費主題文獻的主要期刊
另外,頭部期刊的發(fā)文量占總文獻量的比重較大。排名前30位的期刊發(fā)文總量為3034篇,占文獻總量的39.59%;載文量超過20篇的期刊發(fā)文總量為4225篇,占文獻總量的55.13%。國內文化消費研究領域,發(fā)文量排名前30位的期刊中有16家中文期刊錄入南京大學中國社會科學研究評價中心編寫的《CSSCI 來源期刊(2019—2020)目錄》;另外14種期刊中,有8家錄入北京大學圖書館編寫的《中文核心期刊要目總覽2017年版》。在這30種期刊中,屬于國家部門主辦的期刊有8種,屬于高?;蚩蒲袡C構主辦的期刊有15種。其中,《消費經濟》一直作為全國唯一的消費經濟領域的理論刊物,也是文化消費刊文量最大的期刊,其刊發(fā)量達到424篇,平均每期都有相關主題的論文刊出,說明其對文化消費研究的重視。該期刊于2019年進入《CSSCI 來源期刊(2019—2020)目錄》增補目錄,說明該期刊的質量不斷提升,期刊決策者也對文化消費領域的研究越來越重視,文化消費領域的研究也得到越來越多的重視。總體來看,文化消費主題的研究得到國家部門和科研高校的基金支持,文化消費領域研究成果得到核心期刊的重視。但從期刊的側重方向來看,文化消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旅游、體育領域,對文化的研究比較少。而《統(tǒng)計與決策》能上榜,說明文化消費領域的研究也開始側重定量分析?!渡虡I(yè)經濟研究》《經濟問題探索》等經濟類期刊能夠上榜,也表明文化產業(yè)的發(fā)展、旅游經濟等也受到學者的歡迎??傮w來看,文化消費領域的研究得到了一定的重視,但重視程度還不夠,隨著我國文化自信的不斷提升,國內大循環(huán)體系的構建,文化消費必然會成為國內大循環(huán)的主要推動力,文化消費領域的研究也應與之匹配。
關鍵詞是對文獻核心內容的高度概括,因此,通過對某一領域文獻中出現頻次較高的關鍵詞進行分析,可以確定該領域的研究熱點,而高頻關鍵詞之間的關聯(lián)性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該領域知識的內在聯(lián)系(趙蓉英和許麗敏,2010)。基于此,對國內文化消費研究的文獻高頻關鍵詞進行可視化共現分析,以客觀反映該領域的研究熱點。由國內文化消費領域高頻關鍵詞生成的研究熱點的可視化圖譜如圖4所示,可以看出,消費、體育消費、文化消費等是國內文化消費領域研究的熱點。
圖4 國內文化消費研究關鍵詞共線圖譜
從圖4中也可以看出,文化消費作為獨立的研究主題出現的時間晚于消費、體育消費。這主要跟我國經濟發(fā)展水平有很大的關系,1992~2019年居民的消費還是以物質消費為主,精神消費受制于收入以及經濟發(fā)展水平,還沒有發(fā)展起來。體育消費作為最早的文化消費內容來研究,也恰恰說明居民的文化消費剛開始是比較匱乏的,隨著經濟的不斷發(fā)展以及居民收入的提高,文化消費涵蓋的內容越來越多,也越來越細分,如服務消費、出境游、休閑消費等關鍵詞的出現。
本文基于 CiteSpace 的聚類功能,對國內文化消費研究領域的高頻關鍵詞進行聚類,如圖5所示。聚類分析顯示,國內文化消費領域的研究熱點共聚集成八大群組,分別是體育產業(yè)、旅游消費、文化消費、經濟體制、消費信貸、消費合作社、文化產業(yè)、家用電器。該結果客觀反映了目前國內文化消費領域關注的研究主題。
圖5 國內文化消費熱點聚類圖譜
本文對 CiteSpace軟件提供的聚類信息進行整理,得出國內文化消費領域的熱點詞匯聚類及其分布情況,如表2所示。結合相應的文獻信息進一步分析,可以發(fā)現:體育產業(yè)的研究主題主要關注體育消費、“網紅經濟”、共享經濟、收入結構等方面,體育消費需求受制于收入結構; 旅游消費主題關注旅游產業(yè)、消費需求、國內旅游、消費導向等問題,說明供給端國內旅游產業(yè)的發(fā)展對需求端的國內旅游影響比較大;文化消費主題圍繞經濟增長、公共文化服務、娛樂消費、消費文化、人的城鎮(zhèn)化等展開,主要關注文化消費與經濟增長之間的關系,說明文化消費是在經濟發(fā)展到一定階段的時候才會快速發(fā)展,另外,城鎮(zhèn)化也是影響文化消費的重要因素;經濟體制主題關注市場經濟、意識形態(tài)、文化產業(yè)園、社會科學、綠色住宅、耐用消費品;消費信貸圍繞財政管理、教育消費、教育助學貸款、民辦學校、個人消費信貸、就業(yè)比重等,主要關注教育消費;消費合作社主要關注生產關系、“錢學森之問”、合作商店、體育產業(yè)化、運動休閑產業(yè)、休閑教育、消費經濟學;文化產業(yè)主題關注文化產品、品牌戰(zhàn)略、消費價值、朝陽產業(yè)、中國電影市場、藝術電商等,關注文化產品和服務的供給與文化消費之間的關系;家用電器主題圍繞城鎮(zhèn)居民、耐用消費品、消費熱點、消費需求、旅游消費、娛樂消費等展開,這也與我國城鄉(xiāng)二元的消費結構以及基于耐用消費品的文化消費有關。
表2 國內文化消費熱點聚類及分布
續(xù)表
自1992年以來,每個時期文化消費研究的前沿都有所不同,每個時期該領域最熱門的研究主題也有所差異,本文對國內文化消費領域樣本中出現的高頻關鍵詞進行“抓拍”,研究前沿的演進路徑如圖6所示。每個時期,文化消費領域的研究側重都有所不同,這與國家的經濟發(fā)展速度、居民的收入水平以及國家大政方針都有很大的關系。
圖6 文化消費研究進展時區(qū)圖譜
為進一步分析文化消費研究的發(fā)展歷程,可以利用突現詞反映研究前沿的特點。本文借助 CiteSpace 進行突現詞檢測分析,根據國內文化消費領域研究的突現詞及突現年份,結合對關鍵詞的突顯度和中心性的分析,分析1992~2019年,國內文化消費領域研究的前沿演進歷程,通過可視化分析發(fā)現,國內文化消費前沿研究可以分為如表3所示的三個階段性特征。
表3 國內文化消費研究前沿詞匯統(tǒng)計
1.第一階段(1992~2001年):“體育消費、教育消費”需求導向階段。
1992年,鄧小平同志南方談話極大地促進了經濟發(fā)展,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人民文化消費水平的提高。我國的文化消費進入快速發(fā)展階段。這一階段,我國居民體育消費尤其是城鎮(zhèn)居民體育消費結構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城鎮(zhèn)居民從體育實物消費轉向體育勞務消費,體育的娛樂功能得到了加強(張林,2012)。從表3也可以看出,這一時期 “體育健身”“群眾體育”等休閑體育和“勞務消費”成為研究前沿,另外“城市居民”“農村”也是研究熱點,這一時期城鄉(xiāng)二元的消費結構,使農村居民和城鎮(zhèn)居民在體育消費上的差異還比較明顯,農村居民在體育消費上明顯滯后于城鎮(zhèn)居民。
1992~2001年,我國加大教育投入。人均受高等教育年限從1990年的0.076上升到2000年的0.19(李洪天,2001)。這一時期,我國居民開始注重教育,在教育消費上的支出明顯增加,但表現出明顯的城鄉(xiāng)差距擴大的趨勢。從表3也可以看出,這一時期“教育經費”“大學生”“財政管理”“城市居民”等成為研究的前沿。
2.第二階段(2002~2015年):“旅游、文化”需求導向階段。
2002年黨的十六大報告提出,應當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fā)展的要求,在全國范圍內推進文化體制改革。這一時期,我國文化消費也進入持續(xù)繁榮階段,但呈現出明顯的階層分化。具體體現在,這一時期公共服務水平雖然有所提高,但低收入群體由于受到教育支出的制約,在娛樂服務上的消費還處于較低層次,而高收入群體在文娛用品以及服務上注重品質和精神享受,出境旅游、低碳旅游、體育旅游等成為熱點。從表3可以看出,這一時期的研究前沿體現在“文化創(chuàng)意產品”“出境旅游”“服務業(yè)”等方面。這一時期開始強調文化建設,以及新常態(tài)下如何推動文化產業(yè)的發(fā)展以提升文化消費需求。文化消費涵蓋的內容越來越豐富,越來越細分。
3.第三階段(2016年至今):“消費升級、供給側改革”導向階段。
2016年,《國務院辦公廳關于進一步擴大旅游文化體育健康養(yǎng)老教育培訓等領域消費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發(fā)布,標志著文化急需供給側和需求側兩端的改革。另外,2017年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出我國的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變?yōu)槿嗣袢找嬖鲩L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fā)展之間的矛盾。黨的十九大報告中也指出,堅定文化自信,完善文化經濟政策,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的繁榮昌盛。這也標志我國的文化消費進入一個新的階段,文化消費不僅是消費升級的重要體現、拉動內需的重要動力,也是促進文化供給側改革的重要推動力。從表3的前沿詞匯也可以看出,隨著美好生活需求的出現,2016年以來,“消費升級”“供給側改革”“轉型升級”等也成為研究的前沿,焦點主要集中在如何通過文化供給側的改革提升文化消費需求,這也表明國內文化消費領域的研究越來越深入,成為我國內需驅動、經濟轉型升級的重要動力。
本文通過對國內文化消費領域的研究成果進行可視化分析,梳理國內文化消費研究的態(tài)勢,客觀反映國內文化消費研究的熱點及演進,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1.從研究主體上看,國內已有較多學者從事文化消費主題的研究,該主題的研究人數已呈現出一定規(guī)模。但仍應注意的是,從事文化消費研究的大部分作者文獻產量不足,領域內高產作者數量較少。從研究人員的合作關系來看,該領域大部分作者間的合作相對松散,尤其高產作者之間幾乎沒有合作;合作形式也較為單一,多為師生雙人合作,總之作者合作關系尚不緊密。此外,我國從事文化消費研究的主要機構為高等院校,該領域的高產機構較少,且各機構間的合作研究較為缺乏。整體上來講,從研究作者到研究機構以及它們的合作關系,文化消費作為一項跨學科研究,還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國內文化消費領域的研究存在發(fā)展不充分、發(fā)展速度緩慢的問題。
2.從研究熱點看,“文化消費”“體育消費”“旅游消費”一直是國內可持續(xù)文化消費領域備受關注的熱點,但文化消費作為獨立的研究主題出現的時間晚于旅游消費、體育消費。體育消費是最早的文化消費內容,隨著文化消費領域的發(fā)展,該主題涵蓋的內容越來越多、學科劃分越來越細致,出現了服務消費、教育消費、文化創(chuàng)意產業(yè)等新熱點。將文化消費領域發(fā)展過程中的研究熱點聚集為八大主題,分別為體育產業(yè)、旅游消費、文化消費、經濟體制、消費信貸、消費合作社、文化產業(yè)、家用電器。每一個熱點內部的研究重點又有不同,比如“旅游消費”從關注國內旅游到關注出境旅游、休閑旅游等,“體育消費”更加注重體育勞務消費,“文化產業(yè)”更關注文化產品和服務的供給與文化消費之間的關系等。
3.從研究演進來看,國內文化消費領域研究的前沿演進,先后經歷三個階段,即1992~2001 年的“體育消費、教育消費”需求導向階段,2002~2015年的“旅游、文化”需求階段以及 2016~2019年的“消費升級、供給側改革”導向階段。這分別與不同階段我國文化消費的發(fā)展狀況相吻合。第一階段是我國經濟高速發(fā)展、文化消費總量增加的階段,這一階段的文化消費內容較少,以體育消費需求、教育消費需求為主。第二階段是政府推行文化體制改革的階段,這一時期,我國居民的文化消費內容逐漸豐富,種類劃分逐漸精細化。第三階段政府推行文化供給側改革,這一階段的文化消費注重質量提升,呈現多樣化、消費升級等特征。對研究演進的分析說明,文化消費領域研究的發(fā)展與社會發(fā)展水平、居民文化消費需求的變化、政府政策導向等因素息息相關。今后的研究重點或者熱點之一將是如何進行供給側和需求側的雙向發(fā)力,實現供給側和需求側雙升級。
通過梳理國內文化消費領域的研究歷程可以看出,自1992年以來,國內文化消費相關研究愈來愈深入,但是仍然存在許多問題值得探討。一是缺乏文化消費理論的基礎性和原創(chuàng)性的研究,有關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消費理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消費發(fā)展規(guī)律的研究還不夠深入。二是研究主題多集中在文化消費數量的探討方面,缺乏對文化消費質量升級以及文化消費提升的研究。 三是現有文獻大多是基于宏觀數據的分析,但隨著消費者消費需求的個性化、多樣化,以及代際之間的差異,文化消費需求必然呈現代際差異,但這方面的研究還比較缺乏。四是國外有關文化消費的研究由于受到“盧卡斯批判”的影響而一直強調微觀基礎,研究基于細致分類的視角,從某一類文化產品切入,少有對文化消費總體的研究,而我國學者對于文化消費方面的研究在總體也比較欠缺。五是我國已經提出大力發(fā)展文化建設,有關文化消費與文化供給、文化消費與社會分層的研究還有待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