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清代監(jiān)察御史的選任方式與為官履歷

      2020-03-03 04:52:44黃心瑜
      理論界 2020年9期
      關鍵詞:翰林院御史嘉慶

      黃心瑜

      “彈舉官邪,敷陳治道,各核本省刑名”,〔1〕是清代都察院監(jiān)察御史的職能。監(jiān)察御史一職對于打擊官場貪腐、維持政治清明有重要意義。雍正皇帝的上諭“科道乃朝廷耳目之官,關系甚重,欲正人心、端風俗,必自科道始”〔2〕,明白無誤地揭示了監(jiān)察御史在清代官僚體系中的重要地位。如此重要的官職,怎樣的官員堪當此任?

      關于監(jiān)察御史的選任及其履歷,學界已有相關研究。李光輝簡略介紹了在京考選和“行取”兩種選任御史的方式,以及科道官人選的限制規(guī)定?!?〕關漢華進一步細致地總結了清代科道官考選注重個人品德、文化素質、從政經歷,拒絕捐官和回避制度嚴格等特點,并認為科道考選制度較為完善。〔4〕對清代都察院監(jiān)察官的仕途做過最為詳細考證的當屬湯吉禾,在其1932年寫成的博士論文中,湯吉禾博士對1644-1910 年間曾出任都察院監(jiān)察官的官員前后任官制均按年份予以統計?!?〕此外,焦利的博士論文以專門章節(jié)梳理了順康雍乾科道官考選的規(guī)章制度和回避規(guī)定?!?〕上述研究多從制度層面總結科道官選任的基本特點,對于選任流程以及實際上科道官群體究竟如何并不關注。本文將從監(jiān)察御史的選任方式和監(jiān)察御史群體的出身、年齡、為官履歷等方面展開分析,并且進一步探討這些特點和監(jiān)察御史制度設計之間的關系。

      清代監(jiān)察體制的多項重要變革發(fā)生于雍正朝及之前,都察院內下屬各道設置也在乾隆年間趨于穩(wěn)定。本文于是選取嘉慶前十年的監(jiān)察御史群體作為考察對象,這樣在相對較短的時間間隔內,保證制度的穩(wěn)定性和樣本內部的同質性,以更好地探究考察對象所具有的特點和制度之間的關聯。本文第一部分將簡要回顧清朝歷代御史選任規(guī)定的變化,第二部分則以嘉慶元年至嘉慶十年被選拔為監(jiān)察御史的官員群體的為官履歷的三個維度:出身、前任官職和取得功名至成為御史的年限進行考察。在前兩部分的分析基礎上,文章最后一部分就御史選拔機制和選上官員的群體特征與清代監(jiān)察制度和作為背景的權力結構相聯系,揭示制度背景、制度設計和制度中的人之間的互動。

      一、監(jiān)察御史選任程序

      本文所考察的“監(jiān)察御史”,即清代都察院的十五道監(jiān)察御史。十五道監(jiān)察御史在順治元年設立,至乾隆十三年為定制。都察院的左都御史和六科給事中,因為級別和職責有所不同,均不在本文考察范圍之內。依照乾隆十三年定制,都察院十五道均設置掌印監(jiān)察御史,滿漢各一人,品級為從五品。他們主持各道事務并掌管印信,也稱“坐道”。掌印之外的監(jiān)察御史各道人數不同,但大體上每道滿、漢各三員,少則每道滿、漢各一員,他們協助掌印官,也稱“協道”。十五道基本依省制建立并分察各省事務,同時還分工稽查京內部院,比如河南道分察河南省刑名,同時稽察吏部、詹事府、步軍統領衙門和五城御史?!?〕各道之間亦有差別,人數較多的道為要職,稽察關鍵部門或負責重要區(qū)域,如河南道和江南道,反之則是相對清閑。

      被準許考取御史的官員范圍,在順治元年和順治三年的上諭中已作出限定,在京內各部郞中、員外郎、主事,大理寺評事,太常寺博士,中書科中書,行人司行人,內院中書,國子監(jiān)博士等官員,京外被舉薦的知縣均可以考選御史?!?〕順治十二年,內院中書被停止考選資格。根據康熙三十九年上諭,翰林院官員若堪當重任,也可以由翰林院學士保薦?!?〕在外知縣的考取資格在康熙四十四年御史黃秉中上疏后變更為,知縣須升六部主事后才可以參加御史考選?!?0〕雍正皇帝也認為知縣“行取”會有弊端,這些知縣熟知地方官場情況,成為御史后可輕易彈劾督撫,而他們必須由督撫保舉,兩者之間實有矛盾之處,“行取”制度后來就比較少實行?!?1〕至乾隆年間,知縣行取被用行禁止。于是,乾隆朝后御史選任的候選人范圍基本穩(wěn)定,限于翰林院編修、檢討,六部郎中、員外郎和內閣侍讀。

      在滿足一定資格之外,御史考選還有各種限制??滴跏拍暌?guī)定非正途出身的官員不能考取御史,康熙二十年限定京官三品以上及總督巡撫子弟不準考選,乾隆十三年又進一步推行省籍回避,〔12〕嘉慶年間則對出任御史的官員作出年齡上限為六十五的年齡限制?!?3〕

      此外,滿漢御史考選方式略有差別,滿御史不須參加考試,而漢御史則必須通過吏部組織的考試方能獲得引見機會。〔14〕乾隆年間科道考選人選和流程漸趨穩(wěn)定,大致如下:部院堂官或翰林院掌院保送考試合格(滿御史不須考試)吏部帶領引見候旨補授?!?5〕

      在選取御史的過程中,舉薦的部院堂官和翰林院掌院的作用舉足輕重,御史補缺的最初候選人由此產生。被舉薦的官員,皇帝一概引見。部院司員須由堂官出具考語,由堂官引見。作為保送人的部員堂官與各省督撫,與被保送的官員共擔責任。若是保送當中有不當之處,保送人會被議處。在此引見模式之下,部院堂官和翰林院掌院的作用非常重要,長官提供的考語信息會對皇帝的判斷產生實際影響。

      對于將被記名的某位官員派至某道,吏部和都察院是主導機構。從康熙元年都察院的上奏,可見都察院和吏部的分工:

      凡有御史缺岀,吏部將應補各職名開列過院,臣衙門將某人派給某道移咨吏部題補。今查得,凡升授官員既系吏部職掌,以后凡御史缺出,臣衙門只將道銜先后開送過部,應聽吏部將應補之人按缺題補?!?6〕

      康熙元年以前,在御史有缺員時,都察院對于院內將某官員派至某道尚有建議的權力??滴踉曛?,都察院僅負責將所缺員的各道名告知吏部,此后題補進程全由吏部推進。吏部擬定由某官員補授某道,并帶領引見,權力甚大。相較而言,都察院僅有奏明缺員的功能,在御史考選的過程中實際處于邊緣地位。

      皇帝把握御史考選的最終決定權。在御史考試環(huán)節(jié),考試題目由吏部請示,皇帝欽定。引見之時,擬任御史以二三十人為一班,由堂官或吏部官員帶領覲見,每位官員的履歷單上會有年齡、籍貫、現任官職、擬任官職等信息。御史考選實行差額引見,引見和錄用比為三比一?!?7〕皇帝選定的官員會被記名,并交與吏部?!?8〕如果皇帝認為此人品行有虧或者才能不足以勝任,此人即被除名。若是初次被引見不被記名,此員不會再有被引見的機會。乾隆年間被保送的官員翟槐,乾隆五年經引見未被記名,五十八年又被保送。乾隆皇帝認為其用人不豫存成見,也不希望大臣以此沽公正之名,于是立下此規(guī)定。〔19〕

      于是,在御史選任的程序上,部院堂官和翰林院掌院負責薦舉有才能的官員,吏部負責組織考試、擬任和引見,在引見之后決定權握在皇帝手中。御史選任機制之嚴格、規(guī)則之嚴謹和皇帝的重視,均充分體現御史在清代官僚體系中的重要地位。

      二、出身、前任官職和候選年限:以嘉慶年間149位御史為中心

      在嚴格的考選之下,被記名錄取的監(jiān)察御史群體的為官履歷是怎樣的?本節(jié)將從出身、被任命為監(jiān)察御史之前所任官職和候選年限三個維度對獲得御史任命的官員展開分析。以嘉慶元年至嘉慶十年《國朝御史題名錄》之上的149 位監(jiān)察御史為樣本,其中滿御史64 員、漢御史85 員,將是本節(jié)分析的主要對象。

      1.出身

      從御史的出身方面看,滿御史和漢御史大相徑庭。御史考選對滿御史的要求相對較低,這也與清代重視滿人的“首崇滿洲”政策相關?!?0〕對滿御史而言,對漢御史的“正途”出身的限制并不適用,他們也不須經歷考試的環(huán)節(jié)。滿御史當中鮮有進士出身者,在嘉慶元年至十年的64位滿御史當中,進士出身者為零,生員、監(jiān)生和稟生出身者也僅有11 人。這與漢御史相比較,差異顯而易見。

      另一方面,出身對于漢御史則十分重要。85位漢御史當中,80人出身進士,其中4 人為當年榜眼。余下5 人為舉人出身??梢?,“正途出身”,甚至是進士出身,會是成為漢御史的前提。

      2.前任官職

      比起出身,為官經驗在御史選任當中更為重要,前者僅僅使得官員擁有成為御史的可能性,后者則是成為御史的必備條件。康熙七年上諭所言:“科道行取,原因親民之官,諳悉民間利弊,得以據實指陳,有裨政治?!薄?1〕此上諭中可見從政經驗對于監(jiān)察御史選任的重要性,康熙皇帝認為只有熟悉官場事務的官員,才能直陳利弊,方有益于政治。

      漢御史的出身絕大部分為進士,極少數為舉人,兩種出身的為官路徑實際上判若兩途。進士除狀元、榜眼和探花外,于殿試傳臚后進行朝考,朝考入選者成為庶吉士,入翰林院教習,未入選者則被授官,多為部院主事或者簡缺知縣。庶吉士三年考試散館,考試優(yōu)勝者“留館”,即留在翰林院任編修或檢討,其他或出任六部官職,或派往外地為官。而舉人則須經過揀選、考職或大挑,方得授官?!?2〕以上兩種為官路徑揭示的是進士和舉人的普遍情況,這使得嘉慶元年至十年85位漢御史在成為御史前的職位變得容易理解。

      在此十年間,85 位漢御史全部來自京內六部和翰林院,均為五品或七品的官員:其中36 人來自六部,職位是正五品郎中;9 人為從五品六部員外郎;29人是正七品翰林院編修;12人是從七品翰林院檢討。值得注意的是,所有的漢御史均來自翰林院和六部,來自六部和翰林院的人數相近。翰林雖然品級不高,名臣大儒卻多起于翰林院,進士朝考最佳者進入翰林院,庶吉士散館之時被認為最好的去處是留在翰林院。至于包括都察院在內的其他去向,皆為下選。朱克敬在《翰林儀品記》中寫道:“翰林入直兩書房(上書房職,授王子讀;南書房職,擬御纂筆札),及為講官,遷詹事府者,人尤貴之……其考御史及清秘堂辦事者,年滿則授知府,翰林常賤之,謂之轉狗洞?!薄?3〕于是,因為御史多出身于進士,而進士尤貴翰林,御史多由翰林院遷出,也不足為奇。

      六部是另一個產生眾多漢御史的來源,原因大致有二。首先,在選任御史時,皇帝也表現出對六部司員的偏好,如乾隆皇帝就曾一概引見部院司員以簡用御史。另外,若是中下級在外官員希望任職遷轉回京,六部是很可能會是回遷之地。王志明指出,“京官條規(guī)性強、事簡、責任輕,地方官靈活性強、事繁、責任重,雍正、乾隆等皇帝在用人行政時更重視地方官的人選,他們往往將能力差的地方官內用,或將朝官視為外官的考察階段”。王志明在對雍正朝地方官遷轉回京的統計中,外省知縣進入六部任官是一種通常情況?!?4〕

      滿御史的來源與漢御史頗為不同,在嘉慶朝前十年的64 位御史當中,32 人成為御史前的官職是正五品的六部郎中,7 人是正五品的宗人府理事官,18人為從五品的六部員外郎,而余下7 人則是正六品的內閣侍讀。與漢御史相似,大部分滿御史來源于六部郎中和員外郎。主管宗室覺羅之事的宗人府理事官和掌勘對本章、檢校簽票的內閣侍讀也是滿御史的重要來源。

      在品級方面,監(jiān)察御史的品級為從五品,和六部員外郎品級相同,比六部郎中、宗人府理事官低半級。比起翰林院編修、檢討和內閣侍讀,監(jiān)察御史品級較高。監(jiān)察御史多由相近級別的中下層在京城供職的官員調任,雖然品級不高,但其重要性在于權力,“位卑而權重”是通常用于描述御史的詞匯?!?5〕

      3.候選年限

      御史的任職經歷在一方面可以體現御史的從政經驗,遷任御史之前在京內部門供職是常例。京官多熟悉政令,政令對于御史履職不可或缺。在任職經歷之外,為官時間可以從另外一方面展現御史的從政經驗。因為滿御史大多不具有功名,從取得功名至成為御史的時間無法計算。因此,本文只對嘉慶元年至十年漢御史從成為進士到考取御史的時間進行統計。

      嘉慶朝前十年御史從獲得進士功名至成為御史之間的平均時間在10年左右。接近半數(41.7%)的進士,在取得功名10 年之內就可成為監(jiān)察御史,39.3%的官員需要花費10-20年,14.3%的官員花費了20-30年,而4.8%的官員甚至花費了30年以上。當然,從取得功名至成為御史當中的為官歷程,不一定是平步青云之路,也有沉浮宦海數十年的故事。

      在這85位漢御史當中,從考取進士至成為御史花費最短的時間是5 年,僅有嘉慶己未榜眼蘇兆登一人。蘇兆登23 歲中舉,31歲成為榜眼,之后入翰林院為編修,僅5 年后36歲之時就被選為監(jiān)察御史,后官至四川按察使,才具頗得皇帝賞識。在蘇兆登之外,從進士到御史花費6 年時間的有15 人。這16人均先在翰林院為官而后成為御史,取得功名之后經過較短的時間即進入都察院任職,這是成為御史的快捷方式。

      從進士到御史的時間少于20年的官員比例高達80%,這是大部分官員的情況。嘉慶在上諭中指出:“御史究有糾彈條奏之責,若年力已就衰頹,精神遲鈍,豈能勝任。嗣后各衙門保送御史,其年歲過輕者固不便率行保列,如年逾耆艾而精力尚強者,仍準保送,以六十五歲為率,過此者不準保送?!薄?6〕嘉慶帝設置了65歲的上限,意在選拔年富力強者擔任御史之職。若是成為進士以后,歷經多年才被保送為御史,年齡上恐怕會與此條相悖。因此,對大部分御史而言,從進士到御史的時間不會超過20年。若是結合舉子中式的平均年齡32歲,〔27〕大部分官員成為御史的年齡會在50歲左右。

      然而,依然有少部分御史是有浸淫官場多年者擔任。如嘉慶元年的江南道御史衛(wèi)謀,從進士到御史用了35年。衛(wèi)謀和蘇兆登為官的路徑非常不一樣,衛(wèi)謀是乾隆辛巳年進士,殿試后被授予江西南昌府同知之職,因為表現卓異,從地方調回工部任員外郎,再轉為禮部郎中,嘉慶元年考取江南道御史,此時衛(wèi)謀已62歲。在擔任江南道御史之前,衛(wèi)謀任職地方多年,表現卓異,諳熟政務,兩次被引見。江南道御史負責稽察戶部、寶泉局、左右翼監(jiān)督、京倉、總督漕運,磨礪三庫奏銷,道中共有八位御史,人數最多,可謂要職。衛(wèi)謀為官經驗豐富,在外地任官之時兩次被引見,這是能力卓異的體現,擔任此職正是力所能及,在嘉慶帝廣開言路之時,衛(wèi)謀“論??蛋藏澙?,不宜配享太廟”?!?8〕此后,衛(wèi)謀再轉為吏科給事中。

      在時間這一維度,可知監(jiān)察御史群體當中個體差異很大,這與官員各自不同的為官經歷相關。在此群體當中,輾轉多處任官者不是多數,而曾在京內其他部門任職、擁有一定為官經驗者是大多數。比起熟知地方情況,習知政令被認為對御史而言更重要。

      由以上分析可得,嘉慶元年至十年的無論是滿御史還是漢御史,都是由品級相差不大的官員轉入,可被選任御史的官員范圍受到嚴格限制。滿御史擁有功名者不多,僅有少部分是生員出身。大部分官員由考取功名至成為御史的時間間隔不會太長,成為御史時正處于壯年時期。豐富的在外為官經歷不是常例,在京內部院的任職是群體共有特點。于是,有一定為官經驗、熟習政令和年富力強是監(jiān)察御史群體當中大部分個體所具有的特點。

      三、“制度”和“人”的互動

      清代監(jiān)察御史的選拔方式與御史群體的為官履歷體現出統治者對監(jiān)察機制和監(jiān)察官的一種期待。監(jiān)察御史群體之所以被要求具備一定的為官履歷,這與他們所背負的監(jiān)察職能密切相關。那么,本節(jié)將從監(jiān)察御史制度的背景開始,結合監(jiān)察御史承擔的職能,進一步討論“制度”和“人”的關系。

      在進一步討論清代監(jiān)察御史選拔機制和群體特征之前,我們有必要先了解一下監(jiān)察制度之外的背景。沒有一種制度存在于真空之中,御史選拔機制的特點與彼時政治環(huán)境和權力結構也息息相關。通常而言,監(jiān)察制度是皇帝用以控制官僚的重要方式之一,因此,肅正綱紀、直陳時弊、糾劾貪惡等方面被視為監(jiān)察官員的基本職責。管理幅員遼闊的帝國,皇帝需要可靠的官僚組織,并且確保他們的才干和忠誠度。作為統治者,皇帝有自己的基本利益和目標。而在歷史官僚社會中,各層級的官僚對于官僚群體往往具有相當程度的認同,并期待作為一個相當獨立的力量謀求某種程度的自主性,形成相對獨立的政治形態(tài)。于是,官僚的立場與皇帝的意圖很可能走向對立面。〔29〕這樣的情況是作為帝國的統治者的皇帝所厭惡的。但皇帝并不可能脫離官僚,以一己之力統治帝國,同樣也不可能憑一己之力控制龐大的官僚組織。因此,設立獨立于常規(guī)官僚組織之外的監(jiān)察機構成為皇帝的不二選擇。于是,獨立的、忠于皇帝的監(jiān)察官員一方面給皇帝提供有別于常規(guī)渠道的政治信息,另一方面在必要的時候由“耳目”變?yōu)椤笆肿恪保奖憬y治者直接插手各類事務。

      清代監(jiān)察官員的職能也主要是“耳目”和“手足”兩部分。但是,監(jiān)察御史僅是清代監(jiān)察制度的一部分,清代的督撫在監(jiān)察方面發(fā)揮了重要作用。在乾隆年間督撫彈劾案占彈劾案總量的63.7%,而科道彈劾僅占7.6%?!?0〕總督通常擁有都察院右都御史的頭銜,但總督對下屬的監(jiān)察和監(jiān)察御史的監(jiān)察并不一樣。總督雖然名義上屬于獨立的監(jiān)察機構都察院,但總督實際上是常規(guī)官僚體制的一部分??偠降谋O(jiān)察權力源于上級對下級的監(jiān)督權,是官僚體系內部自上而下的監(jiān)察。若是下屬犯錯,總督失察,總督也要受罰。作為常規(guī)官僚體制內的監(jiān)察官,總督總攬地方事務,應當是皇帝控制地方的有力臂膀和消息來源,兼有地方“耳目”和“手足”的功能。

      另一方面,御史困守京內,地位自然相對下降。清代的御史雖然按省分道稽察,但他們實際上常駐京中。在這樣的情況下,監(jiān)察御史很難成為地方政治斗爭的參與者,而只能成為有限政治信息提供者和初步篩選者。換句話說,在一般情況下,清代的御史不會作為“手足”直接干涉政治事務,他們一般而言作為“耳目”存在。以御史的重要職能彈劾為例,清代御史的彈章通常都有一定證據或事例,否則很可能會遭受處罰。彈章會直接送至皇帝手中,由皇帝決定彈劾案的走向。通常而言,一般官員皇帝的回應均是照例交部議處,只有位高權重者的案件才會得到皇帝的親自批示。于是,御史只提供信息,而由吏部、兵部、刑部等其他部門主持議處。此外,“風聞奏事”在清代不再受到青睞,若是御史彈劾有誤或者建言出錯,也會受到呵斥甚至懲罰?!?1〕清代監(jiān)察御史雖然依然是監(jiān)察體制的重要組成部分,但由于信息渠道的收窄和其他相關制度的變化,在監(jiān)察職能之上實際上有所弱化,他們所提供的信息準確度和個人的忠誠度相較而言更被看重。

      在這樣的背景之下,清代皇帝對于監(jiān)察御史的要求是什么?雍正五年上諭就揭示了皇帝對此的態(tài)度:“嗣后科道缺出,令各部、院堂官于各屬司官內,擇其勤敏練達、立心正直者保送?!薄?2〕“勤敏練達、立心正直”四字和上文所引的《欽定臺規(guī)》各項規(guī)定,可總結為個人品德和從政經驗兩個方面。

      監(jiān)察御史選任的程序和御史群體所具有的特點,與這兩個方面的要求密切相關。在一定程度上,御史選任的程序能夠保證御史不會偏離皇帝的要求,具備一定特質。以“個人品德”方面為例,個人品德在御史選任的程序中十分受重視,在御史選任程序上,履歷清白、部院堂官或翰林院掌院保送、皇帝引見是對御史人品把關的三道防線。從群體特點而言,大部分御史從取得功名到考取御史經歷的時間并不長。如果去掉考取功名到實授官職的等候時間,實際為官的時間就更短。而御史又從事務規(guī)則性相對較強的京官中間選任,相較而言經驗不會太豐富。因此,對清代的御史而言,為官履歷清白比經歷豐富更重要,皇帝更為強調的是忠誠度。如上文所述,清代的監(jiān)察御史主要履行“耳目”之職,皇帝更為看重監(jiān)察御史出于忠誠而彈劾建言。在信息的準確性和全面性兩者之間,清代的皇帝更重視監(jiān)察御史信息的準確性,而信息準確性則由“耳目”的個人品德加以擔保。

      在“個人品德”方面另一值得注意的要點是“敢言”的特質。如康熙在上諭中所言:“言官言事,鮮非無因,意所不欲,即行彈劾;倘遇勢要之人,縱知其貪穢,亦不肯糾參,總由心術不正之故。若言官正,則外吏自不敢肆行貪婪?!薄?3〕品德高尚和敢于言事彈劾,有時并不重疊。當然,若是個人品德有瑕疵,御史諫諍彈劾的權力可能會被濫用。監(jiān)察御史只有不憚于權勢,直言無諱,方可起到監(jiān)察百官、修明政治的作用。因此,在監(jiān)察御史群體中官場新秀和老道能吏并重,履歷光鮮的新秀通常會有初生牛犢不怕虎的氣勢,而官場老吏則可憑借經驗一矢中的,兩者均有“敢言”的特質。

      “為官經驗”是選任監(jiān)察御史的另一重要維度。監(jiān)察御史選任規(guī)則從正面禁止了無經驗的初仕官員考取御史,可見經驗對于御史一職的重要性。但是,對經驗豐富的程度,清代監(jiān)察御史的要求并不高。從監(jiān)察御史群體中可見,上文所提及的嘉慶元年江南道御史衛(wèi)謀和嘉慶九年陜西道御史蘇兆登為官經歷就大相庭徑。此二人可以代表兩個界限并不清晰的團體,蘇兆登在成為御史之前僅在翰林院任職五年,而衛(wèi)謀在成為御史前在京在外均有多年任官經歷,老道精明的能吏和初露頭角的新秀同樣受青睞。此外,值得注意的是,擁有在京內部門的為官經歷是監(jiān)察御史群體的共同特點。若是在外知縣,還需進入六部成為主事歷練,方能考取御史。這樣的經歷與監(jiān)察御史的制度設置是相關的,監(jiān)察御史在分省道稽察之外,還負責稽察京內某些部門,各道不一。如果官員曾在京內各部院任職,熟悉部院工作方式,也能更好地進行監(jiān)察工作。另一方面,之所以對監(jiān)察御史的選任沒有在外任官經歷的硬性條件,甚至后來廢除知縣直接考取御史的資格,與總督主理地方監(jiān)察事務有關。既然監(jiān)察御史不是地方監(jiān)察的主要力量,也無須要求全部監(jiān)察御史諳熟地方官場之事。

      監(jiān)察御史的特點,與清代監(jiān)察御史的制度安排和制度背景密切相連。制度安排不同,合乎制度需求的人員也不同。在清代的背景下,由于總督崛起成為地方監(jiān)察的主力,監(jiān)察御史更多履行“耳目”一職,主要為皇帝提供多樣化的政治信息。但由于監(jiān)察御史多在京內,地方信息來源有限,更多是京中官場上的見聞。于是,他們所提供信息的準確性和本人的忠誠度在此機制下更被重視。這也是監(jiān)察御史群體具有出身正途、履歷干凈和年富力強等特點,且必須具有在京為官經驗的原因。

      本文考察監(jiān)察御史選任的程序和為官履歷,以探討兩者之間以及更廣闊的背景之間的關聯。在一定程度上,監(jiān)察御史群體所具有的特點源于制度的需求。而另一方面,只有選拔出合乎要求的人員,才能推動制度順利運行。制度運轉順利與否當然也不僅與制度中的人有關,這與制度安排本身、制度所依附生長的政治背景及權力結構也密切相關。

      猜你喜歡
      翰林院御史嘉慶
      從嘉慶元年繼德堂觀戲談起
      紫禁城(2020年9期)2020-10-27 02:05:40
      再也不怕了
      方復 《蘇東坡重返翰林院》
      陶瓷研究(2019年6期)2019-06-21 09:51:36
      錚錚鐵骨話沈鵬
      大型黃梅戲《御史夫人》
      黃梅戲藝術(2018年4期)2018-07-06 02:31:52
      從《舊京詞林志》看明代南京翰林院地位的下降
      試析明代成化初期御史刷卷政策的變化
      清中期女性的日常生活——以嘉慶朝刑科題本為中心的探討
      明代翰林院在高級人才培養(yǎng)中的作用
      霍志軍《唐代御史與文學》一書出版
      水富县| 枣庄市| 隆化县| 达拉特旗| 许昌县| 博兴县| 博罗县| 铜川市| 女性| 山西省| 泰顺县| 威海市| 南康市| 开封县| 娄底市| 应城市| 乐业县| 南雄市| 永兴县| 衡东县| 鱼台县| 修水县| 嵊州市| 娄烦县| 蕲春县| 霍林郭勒市| 长泰县| 内丘县| 富宁县| 余干县| 邹平县| 江安县| 榆树市| 墨脱县| 三原县| 滨海县| 晴隆县| 南溪县| 民勤县| 邮箱| 定南县|